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39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docx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

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年高一上期末模拟试题

地理试卷

命题范围:

必修Ⅰ全部。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8年1月18日3时,北京的赵刚同学到达莫斯科(东3区),参与国际学生交流。

读“时区划分图”。

完成下列各题。

1.与莫斯科相比,北京

A.自转角速度慢B.自转线速度快C.公转速度慢D.地方时晚

2.赵刚同学到达莫斯科时,当地时间为

A.17日22时B.18日22时C.17日8时D.18日8时

【答案】1.B2.A

【解析】

【1题详解】

与莫斯科相比,北京纬度较低,位置更靠东,自转角速度与莫斯科一样;自转线速度较快;公转速度相同;地方时要早。

【2题详解】

赵刚同学到达莫斯科时,北京时间2018年1月18日3时,当地时间为东3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5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可知,当地时间为1月17日22时,选A。

【点睛】

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

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

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

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3.计算地方时:

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2018年春运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

铁路春运将在北京时间2月1日拉开帷幕,直至3月12日结束。

读“太阳光照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完成下列各题。

3.右图中,郑州昼长夜短、昼变短的时段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4.春运期间

A.太阳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B.郑州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南极圈以内极夜范围变大D.郑州正午物影逐渐变长

【答案】3.B4.A

【解析】

该题组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影响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问题。

【3题详解】

右图中①~②,3月21日到6月22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郑州昼长夜短、昼变长,A错误;②~③,6月22日到9月23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向南移动,郑州昼长夜短、昼变短,B正确;③~④,9月23日到12月22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郑州昼短夜长、昼变短,C错误;④~⑤,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向北移动,郑州昼短夜长、昼变长,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春运期间,2月1日至3月1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A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郑州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物影逐渐变短,B、D错误;此时段,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围在缩小,C错误,故选A。

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

图示意屋顶太阳能发电站。

回答下列各题。

5.如果市场推销本产品,下列四地中,何地推销难度相对最大

A.拉萨B.成都C.乌鲁木齐D.北京

6.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B.海拔高,距太阳近

C.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D.深居内陆,晴朗天气多

【答案】5.B6.C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

如果市场推销本产品,应选择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四地中,成都云雾天气多,太阳能资源最少,推销难度相对最大,B对。

拉萨、乌鲁木齐、北京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多,难度小,A、C、D错。

【6题详解】

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C对。

同纬度四川盆地地区,太阳辐射少,A错。

海拔高度,相对于日地距离可以忽略,B错。

深居内陆,晴朗天气多是西北干旱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D错。

点睛:

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

如果市场推销本产品,应选择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2018年2月19日,印度尼西亚的锡纳朋火山发生本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爆发。

完成下列各题。

7.本次锡纳朋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地壳B.岩石圈

C.软流层D.地核

8.印度尼西亚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其位于(  )

A.板块交界处B.板块内部

C.海陆交界处D.海洋内部

【答案】7.C8.A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板块构造学说。

【7题详解】

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位于软流层以上。

【8题详解】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火山活动频繁。

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018年1月17日早晨,江苏多地遭到浓雾锁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部分高速封闭。

读“浓雾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

完成下列各题。

9.浓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A.释放能量最高B.容易被反射C.不易被吸收D.不易被散射

10.受浓雾影响

A.白天①增强B.白天②减弱C.夜晚③减弱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9.D10.B

【解析】

【9题详解】

红色光不易被散射,所以浓雾中容易被看见,选D。

【10题详解】

浓雾类似于云,受浓雾影响,白天①减弱;白天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导致②减弱;夜晚由于浓雾的作用,使得大气逆辐射即③增强;由于白天削弱多,气温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减小,选B。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逸,以达到拍摄效果。

结合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

完成下列各题。

1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白天气温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

【答案】11.D12.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海陆风。

【11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气温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气温高于①点气温,是四地气温最高点。

故选D。

【12题详解】

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吹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

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冷的地方气流下沉,近地面的风从冷的地方吹向热的地方。

下图为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图中表示信风带的代号是

A.①B.②

C.③D.④

1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A.①和④B.②和③

C.③和④D.②和④

【答案】13.B14.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纬度位置判断,①表示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②表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③表示副热带高压带;④表示中纬西风带。

故选B。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地中海气候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故选C。

近年来,“APEC蓝”、“阅兵蓝”、“两会蓝”时常见于媒体头条,久违的蓝天让人们倍感亲切,但同时也反映出目前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某某蓝”的出现,得益于一些工厂停产,部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区迁出。

