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38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源环境概论精.docx

资源环境概论精

资源环境概论

Ⅰ.考查目标

土壤肥料学基础

1、了解土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理解与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土壤资源利用管理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2、了解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植物营养基本原理、营养元素的基本功能和肥料种类、性质与施肥技术等。

.

气象学基础

系统地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大气成分、温度、辐射、水分和风等气象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政策法规学

1.系统地掌握农业政策、农业法规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了解农业相关政策与农业法规之间的联系,了解农业法规的基本内容,以及农业法规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

2.能够运用农业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

生态学基础

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生态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农业等的相关知识与应用。

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判断、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

土壤肥料学基础50%

气象学基础50%

农业政策发规学50%

农业生态学50%

备注:

四部分任选两部分进行答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概念题:

10分

判断题;10分

简述题:

30分

III.考查范围

土壤肥料学基础

一、绪论

(一)充分认识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认识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质量与环境问题具有密切的关系。

理解土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理解土壤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了解土壤的定义,认识土壤的本质;了解土壤圈的定义,理解土壤圈的重要功能;通过土壤对基本特性的理解,加深对土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历史。

了解土壤科学的一般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二、土壤物理性质与过程

(一)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土壤基质的物理特性。

了解土壤孔隙类型、孔隙度的计算以及三相关系的换算;从土壤颗粒开始,了解土壤颗粒的大小分级、物质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质地的概念、分类与测定方法,掌握不同质地的生产性状;认识土壤结构种类和特性,了解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与特性;

(二)土壤水分的数量、土水势、土壤水分运动规律。

土壤水能态:

弄清土水势及其分势的物理意义,了解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征,熟悉测定水分能态的方法如张力计、中子仪的基础原理、安装、操作程序及所要注意的问题;土壤水运动:

弄清达西定律物理意义,着重掌握非饱和流在田间条件下的运动规律;了解土壤水入渗、再分布和渗漏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了解气态水运动,如蒸发、夜潮及冻后聚墒产生条件,蒸发损失过程以及如何控制水汽运动,尽力减少水分损失的有效措施;土壤水循环与平衡了解土壤水平衡的基本原理,认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三)土壤空气状况与运动过程。

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与大气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重点掌握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为什么说扩散运动方式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

(四)土壤热状况与热运动。

了解土壤热量的来源,为什么说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基本的来源;重点掌握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掌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

三、土壤化学性质和过程

(一)土壤胶体和表面化学特性。

主要讲解土壤胶体的类型与性质,分析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与特征,阐述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分析土壤可变点荷与永久电荷的来源及性质,最后概括了土壤胶体的吸附特性、凝聚特性等主要特性。

(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反应。

了解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的概念,掌握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基本规律、认识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的影响和意义。

(三)土壤酸碱性阐述土壤酸碱性的成因与分布规律,分别讲解土壤酸性和碱性的类型与指标。

(四)氧化还原反应介绍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氧体系、氢体系、氮体系、碳体系、铁体系和锰体系),讲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表达式以及氧化还原点位与pe、pH的关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

(五)土壤缓冲性介绍土壤狭义缓冲性和广义缓冲性以及缓冲量和缓冲曲线的概念,讲解土壤中主要的缓冲体系和缓冲机制,分析土壤缓冲性的影响因素。

四、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

(一)土壤中生物的种类、数量表示方法及土壤生物活性的概念。

了解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和特点;了解土壤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作用;了解土壤生物数量的表示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二)土壤有机质组成、特性与土壤碳素循环过程。

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与性质;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与特性,尤其是腐殖酸的性质;掌握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转化过程。

掌握土壤氮素生物转化过程的主要环节;掌握土壤中磷无效化过程的途径;认识土壤钾的固定现象。

了解土壤生物在全球碳、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五、土壤形成与发育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主要介绍常见的成土矿物与岩石种类;风化作用的类型、几种重要的土壤母质沉积体及其特征,其目的是揭示土壤的起源;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介绍土壤发生学理论,详细讨论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与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影响,揭示土壤形成的形成动力。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介绍常见的土壤成土过程,分析不同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反应,土壤的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结果,揭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如何形成的形成机制。

(四)土壤发育过程。

介绍土壤剖面构型以及土壤发生学层次的特征及专用编号等。

了解土壤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概念,认识土壤的发育程度。

六、土壤分类

(一)介绍土壤分类系统。

介绍土壤分类的原则;重点介绍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美国系统分类以及中国系统分类等分类系统的特点;

(二)介绍中国土壤分布的规律,了解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

了解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对于进行农业区划和因地制宜地开发土壤资源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介绍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的特性。

从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面积、主要成土过程、理化特性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

七、土壤调查制图与土壤信息系统

(一)土壤调查制图的基本概念包括基本土壤调查、专项土壤调查、土壤概查与详查的概念以及不同比例尺土壤图的用途。

(二)常规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以及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剖面的描述以及根据土壤剖面确定土壤的类型与边界。

