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07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x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

《宏观经济学》案例

导论

案例1:

绿色GDP

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有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的。

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素那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财富总量。

资料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问题:

1.什么是GDP?

什么是绿色GDP?

2.绿色GDP如何核算?

3.GDP指标存在哪些缺陷?

案例2:

缘何中国高增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而中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却只达到了小康初级阶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国家统计局某权威人士(2004)认为:

首先,经济结构、运行模式、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建立,大量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支配。

其次,企业追求自我循环,消耗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再次,经济增长速度高,库存也很高。

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未转化为实际财富。

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以下一些偏向需要纠正:

——为了追求增量财富,破坏大量存量财富。

一个典型的个案是大量拆除旧城区,创造新城区。

今年挖,明天填;明天填,后天挖。

创造百分之一的GDP,却消耗了百分之二的存量财富。

——未明确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民间。

过去过多地看重政府、国有经济,没有运用市场、民间的力量,效率较低。

例如,国有金融一统天下,未建立多元的金融体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只注重财富创造,未注重财富分配。

分配关系未理顺,市场体系下的分配方式不尽合理,严重挫伤了各方的积极性。

从二000年起,中国的基尼系数开始超过零点四的国际警戒线。

问题:

1.你是否同意上述文中对中国经济高增长而实际效果不尽如意的看法?

    2.从体制上讲,你认为是什么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3.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意味着什么?

 

长期中的经济

案例1:

世界经济增长

2001年7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西方七国财政部长会议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报道,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意大利的财政部长或经济部长7月在罗马举行的会议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将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略慢些,但它总体增长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今年西方七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情况,与会者认为,在西方七国中,今年美国经济增幅将明显减小,而今年欧盟经济增长将高于美国,这是最近十年来欧盟经济增长首次超过美国。

但与会者同时也指出,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德国今年经济增幅将小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数。

今年日本经济能否增长,与会者在讨论时未给予积极或乐观的评价。

   问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该如何衡量?

  2、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是联合国和当前世界面临的头等大事,也是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重要话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加深,人类财富正日益集中到世界少数富国和富人手中。

正如安南在报告中指出的,近一半的世界人口每天只依靠不到2美元度日。

因此,不少成员国希望联合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各国制订法规,以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安南在报告中敦促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力争在2015年以前帮助10亿人口摆脱贫困。

报告还要求发达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产品敞开大门,减免其债务负担,并向其提供经济援助。

  

(二)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时候,反增长的游说主要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

然而,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其支持的范围从某些大学的派别扩展到国会的下议院。

游说争论的中心主要与空气污染有关。

污染是增长的副产品,特别是某些条件放松以及某种经济活动有多种副产品时,污染情况就更严重。

工业污染主要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也包括噪音以及对自然风景的污染。

   问题:

  1、说明经济增长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2、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案例3:

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于是就有了投机/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2007年9月底中国广义货币M2的余额为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超过了央行16%的目标值。

M2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导致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

2007年底的M2/GDP高达165%,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

2007年3月底、6月底和9月底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分别为2.87%、3%和2.8%。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问题:

1.什么是流动性?

什么是通货膨胀?

试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2.你能说说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吗。

3.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案例4:

货币的需求动机

骆明和小欣是一对感情不错的情侣,今年同时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1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

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4000元。

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

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

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

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三种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短期中的经济

案例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9,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9。

也许这种估算并不十分准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

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和制度因素来解释这种差别。

问题:

1.什么是消费倾向?

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

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3.你能说说为什么中美两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吗。

案例2:

我国的储蓄问题

我国一直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截至2001年8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06万亿元,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增长12.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6.1个百分点,比去年底高5.4个百分点。

8月份储蓄存款增加881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861亿元。

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6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48亿元。

其中,活期储蓄增加242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15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

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表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大量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利息,2002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的第八次降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简要说明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案例3:

国防支出与经济

通过分析美国国防预算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

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时,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1987年的409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7.5%,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

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4:

战争与经济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震惊世界的“9.11”之后,美英两国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

战争对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不少人希望美国军火商能得到大量的坦克和飞机订单,通过军事支出的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就业情况也会因许多人应征上前线而得到缓解,美国股市乃至经济借此一扫晦气。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越战和海湾战争不同。

20世纪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的巨额国防开支和非国防开支,使本来已很强劲的私营部门总需求进一步增强,并积聚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整个70年代也未能得到充分缓解。

此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经济决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

相反,海湾战争却引发了一次经济衰退,这是“沙漠盾牌行动”初期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结果。

但由于当时军队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并不是依靠投资在未来实现的,所以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但阿富汗战争同以往迥异。

首先,不太可能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大规模地面部队。

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抗隐蔽敌人的战争将主要通过非常规手段进行,与此相关的国防资源大多是军备库存中所没有的,需要新的开支计划,这对经济中的总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题:

  1、解释一国的总需求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军费支出的增加对总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

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5:

蜜蜂的寓言

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

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

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

这则寓言说:

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

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问题:

  1、分析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说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构架。

案例6:

石油与经济

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和劳务的关键投入,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欧洲存在一个主要利用石油生产许多产品的国家,该国经济中一些大的波动就主要源于石油价格的变化。

  70年代中期,为了阻止石油价格的不断降低,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

欧佩克成功地提高了石油价格:

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石油输入国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它产品的企业成本迅速上升,而产品的价格不能同步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些企业都大量减少产量,或者干脆停业或破产。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总供给曲线,说明影响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各种因素。

2、说明上述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3、请结合图形,分析美国“滞涨”的形成原因。

案例7:

世界财政部长会议

最近一次世界财政部长会议的议题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主题发言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问题。

发言总结了各国在过去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深刻分析了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所概括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有:

价格上升;降低一国的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并进而产生失业。

各国财长说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时,都是满面忧思,很明显,许多国家都深受通货膨胀之害。

  一位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国家的代表对此感到有些迷惑。

他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以至于没有任何失业,而工资又很低,因而也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他被告知,他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将会遇到这些问题,通货膨胀将会首先出现。

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当厂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劳动力供给将会紧张,因而为了雇用到工人,某些厂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通货膨胀的过程就会开始。

或者这种影响持续增加导致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国内产品生产减少。

   问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问题?

