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hat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800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edhat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redhat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redhat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redhat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redhat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edhat学习笔记.docx

《redhat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edhat学习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edhat学习笔记.docx

redhat学习笔记

目录

一、基本命令2

1初识Redhat2

1.1目录2

1.2终端2

1.3目录命令2

2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4

3系统环境变量4

3.1一次性的修改4

3.2重启后仍有效5

二、用户和组6

1用户6

2用户组:

7

3权限8

三、硬盘分区和挂载10

1分区10

2挂载10

2.1挂载点和/etc/fstab10

其他命令12

一、基本命令

1初识Redhat

1.1目录

最大的目录:

/根目录

/bin存放可执行文件,命令。

/boot存放系统启动文件。

/dev存放设备文件什么是设备文件:

所有硬件设备当成文件。

/etc存放系统配置信息

/home普通用户家目录或者主目录

/root超级管理员root它的家目录它的主目录

1.2终端

[root@Chenzhuming~]#

用户@主机名~家目录当前工作目录

1.3目录命令

cd切换工作目录

cd../-返回上一级目录

cd.当前目录

cd !

$把上一个命令的参数做cd参数用

ls列出当前目录下的内容

ls–al列出当前目下所有内容的详细信息

ls命令列出的文件颜色表示的含义:

蓝色:

目录

绿色:

可执行文件

红色:

压缩文件

浅蓝色:

链接文件

黄色:

设备文件

pwd显示当前工作目录的路径,以/根目录开始

mkdir创建一个目录创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目录

mkdirtest

mkdir/home/xiaoming/test

mkdir/home/test1/test2错误

mkdir-p/home/test1/test2递归性创建目录

mkdir-p/home/user1/user2/user3/

rmdir删除一个空目录

rm–r"file"删除每个给定的目录,以及其下所有的内容

touch创建一个文件,或修改已存在文件的时间

[root@localhost/]#cd/home/

[root@localhosthome]#touch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ls

test.txt

修改已经存在文件的时间

[root@localhosthome]#ls-ltest.txt

-rw-r--r--.1rootroot09月2121:

04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touch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ls-ltest.txt

-rw-r--r--.1rootroot09月2121:

05test.txt

cat查看文件内容

vim创建并编辑文件

按i键,进入插入模式。

退出插入模式ESC

退出并保存:

wq退出不保存:

q加!

强制执行

中文的切换ctrl+空格

cp复制path指定文件到当前目录

[root@localhosthome]#cp/home/hello.txt/mnt/将home目录里的hello.txt复制到/mnt/目录

[root@localhosthome]#pwd

/home

[root@localhosthome]#cp/etc/fstab.<复制etc目录下fstab文件到当前目录下>

[root@localhosthome]#ls

fstab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cpfstab9988.txt<如果9988.txt文件不存在,则创建9988.txt文件,如果存在则覆盖>

[root@localhosthome]#ls

9988.txtfstabtest.txt

mv移动命令,用法同cp

2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内部命令:

是指bash、shell源码里面的内置指令,就是系统自带的命令。

echocdexithistory

外部命令:

与内部命令相反,并不属于shell本身,通过软件包安装得到。

通常存放在/bin/usr/bin/sbin/usr/sbin

ftpmaills

echo$PATH

/usr/lib64/qt-3.3/bin:

/usr/local/sbin:

/usr/sbin:

/sbin:

/usr/local/bin:

/usr/bin:

/bin:

/root/bin:

/home

[root@localhost/]#typeecho<查看echo命令类型>

echoisashellbuiltin

[root@localhost/]#typels<查看ls命令类型>

lsisaliasedto`ls--color=auto'

[root@localhost/]#whichecho

/bin/echo

[root@localhost/]#echo$PATH<输出命令默认搜索路径>

/usr/lib64/qt-3.3/bin:

/usr/local/sbin:

/usr/sbin:

/sbin:

/usr/local/bin:

/usr/bin:

/bin:

/root/bin

<没有home目录>

[root@localhost/]#PATH=/usr/lib64/qt-3.3/bin:

/usr/local/sbin:

/usr/sbin:

/sbin:

/usr/local/bin:

/usr/bin:

/bin:

/root/bin:

/home<赋予PATH一个值,并将home目录添加进去。

>

3系统环境变量

Linux是一个多用户的操作系统。

每个用户登录系统后,都会有一个专用的运行环境。

通常每个用户默认的环境都是相同的,这个默认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组环境变量的定义。

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运行环境进行定制,其方法就是修改相应的系统环境变量。

3.1一次性的修改

常见的环境变量:

HOME:

当前用户的主目录

PATH:

当前用户可执行文件搜索路径

LANG:

程序应该使用的默认语言

PS1:

行提示符

[root@localhosthome]#echo$HOME

/root

[root@localhosthome]#echo$PATH

/usr/lib64/qt-3.3/bin:

/usr/local/sbin:

/usr/sbin:

/sbin:

/usr/local/bin:

/usr/bin:

/bin:

/root/bin:

/home

[root@localhosthome]#echo$LANG

zh_CN.UTF-8

[root@localhosthome]#echo$PS1

[\u@\h\W]\$

[root@localhosthome]#PS1='[\u\H\w]*_*'<修改命令提示符显示内容>

[rootlocalhost.localdomain/home]*_*

<这样的修改是一次性的,重新打开一个终端后失效>

3.2重启后仍有效

环境变量修改后,重启系统仍然生效必须修改配置文件:

全局设置文件:

/etc/profile/etc/bashrc

用户设置文件:

~/.bashrc~/.bash_profile<~表示当前用户的家目录>

实验:

[root@localhost~]#useraddjeck<增加一个jeck用户>

[root@localhost~]#passwdjeck<给jeck用户设置密码>

[root@localhost~]#su-jeck<切换到jeck用户下>

[jeck@localhost~]$id<显示当前用户信息>

uid=500(jeck)gid=500(jeck)组=500(jeck)

环境=unconfined_u:

unconfined_r:

unconfined_t:

s0-s0:

c0.c1023

[jeck@localhost~]$vim~/.bash_profile<在当前用户的家目录下编辑.bash_profile文件>

<在.bash_profile文件里添加一行信息exportPS1='[\u\H\w]@_@'>

[jeck@localhost~]$cat~/.bash_profile<显示当前用户家目录下.bash_profile文件内容>

#.bash_profile

#Getthealiasesandfunctions

if[-f~/.bashrc];then

.~/.bashrc

fi

#Userspecificenvironmentandstartupprograms

PATH=$PATH:

$HOME/bin

exportPATH

exportPS1='[\u\H\w]@_@'<说明添加信息成功>

[jeck@localhost~]$.~/.bash_profile<执行下.bash_profile文件注意前面是个点>

[jecklocalhost.localdomain~]@_@

修改主机名

[root@SAI桌面]#vim/etc/sysconfig/network

NETWORKING=yes

HOSTNAME=SAI红色字处修改为要改的主机名

[root@SAI桌面]#vim/etc/hosts

127.0.0.1SAISAIlocalhost4localhost4.localdomain4红色字处修改为要改的主机名

:

:

1localhostlocalhost.localdomainlocalhost6localhost6.localdomain6

[root@SAI桌面]#reboot修改后重启机器

suuname切换到uname用户

su和su–的区别

[jecklocalhost.localdomain~]@_@suroot

密码:

[rootlocalhost.localdomain/home/jeck]@_@

[rootlocalhost.localdomain/home/jeck]@_@su-root

[root@localhost~]#

单纯使用su切换成为root的身份,读取的变数设定方式为non-loginshell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多原本的变数不会被改变,若要完整的切换到新使用者的环境,必须要使用‘su-username’或‘su-lusername’,使用login-shell方式。

才会连同PATH/USER/MAIL等变数都转成新使用者的环境;因此使用suuserName方式有时会出问题,不过有些系统当输入相关命令时,会把某些环境变量替换成自己的。

但为保证命令的正确性使用su-usrname的形式为好。

如果仅想要执行一次root的指令,可以利用‘su--c"指令串"’的方式来处理;

二、用户和组

1用户

idusername查看username用户

[root@SAI~]#idroot

uid=0(root)gid=0(root)组=0(root)

useradd选项用户名

-ccomment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d目录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能创建主目录。

-g用户组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G用户组,用户组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sShell文件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bash。

-u用户号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有-o选项,则能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root@localhost/]#useradd-d/usr/harry-mharry<添加harry用户到/usr/harry>

[root@localhost/]#idharry<查看Harry用户的ID号>

uid=501(harry)gid=501(harry)组=501(harry)

userdel选项用户名

常用的选项是-r,他的作用是把用户的主目录一起删除。

[root@localhost/]#userdel-rharry<删除Harry用户并删除了它的主目录及家目录/usr/harry>

usermod选项用户名

选项包括-c,-d,-m,-g,-G,-s,-u,-o等

-l新用户名

这个选项指定一个新的账号,即将原来的用户名改为新的用户名

usermod–lrosejeck将jeck改成rose

passwd选项用户名

-l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

-u口令解锁。

-d使账号无口令。

-f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2用户组:

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组,Linux下的用户属于和他同名的用户组,这个用户组在创建用户时同时创建。

groupadd选项用户组<添加用户组>

-gGID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

-o一般和-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能和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修改用户组:

groupmod选项用户组

常用的选项有:

-gGID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

-o和-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能和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n新用户组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etc/passwd文件:

Linux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在/etc/passwd文件中有一个对应的记录行,他记录了这个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

cat/etc/passwd

root:

x:

0:

0:

Superuser:

/:

daemon:

x:

1:

1:

Systemdaemons:

/etc:

注:

root:

x:

0:

0:

root:

/root:

/bin/bash

用户名:

加密密码:

UID:

GID:

描述性:

家目录:

用哪个shell

/etc/group文件:

组名:

口令:

组标识号:

组内用户列表

3权限

关于权限:

d代表这个是目录

-代表这个是文件

d---------

drwxrwxrwx完整的权限

drwx------

目录读写执行无权限无权限

-rw-r--r--

文件读写无执行权限读无写无执行读无写无执行

文件所有者组成员其他人

a.txt所有者root组root用户xiaoming其他人

ugo

chmod设置文件或者目录的权限

命令格式:

chmod[ugoa][+-=][rwx]文件或者目录

选项:

-R递归修改子目录

[root@localhosthome]#touch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chmodugo+r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chmodugo+rwx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chmodo-wx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chmodu+w,go-w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chmodu=rwtest.txt

chown改变指定文件的用户和用户组

命令格式:

chown属主文件

chown:

属组文件或者目录

chown属主:

属组文件或者目录

chgrp改变文件或者目录所属的组

命令格式:

chgrp属组文件或者目录

选项-R递归改变子目录所属组

[root@localhosthome]#touch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ls-l

-rw-r--r--.1rootroot010月623:

00test.txt

drwx-----x.4xiaolixiaoli409610月621:

59xiaoli

[root@localhosthome]#chown:

xiaoming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ls-l

-rw-r--r--.1rootxiaoming010月623:

00test.txt

drwx-----x.4xiaolixiaoli409610月621:

59xiaoli

[root@localhosthome]#su-xiaoming

[xiaoming@localhost~]$vim/home/test.txt不可以编辑

[xiaoming@localhost~]$exit

logout

[root@localhosthome]#chmodg+w/home/test.txt

[root@localhosthome]#ls-l

-rw-rw-r--.1rootxiaoming010月623:

00test.txt

drwx-----x.4xiaolixiaoli409610月621:

59xiaoli

[root@localhosthome]#su-xiaoming

[xiaoming@localhost~]$vim/home/test.txt可以编辑

[root@localhost~]#su-xiaoming

[xiaoming@localhost~]$cd/home/xiaoli

-bash:

cd:

/home/xiaoli:

权限不够

[root@localhosthome]#ls-l

drwx------.4xiaolixiaoli409610月621:

59xiaoli

[root@localhosthome]#chmodo+x/home/xiaoli/

[root@localhosthome]#ls-l

drwx-----x.4xiaolixiaoli409610月621:

59xiaoli

[xiaoming@localhost~]$cd/home/xiaoli

[xiaoming@localhostxiaoli]$ls-l

ls:

无法打开目录.:

权限不够

三、硬盘分区和挂载

1分区

fdisk-l查看硬盘的分区情况

fdisk硬盘名给硬盘分区

Command(mforhelp):

n

Youmustdeletesomepartitionandaddanextendedpartitionfirst

创建4个主分区之后,再想创建一个分就报错。

硬盘分区:

sda1sda2sda3sda4主分区只能有4个

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主分区+扩展分区:

编号从1~4

逻辑分区:

编号从5开始

扩展分区不能被系统识别,不用,必须化成逻辑分区才能用。

windows分区格式化成NTFS格式FAT32格式exFAT格式

linux分区格式化成ext2ext3ext4

mkfs.ext4/dev/sdb1格式化分区为ext4格式

挂载这个分区到某个目录下面才能使用,存放文件。

mount/dev/sdb1/mytest挂载某个分区到指定目录

df-TH查看分区挂载情况

2挂载

2.1挂载点和/etc/fstab

fstab(/etc/fstab)是Linux下比较重要的配置文件,它包含了系统在启动时挂载文件系统和存储设备的详细信息。

fstab中内容:

设备文件挂载点类型mountdumpfsck

UUID=b335d963-36ff-47c7-b299-afaf727c546d/ext4defaults11

UUID=b1ee3f60-b3a6-49ab-a18d-aefe4a7f3f80/bootext4defaults12

UUID=1f721e88-e8a9-4a18-87ea-510af30570efswapswapdefaults00

tmpfs/dev/shmtmpfsdefaults00

devpts/dev/ptsdevptsgid=5,mode=62000

sysfs/syssysfsdefaults00

proc/procprocdefaults00

说明:

(左→右)

设备文件

挂载点

文件系统类型

mount参数(包含defaults和auto的行会在开机时自动加载)

dump参数(0表示用不备份、1表示每天备份、2表示每两天备份一次)

fsck顺序(0表示忽略、123表示检查顺序,一般1被根文件系统使用,网络文件系统与光驱等设备应该被忽略)

文件系统类型:

1、ext2与ext3文件系统ext是第一个专门为Linux设计的,称为扩展文件系统。

2、swap文件系统,用于Linux的交换分区。

3、vfat文件系统,是linux对dos,windows系统下的FAT(包含Fat16和Fat32)文件系统的统称。

4、NFS文件系统,即网络文件系统,用于在UNIX系统间通过网络进行文件共享,用户可将网络中的NFS服务器提供的共享目录挂载到本地文件目录中,从而实现操作和访问NFS文件系统中的内容。

5、ISO9660文件系统,光盘和光盘ISO映像文件。

6、NTFS文件系统。

mount命令挂载文件系统

命令格式:

mount[-tvfstype][-ooptions]devicedir

1、-tvfstype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通常不必指定。

mount会自动选择正确的类型。

常用类型有:

光盘或光盘镜像:

iso9660

DOSfat16文件系统:

msdos

Windows9xfat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