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你认为迁出企业最适合迁往图5中的哪个地点

A.①B.②C.③D.④

16.“某某蓝”的出现说明雾霾是可以治理的,下列治理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实施汽车单双号限号通行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C.禁止使用化石燃料D.增加大气除尘装置,净化空气

【答案】15.D16.C

【解析】

【15题详解】

“某某蓝”的出现,得益于一些工厂停产,部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区迁出。

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

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迁出企业最适合迁往图中的热力环流之外,图中④地,D对。

其它三地位于城市环流内,不能减轻城市污染,A、B、C错。

【16题详解】

“某某蓝”的出现说明雾霾是可以治理的,现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治理措施中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合理的,C不合理。

实施汽车单双号限号通行,减少尾气排放,A合理。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对污染气体的吸收,B合理。

增加大气除尘装置,净化空气,D合理。

点睛:

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城市气温高,郊区气温低,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迁出企业最适合迁往图中的热力环流之外。

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18.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D.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答案】17.D18.D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水循环环节。

【17题详解】

读图分析,①是社会循环,提供给城市的,应是跨流域调水;②是自然循环,进入城市地表水,应是地表径流;③是社会循环,由城市地表水进入用环节,应是管道输水;④是地表水转变成大气水,是蒸发。

故选D。

【18题详解】

城市绿地建设,不会减少⑥水汽输送,可能大气增加湿度,A错误。

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因地下水位下降,导致④蒸发减少,B错误。

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不会减少②地表径流,C错误。

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水量⑤,D正确。

故选D。

【点睛】该题关键要区分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是社会循环,例如跨流域调水、管道输水等。

19.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如果陆地上的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

A.②环节加强B.④环节减小

C.⑤环节季节变化变大D.③环节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C

【解析】

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如果陆地上的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的⑤环节,地表径流环节的季节变化变大,C对。

②环节是大气降水,受影响小,可能减弱,A错。

不影响④环节,海水蒸发量的大小,B错。

③环节陆地蒸发、蒸腾环节季节变化变大,D错。

读世界部分地区的洋流模式图。

回答下列各题。

20.图示大洋环流可能位于

A.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区B.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区

C.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D.北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21.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②对沿岸热带雨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B.①处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C.洋流④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影响

D.顺着洋流③航行,可以从南美洲到澳大利亚

【答案】20.A21.C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回归线位置判断,图示大洋环流是中低纬度环流,B、D错。

洋流呈顺时针方向,位于北半球。

可能位于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区,A对。

C错。

【21题详解】

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②是寒流,对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A错。

①处没有寒暖流交汇,没有世界著名的渔场,B错。

洋流④是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影响,C对。

顺着洋流③航行,是在北半球航行,不能到澳大利亚,D错。

点睛:

图示大洋环流是中低纬度环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位于北半球。

寒流,对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影响。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

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

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

完成下列各题。

22.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

23.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答案】22.B23.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岩石的形成。

(1)花岗岩是侵入岩,是岩浆在接近地表的位置冷凝形成的。

(2)岩石的温差变化,导致岩石的分崩离析,属于物理风化。

【22题详解】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

【23题详解】

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通过观察可知,岩石内温度变化从55℃-47℃,较慢;而岩石表面温度从56℃-37℃左右,显然,岩石表层温度变化大,岩石表层温差大导致岩石分崩离析,故本实验模拟的是物理风化作用,选D。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24.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

A.甲B.乙C.丙D.丁

25.对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所起作用最大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答案】24.B25.B

【解析】

【24题详解】

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沉积岩,故B项正确。

【25题详解】

该地无冰川分布,故A项错误;科罗拉多河的长期冲刷侵蚀形成大峡谷,故B项正确,C项错误;位于内陆地区,无海浪侵蚀,故D项错误。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聚落分布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B.地形

C.水源D.气候

27.该地交通线(  )

A.密集B.呈网状分布

C.呈“之”字形D.平直

【答案】26.B27.C

【解析】

【2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聚落的因素。

读图分析可知黄土高原的额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边的较为平坦缓坡阶地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聚落应分布在河流两侧的较为平坦的底部,可以远离陡坡,还可以避崩塌、滑坡,因此受地形影响较大,故答案选B项。

【27题详解】

该地地形崎岖,而且聚落分布较为分散,因此为了连接各个聚落,交通线需要修建为“之”字形,故答案选C项。

点睛:

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

1.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密度: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2.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成:

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线路常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有时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

3.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走向:

山区沿山谷或河谷延伸。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掌握的工程技能越来越多,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交通线。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不断降低。

