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58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6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docx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精心扫描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5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5

一、教育的概念15

二、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15

1、教育的起源15

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18

四、教育发展的历程20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26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26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31

三、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35

四、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35

(一)中国教育学科的形成教育学科36

(二)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37

1.学习前苏联,批判西方和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学思想及实践37

2.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38

3.对前17年的教育实行全盘否定39

4.在觉醒中重建教育学科体系39

5.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40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41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42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42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2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2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3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43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43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3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44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水平44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44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4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5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5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46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46

三、人力资本理论46

1、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46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47

3、教育投资的效益47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48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48

1、科学技术的概念48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48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49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49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49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50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50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50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50

1、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50

2、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51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51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52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52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52

二、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53

(一)对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吸纳53

(二)传统价值观中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53

三、校园文化55

1、校园文化的定义55

2、校园文化的价值55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55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55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55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56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56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56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56

1.内发论56

2.外铄论57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7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58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8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58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59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9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0

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60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60

1.遗传素质的概念60

2.遗传素质的意义60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61

1、成熟的概念61

2、成熟的意义61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62

1、环境的概念62

2、环境的意义62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63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63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63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具有延时的价值。

64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64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64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64

1、人的价值含义64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65

二、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65

1、人的潜能的意义65

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65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66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66

1、个性的意义66

2、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66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66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66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66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67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67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67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68

第四章教育目的68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68

一、教育目的界说68

1.教育目的的概念68

2.教育目的的意义69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69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70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70

二、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71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72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72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几次表述72

2、几次表述的一致性和变化73

3.德育74

4.美育74

5.劳动技术教育75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75

第一节教师75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76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76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76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76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76

1.传道者角色。

77

2.授业解惑者角色。

77

3.管理者角色。

77

4.示范者角色。

77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77

6.研究者角色。

78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78

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78

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79

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80

第二节学生80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81

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81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81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82

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82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83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84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84

1.由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84

2.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84

3.老师指导的目的与责任85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85

1.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85

2.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85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86

第六章课程87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87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87

1、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87

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

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87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87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88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88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88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89

三、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89

1.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89

2.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89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90

1.学科课程90

2.活动课程91

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92

4.关于“潜在课程”93

第二节课程计划94

一、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94

1、什么是课程计划94

2、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以下几部分组成:

94

二、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95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96

第三节课程标准与教科书96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与结构96

1、什么是课程标准96

2、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97

二、教科书的意义、编排及作用97

1.教科书又称课本97

2.教科书的编排98

3.教科书的作用98

三、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98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00

一、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00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101

2.信息素养的养成101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101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102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102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03

第七章教学理论104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104

一、教学的概念104

二、教学的意义106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07

第二节教学过程109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109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114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14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与能力相统一115

(三)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16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17

三、教学过程的机构及教学模式研究118

(一)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118

(二)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119

(三)教学模式的研究120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121

一、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121

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121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21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22

(三)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122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122

(五)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122

二、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123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123

(二)现代教学策略的构建123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126

第一节教学方法126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26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126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26

1.讲授法127

2.谈话法127

3.讨论法128

4.读书指导128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29

1.演示法129

2.参观法130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31

1.练习法131

2.实验法131

3.实习作业法132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32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34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134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34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134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34

(二)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35

1.班级授课制135

2.贝尔——兰喀斯特制136

3.道尔顿制136

4.文纳特卡制137

(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37

1.分组教学137

2.特朗普制138

3.小队教学138

4.合作学习139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140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140

(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140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141

(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143

1.备课。

143

2.上课。

144

3.布置课外作业。

145

4.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145

第三节教学评价145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45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146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147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47

(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148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49

(一)客观性原则149

(二)发展性原则149

(三)整体性原则149

(四)指导性原则149

第九章德育150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50

一、德育的概念150

二、德育的意义150

三、德育目标151

四、德育内容152

第二节德育过程153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153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54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155

第三节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157

一、德育原则157

二、德育方法158

三、德育途径159

第四节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161

一、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161

二、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62

三、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162

第五节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163

一、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163

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165

第十章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169

第一节班级集体活动169

一、建设与发展班级集体的意义和目标169

二、班级组织管理的中介——班级活动的类型171

三、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173

第二节学校课外活动174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174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176

三、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形式176

四、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78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如古希腊语的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中国甲骨文中的“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监督下习文之事,“育”则表示妇女养育儿童之事。

不同的教育家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相悖,乃是从不同角度加以强调,这也表明教育这一事物本身极为丰富和复杂。

就教育的最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我国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教育是有双重含义的,即广义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地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广义教育,广义教育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在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有三种主张:

一是生物起源说;二是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三是劳动起源说。

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的体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沛西。

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它的提出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训”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和社会的。

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

可是,这种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又在哪儿呢?

孟禄却没有回答。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起源”不同于“产生”和“出现”,仅说明某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不够的,还要说明该事物由何而生,从何演化而来,也就是说,要找出教育从中脱胎的事物,即教育的原型。

能够成为教育原型的事物必须包含着教育的基本要素,而直要素间具有内在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这些条件的活动,就是人类相互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

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并产生交往的结果——在交往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

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和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演化而生了。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因此可以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2、学校的出现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至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

一是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二是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分化,并分别在不同的形态中得到体现。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

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换,使得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近代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不断更新和提高的需求,具体地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

(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2)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人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两种教育相互隔离。

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

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其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了。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四、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的形态

(1)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教育传统。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夏、商、周时代,学校教育就已经存在。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的《学记》里记载: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