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50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docx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

Earthquakes

GeomagneticStorms地磁风暴

Landslides滑坡

Sinkholes岩溶塌陷

Tsunamis海啸

Volcanoes

GlossaryofTerms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编辑本段]

地质灾害的基本分类

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

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

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

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

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

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相关知识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

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

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编辑本段]

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编辑本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

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

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

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

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3)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编辑本段]

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

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

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形成之种种原因剖面图

地面塌陷的前兆:

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

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

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

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1、一般常用监测方法:

  

(1)埋桩法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

  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监测次数和时间

  旱季每15天监测一次。

雨季(4—9月)每5天监测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在暴雨、连续降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雨量达50㎜以上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昼夜安排专人监测。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

  

(一)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

具体标准如下:

  1.特大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速报原则

  情况准确,上报迅速,县为基础,续报完整。

  (三)速报程序

  1.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6小时内速报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并根据灾情进展,随时续报,直至调查结束;

  特大型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或委托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委托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应尽快上报国土资源部。

  2.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12小时内速报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并根据灾情进展,随时续报,直至调查结束。

大型地质灾害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土资源部。

  3.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24小时内速报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4.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四)速报内容

  1.速报报告:

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1)抢险救灾工作;

  

(2)基本灾情;

  (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5)发展趋势;

  (6)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

  (7)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速报

对于发现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10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报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国土资源部,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随时做好续报工作。

 

记者:

影像和GIS的有何关系?

能否将早期的GIS看成一个庞大的静态数据库?

  劳瑞·乔丹:

最早的GIS和影像属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但到今天它们已经完全融合了,两者可以同步更新。

这就好比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缺一不可:

影像赋予了GIS更多的活力,使GIS变得动态且具有实时性,一改之前静态、古板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

而在影像进入GIS的核心之后,GIS也能将丰富的数据层覆盖于影像之上,让人们不仅能看到最新的影像,还能利用数据层进行深层分析,这才是GIS的精髓所在。

  记者:

影像和GIS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

  劳瑞·乔丹:

我个人认为,影像是所有数据中最重要的。

遥感影像是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变化的各个层面,追溯历史,预测未来。

我们在GIS领域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将影像融入GIS生成GIS模型,可以对温度和大洋等动态事物进行实时追踪、分析。

而影像,尤其是卫星影像则能使我们全面地见证地球的变化过程,提升研究的准确性。

  影像就像是驱动“可视化”引擎的燃料,而GIS则是数字地球中的核心技术,二者都将为环境保护、全球变暖监测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在影像领域具有强大而长久的历史,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像处理和研究人员,他们利用影像来监测环境的陈述报告令我感到十分震撼。

  

  记者:

影像和GIS的结合将怎样影响空间信息的发展?

对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起到什么作用?

  劳瑞·乔丹:

二者的结合将对空间信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三维融入GIS,可使画面变得更加真实,立体感十足。

而四维中时间信息的加入则使GIS具备了实时性。

对我而言,五维中加入的应该是时间的变化速率,其融入GIS将能覆盖骤然变化的多种事物和事件,使空间信息的获取和模型的解析变得更加准确、有效。

  现在,基于GIS技术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已被广泛用于生活之中。

而在未来,基于GIS技术的产品将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这些产品,人们可以实时掌握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发事件,或通过便携导航仪“身临其境”式的真实图像指引,到达自己想去的餐厅,并借助GIS的分析功能远程获取一切想要知晓的、关于该地点的信息。

你甚至可以看到餐厅里正在发生的情景,这是多么神奇!

  但要实现这些设想,首先必须简化未来GIS的操作方式。

这样才能使GIS为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令更多的用户从中受益。

而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记者:

随着谷歌和微软的基础影像服务的推出,GIS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哪些改变?

ESRI与前两者在影像和GIS服务方面的策略有何不同?