八、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

(一)掌握土壤肥力的概念、分类及评价方法。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农业靠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了解土壤耕作和耕性调控。

了解土壤耕性和耕作概念;了解农业生产上主要耕作方法及免耕技术;掌握土壤耕性改良的方法:

1、农业生产中质地和结构不良土壤的改良方法。

了解不良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掌握结构不良土壤的改良方法

2、掌握土壤水、气、热状况的综合调控方法。

改变土壤水、气、热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改变土壤结构等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水分是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

3、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原则与管理措施。

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掌握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以及强调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土壤的科学道理

4、了解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调节措施和方法。

土壤的酸碱反应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土壤养分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较高。

调节土壤酸性主要是中和土壤潜性酸,施用石灰可以土壤酸性;施用石膏、生理酸性肥料、多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碱性。

5、掌握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调控。

掌握土壤养分的概念及有效养分的表示方法;了解土壤养分循环及平衡施肥的原理;掌握土壤养分综合调控的措施;了解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的关系;

九、土壤质量与退化

(一)土壤质量。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二)土壤退化的概念与分类。

了解土壤退化的概念、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的异同、了解土壤退化分类及依据、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及其成因。

十、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一)农田土壤特征与管理主要介绍农田土壤与自然土壤的区别,分别介绍了高产土壤的特点、中低产田的类型与治理措施等;

(二)我国土壤资源的问题与对策主要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土壤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三)土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分析土壤与环境保护及全球变化、土壤与视频安全、土壤保护与土壤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等。

十一、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概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发展概况了解肥料的作用、植物营养理论发展、肥料分类和施肥环节等。

十二、植物营养原理

(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了解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植物的根部营养了解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养分的形态和部位、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方式及其影响吸收的外部条件。

(三)了解植物的叶面(部)营养和植物的营养特性。

(四)了解植物的根际营养、根分泌物的应用作用等。

十三、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一)植物的氮素营养掌握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与分布、氮素的营养功能、氮素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掌握氮肥种类和性质,了解氮肥的合理施用。

十四、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

(一)植物的磷素营养了解磷在植物体内的功能,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形态;磷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二)磷肥的种类、性质和实用技术掌握磷肥的种类和主要磷肥品质;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技术要点。

十五、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

(一)植物的钾素营养掌握钾的营养功能,钾对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作物缺钾的主要症状等。

(二)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掌握主要钾肥品种及其性质和施用方法

十六、植物中、微量元素营养

了解植物主要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功能和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条件等。

气象学基础

一、绪论

(一)气象与气象学

1、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

2、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农业气象学

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二、大气与农业

(一)大气的成分

(二)大气的成分与农业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

(四)气象要素

三、辐射与农业

(一)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二)地面和大气辐射

1、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2、地面辐射差额

(三)辐射与农业

1、辐射波谱与农业

2、光照强度与农业生产

3、光照时间与农业生产

4、光能利用与农业生产

四、温度

(一)大气温度

1、大气的热量输送

2、气温的时空变化

⑴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⑵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⑶气温的垂直分布

(二)土壤温度

1、土壤热特性

2、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

(三)温度与农业

1、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土壤温度与农业的关系

3、土壤温度状况的改善

五、水分

(一)空气湿度

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2、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

⑴空气湿度的空间变化

⑵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水汽压的日、年变化

(二)蒸发与蒸腾

1、蒸发

2、植物蒸腾

3、农田蒸散

(三)水汽凝结与大气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

2、水汽凝结物

3、降水

⑴降水的形成

⑵降水的表示方法

(四)水分与农业

1、水分的生理作用

2、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

3、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的关系

⑴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

⑵土壤湿度单位

4、降水与空气湿度对作物的影响

5、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

六、气压和风

(一)气压和气压场

1、气压及其变化

2、气压场

(二)风

(三)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模式

2、季风环流

3、地方性风

(四)风与农业

1、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2、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七、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一)天气

(二)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1、干旱

2、洪涝灾害和湿害

3、冰雹

4、寒潮

5、冷害

6、冻害

7、霜冻

8、热害

9、干热风

农业政策法规学

一、农业政策法规与农业发展概述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内容

1、农业政策的含义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3、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农业法与农业发展

1、农业法与农业法规的含义

(包括法律与法规的含义,农业法与农业法规的有关含义)

2、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3、农业法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4、农业法与农村经济政策的关系

二、农业基本法

(一)《农业法》修改的背景

(二)农业的概念、地位与发展目标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

1、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2、农村的经营体制

3、农村的分配制度

(四)农业行政管理与执法

1、农业行政管理

2、农业行政执法

(五)农业法的主要内容

1、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

2、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农产品质量安全

4、粮食安全

5、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

6、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

7、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

8、保护农民权益

9、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业科技政策与法规

(一)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

1、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

2、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3、农业科技工作的战略转变与自身建设

4、“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二)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规定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和作用