  2、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

  3、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案例8:

通货膨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物价每个月上涨近20000%。

中国1948~1949年间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货币贬值达到无法统计的地步,许多商品的物价1天之内能够翻一番。

……1993年南联盟出现了世界是上第二位的超级型通货膨胀,货币面值不断飙升,10万、20万、100万、200万,甚至到5000亿,而5000亿第纳尔最后只能买几份报纸。

资料来源:

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问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有哪些类型?

以上案例中的通货膨胀属于那种类型?

3.通货膨胀主要由哪些原因形成?

4.通货膨胀如何治理?

   

案例9:

宏观经济政策与失业率

近年来,美国失业率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保持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通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今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考虑到各国情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保持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

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

财政政策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

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

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

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

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

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

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

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

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又会降低产出?

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

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

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

  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案例2:

美国1982年衰退中的货币政策

由于低失业率和第二次石油价格的冲击,1979年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对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决定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次通货膨胀。

与以往不同的是,美联储倾向于关注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增长,而不是利率,以便能够迅速降低通货膨胀。

  通过这次政策,美国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上升到自南北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及其他利率敏感性支出显著减少。

这次政策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到1982年为止,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4%。

  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过于严厉,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率超过了10%。

 

  问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哪些?

      

案例3:

格林斯潘与9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

在美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被称作仅次于总统的实权人物。

从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宣誓就任美联储的主席,到2001年1月4日克林顿再次任命格林斯潘为美联储主席,格氏已连续四任这一要职。

格林斯潘之所以能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稳坐十几年,是因为他领导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美国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新纪录。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格林斯潘功不可没。

克林顿政府上台时美国经济处于衰退中。

为了刺激经济,格林斯潘采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量。

这种政策产生了两个显著的作用:

一是增加了投资。

降息减少了企业投资的成本,促进了美国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了股票价格。

降息引起了股价上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破了一万点大关。

股市的活跃进一步鼓励了投资。

同时,股价上升使许多美国人的资产增加。

这就加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刺激了消费的增加。

长期以来,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76左右。

在90年代,边际消费倾向上升为0.68。

而这仅仅0.004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当90年代末,美国经济有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又提高利率,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加剧。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有衰退迹向,格氏又降低利率。

特别是2001年,美国的销售与生产疲软,消费者及企业信心下降,为了制止预期的经济疲软,也为了应付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美联储连续11次降低利率,一年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75%,降幅达4.75个百分点,最终使美国经济触底回升出现好转迹向。

多年来,格林斯潘操纵着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把舵,通过交替运用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低通货膨胀的持续增长。

在谈论美国经济在整个90年代的连续增长时,人们称格林斯潘为“一言九鼎的人”、“最令人尊敬的大管家”和“金融教父”。

这是人们对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命脉的准确把握和市场宏观调控能力的赞誉。

案例4:

肯尼迪的减税政策

1963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5.5%,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高水平,而10年前,美国的失业率是2.8%。

为了振兴美国经济,肯尼迪总统任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海勒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

海勒在其老师,著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托宾的帮助下,提出了一个充分体现凯恩斯主义精神的经济增长政策。

该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减税。

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们相信,降低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居民更多地消费,这将会增加总需求。

在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工人和机器处于闲置状态时,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产量的增加,而价格水平并不提高。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肯尼迪政府进行了全面的减税。

个人所得税减少20%,最高税率从91%降至65%,公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47%。

此外还采取了加速折旧、投资减税优惠等变相的减税政策。

在减税的同时又增加政府支出,包括用于“向贫穷开战”的社会福利支出和用于越战的军事支出。

这些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经济起到了有力的刺激作用。

从1964年到1966年,美国实际GDP以令人注目的5.5%的速度增长,失业率在1965年时下降到4.4%,在60年代的其余年份,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

而物价上升每年仅2%左右。

肯尼迪减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6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该政策的成功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案例5:

为什么我国七次降息的效果不明显?

我国1996年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

为防止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在1996年到1998年7月,我国中央银行六次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促进经济回升,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其标志之一是银行存款和增长率并没有下降多少,国民经济仍较为疲软。

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回升主要是靠增加公共投资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为什么利率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不明显呢?

这主要是因为处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尚不充分具备利率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

我们知道,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总需求中的投资和消费以及股市价格与利率的反方向变动来实现的。

但在中国,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独立的投资主体,企业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还受政府支配,因此企业的固定投资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民营企业虽然是独立投资主体,但由于在贷款、进入限制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投资的限制,降息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也起不到多大的刺激作用。

再加上当时政府实施金融约束的强化(如不允许商业银行滥发贷款,不允许国家机关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等)导致的投资萎缩,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萎缩,降息未能带来投资需求扩张。

同时,降息对我国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小。

因为降息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股市价格上升实现的。

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尚不成熟,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降息后甚至出现了股价下跌。

即使利率下降能带动股市,股票也还不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财产形式之一,这使降息不能起到增强消费者信心的作用,消费者并未因此而更大胆地花钱。

不仅如此,在我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