  劳瑞·乔丹:

谷歌和微软基础影像服务的出现是对GIS行业的重要贡献。

他们令世界上数百万的民众认知了GIS,使GIS使用的简易程度上升到新的层级,也让系统的使用变得更富乐趣。

用户不需具备专业背景,也能对GIS实施操作。

这些廉价或是免费产品服务的推出,也将整个GIS分化成两大阵营,一是以ESRI为代表的专业级GIS,另一种就是以GoogleEarth或是VirtualEarth(BingMap的前身)为代表的消费级GIS。

  多数普通用户使用消费级GIS只为了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而专业级GIS则更专注于意义深远的深层分析。

借助遥感影像和GIS数据层,人们可以在地震、海啸、洪水暴发等灾害发生时快速整合出有效的救援和解决方案,为挽救生命和公私财产争取出大量宝贵的时间。

  目前,这两种GIS的界限正在模糊。

诸如ESRI即将发布基于iPhone的专业GIS服务,这意味着专业GIS将被更多的消费者所了解和接受。

而大量二维和三维图像的植入,也将给用户带来更新奇的体验。

操作简便且真实生动则是未来GIS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记者:

作为专业级GIS和消费级GIS代表的ESRI与微软等开展了哪些合作?

  劳瑞·乔丹:

2008年,微软和ESRI联手推出了VirtualEarth和ArcGISOnline的融合服务,ArcGIS用户可通过ArcGIS桌面产品和ArcGIS服务器产品对微软VirtualEarth平台下强劲的制图和影像内容进行访问,轻松添加地理底图,一键实现数据的创建、编辑、分析以及地图发布。

  

  此外,我们还联合微软发布了MapIt,在微软的SharePoint和SQLServer等工具中植入地图,使工具的相关用户都能体验GIS功能。

通过MapIt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完成店铺选址、土地规划、犯罪分析、道路网络分析和配送网络管理等工作。

  

  在过去的20年里,影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正经历着自己的“黄金时代”。

而40多年的坚实积累也使GIS在数字地球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限的潜力将促使影像和GIS“再次上路”,在未来呈现出更令人欣喜的成果。

 

Skillsfor Planning&writingthepresentation

Planningthepresentationinvolvesmuchoftheworkthatyou’regoingtodobeforeyouactuallydeliverthepresentation.Thisisaveryimportantareaanditsalsoonethatmanypeopleshouldconsiderimprovingtheirskillsin.

Akeypartofthisplanningistoresearchyourpresentationaudience,sincethemoreyouknowyouraudience,themoreyoucanunderstandthemand whattheirpreconceptionsmightbe.

Youalsoneedtogettogripswiththepurposeofthepresentation–sothatyouareveryclearaboutwhatyouaretryingtoachievefromit.(Thisisaskillinitself.)

Thenitsdownbrainstormingwhatyou’reactuallygoingtosayandthenstructuringthisinto“digestable”chunkswithinthebeginning,middleandend.

Usingvisualaidseffectively

Onceyou’vedoneyourplanning, youneedtoconsiderwhatvisualaidsyou’regoingtobeusing. (akaPowerpointslidesorPowerPointskills!

Thinkaboutwhatyouwanttodohere–whyyouactuallyneedthevisualaidsinyourpresentationandwhataretheygoingtobeusedfor.

Oftentheyarefairlyredundant–peopleputtheminforthesakeofit.Sosomekeypresentationskillswe’llbelookingatareassociatedwithreducingyourslidestotheminimumyouneedtosupportyourmessage.

Sowearegoingtolookathowtomakevisualaidseffectiveandwhattypesofvisualaidsaregoingtohelpyouwithyourpresentation.

Skillsfor Overcomingpresentationnerves

We’rethengoingtolookatYouYourself!

Tostartconsideringyourpersonalpresentationskills.

Whenmostpeoplewhentheyhearthewordpresentation–previouslybuilt“presentationskills”areoftenforgottenaboutandnerveskickin. Sowe’regoingtohelpyouovercomeyournervesandbecomemoreconfidentinyourpersonalpresentationskills.

Therearelotsoftechniquesandthingsyoucandotohel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