(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概念以及区别与其他农业法规的特征)

3、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国家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群众性科技组织)

5、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力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物质保障)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法规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

3、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我国农业环境政策的目标

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三)资源保护政策与法规

1、土地资源保护

2、森林资源保护

3、草地资源保护

4、水资源保护

5、生物资源保护

五、林业法规与渔业法规

(一)林业法规

1、林业、林业法规的含义

2、森林、森林法的含义

(森林的分类、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及效力范围)

3、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的基本措施

4、森林经营管理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与征用)

5、森林保护

(护林员制度、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责)

6、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责任制、林木和林木收益的归属)

7、森林采伐

(采伐许可制度、木材准运制度、对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的出口限制制度)

(二)渔业法

1、渔业、渔业法规的含义

2、渔业法的立法目的

3、渔业生产基本方针

4、养殖业和捕捞业

(养殖业和捕捞业发展方针、渔业许可制度)

5、渔业资源的增殖与保护

6、渔政监督管理制度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定义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四)生态学对现实的意义

二、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

2、生态因子

3、生境与自然环境

4、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二)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1、光的生态作用

2、温度的生态作用

3、水的生态作用

4、土壤的生态作用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作用

(三)生物的生态作用

1、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

2、森林的生态作业

3、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

4、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效应

5、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四)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1、最小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五)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1、生态型

2、生活型

三、生物种群

(一)种群的基本概念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3、种群的遗传特征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的增长模型

2、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概念

2、基本特征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种类组成

2、种类组成的数量分析

3、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3、生物群落的时间结构

4、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5、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四)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

1、生态位的概念

2、生态位理论

3、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五)生物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2、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3、群落演替的类型

4、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六)主要生物群落及其分布

1、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2、主要生物群落

五、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2、生态系统的含义

3、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物种结构

2、时空结构

3、营养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

3、信息传递

(五)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

2、根据环境特征划分的生态系统

(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2、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3、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4、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5、能流分析

6、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

(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物质循环的类型

3、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4、物质流动的特征

5、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

6、物质循环的调节

7、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

8、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9、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八)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1、自然调控机制

2、人工调控机制

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分类

2、农业资源的特征与合理利用

(二)我国农业资源状况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2、我国农业社会资源状况

(三)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征

2、生态平衡失调

3、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四)环境保护

1、全球环境保护

2、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主要问题

3、环境保护的途径

七、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农业的负效应

2、国外替代农业

3、中国生态农业

(二)生态农业原理与技术

1、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2、生态农业技术

(三)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1、低湿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模式

2、四位一体的“庭院生态系统”模式

3、“种、养、加、能源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

IV试题示例

土壤肥料学

一、概念题:

1~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土壤腐殖质CEC同晶替代土壤质量

植物必需矿质营养元素植物根部营养肥料

营养缺乏症状磷肥

二、判断题:

11~2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在一个地区只要多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就会相应的不断提高。

()1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越大,它所含的矿质养分的数量就越多。

()13、蒙托石和云母都属于2:

1型粘土矿物。

()14、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是相互独立反方向的化学反应。

()15、一般负吸附作用随阴离子价数的减少和陪伴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减弱。

()16、施肥越多产量越高。

()17、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21种。

()18、磷肥容易被土壤固定,一般做后期追肥比较好。

()19、植物需要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一样重要。

()20、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三、简述题:

21~2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土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10分)

2、简述酸性土壤上磷的固定机制。

(10分)

3、简述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规律(10分)

气象学基础

一、概念题:

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干热风光合有效辐射活动积温生理干旱气旋

二、判断题:

6~15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6、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7、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汽。

()8、黑灾是由于温度异常所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

()9、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引起空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0、冬季影响我国的蒙古高压是一种暖性高压。

()11、露点温度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指标。

()1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和反射辐射。

()13、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也是空气相对湿度最大的时刻。

()14、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也是关键期。

()15、早霜冻是一年中最早发生的那次霜冻。

三、简述题:

16~18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什么叫冷害?

冷害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防御冷害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至少写出3种)

17、什么叫大气中的逆温?

大气中的逆温按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哪几种?

举例说明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8、发源于不同纬度的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在跨纬度作物引种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农业政策法规

一、单项选择题:

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示例:

1.政府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农业实行干预,其干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提供农业补贴B.采用措施保护耕地资源

C.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D.为农民提供进城工作机会

2.我国现行的《森林法》是以下那个年份修改并通过的:

A.1984年B.1986年C.1998年D.2003年

二、简答题:

1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试题示例:

11、试述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

21-2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试题示例: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如何理解?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要求如何体现?

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如何在政策措施上加以引导?

生态学基础

一、概念题:

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生物圈2.生态幅3、Niche4、Biodiversity5.生态学6.物种7、生态入侵8、生物防治9、生态系统服务10、Co-evolution

二、判断题:

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12、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13、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

14、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15、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16、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17、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