28.下图是关于该山体的说法,说法正确的是

A.山体所处地区气候一定是温带季风气候B.植被垂直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

C.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D.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答案】D

【解析】

山体山麓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位于北半球。

所处地区气候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也可能是温带海洋植被,A错。

植被垂直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变化,B错。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错,D对。

地球之肺正走向窒息:

NASA卫星照显示,巴西亚马逊雨林已千疮百孔。

并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读“1984年和2011年亚马逊流域雨林变化对比图”。

完成下列各题。

29.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特殊性D.地域性

30.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剧自然灾害B.破坏生态系统C.淹没沿海低地D.降低雪线高度

【答案】29.A30.D

【解析】

本题组考查整体性及全球变暖。

(1)整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据此解答。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这会加剧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系统,两极极冰融化,会淹没沿海低地;会使雪线高度上升,等等。

【29题详解】

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体现了一个自然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0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化目前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这会加剧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系统,两极极冰融化,会淹没沿海低地;会使雪线高度上升,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5年前发射的“朱诺”号探测器到达木星云层上方4200公里处,正式拜谒太阳系“行星之王”——木星,“朱诺”木星探测器是从美国东南佛罗里达半岛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的。

材料二 木星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

木星并不是正球体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

(1)“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但木星上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

为了保证“朱诺”号上的能源供应,应采取何种措施?

(2)木星有哪些条件有利于生物生存?

有哪些条件不利于生物生存?

(3)美国为什么选择在佛罗里达州建航天发射基地?

【答案】

(1)加大太阳能电池帆板面积;采取措施使太阳能电池帆板始终对着太阳。

(2)有利条件:

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

不利条件:

距太阳远,温度较低;缺少液态水;缺少供生物呼吸的氧气。

(3)佛罗里达州纬度较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有利于航天器发射;临海,有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海洋面积广阔,发射后较安全。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宇宙空间中太阳能的利用措施,木星不利于生物生存的条件,佛罗里达州建航天发射基地的条件。

【详解】第

(1)题,考查宇宙空间中增大太阳能利用的措施。

从增大太阳能电池帆板面积及调整帆板朝向等方面回答。

(2)题,结合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木星和地球共有的条件有同时位于太阳系,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

不同有木星离太阳远,温度较低;质量和体积与地球相差很大,缺少供生物呼吸的大气,缺少液态水等。

第(3)题,考查佛罗里达州建航天发射基地的条件。

航天基地选址一般从纬度、地形、天气、交通、发射安全等方面考虑。

具体有佛罗里达州纬度较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有利于航天器发射;临海,有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海洋面积广阔,发射后较安全。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地气候特征千差万别。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简图。

下表是甲、乙两城市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

(1)读表比较甲、乙两城市夏季气候特征的差异。

(2)从气压带风带和洋流两方面,分析甲、乙两城市夏季降水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3)从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和天气状况的角度,分析乙城市夏季气温较低的原因。

【答案】

(1)气温甲高于乙;降水量甲小于乙。

(或甲高温少雨,乙温和湿润)

(2)甲城市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量少;乙城市夏季受西风带影响,且沿岸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降水量多。

(3)乙城市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

【解析】

(1)气候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夏季为气温较高季节。

读图可知,甲乙均位于北半球,夏季为6-8月,从气候资料来看,气温方面甲高于乙,降水乙多于甲。

(2)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及洋流角度分析。

从大气环流角度看,甲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而乙位于盛行西风带内,受来自于海洋的西风控制,降水多。

从洋流来看,乙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具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量增加。

(3)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及天气状况。

从纬度来看,乙纬度高于甲地,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甲地,气温低。

从天气状况来看,乙地受西风控制,多阴雨天气,而甲受副高控制,天气晴朗,所以乙地气温低于甲地。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如赤道地区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的太阳辐射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3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和;

(2)甲地形成山地的原因是什么?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循环,其中②环节是指_________

(5)简述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答案】

(1)断层背斜

(2)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形成山地。

(3)冲(洪)积扇流水堆积

(4)海陆间水汽输送

(5)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潮的顶托作用发生堆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形成即水循环相关问题。

【详解】

(1)乙地岩层断裂且有相对位移,是断层;丁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

(2)甲地是向斜成山,具体原因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形成山地。

(3)丙处位于河流出山口,由于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洪)积扇。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水汽来自海洋,联系了陆地和海洋,所以是海陆间水循环,其中②环节是水汽输送。

(5)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具体过程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潮的顶托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