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37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docx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教案周节:

1—1--1

课题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重、难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具准备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

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

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四、小结: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设计意图: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1—2--2

课题

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重、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具准备

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2、组织交流:

3、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板书设计:

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1—3--3

课题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重、难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具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四、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2—1--4

课题

1.4造一艘小船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重、难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具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

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

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设计意图: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2—2—5

课题

1.5浮力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重、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具准备

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

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

浮力。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

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

是多大呢?

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

(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浮力大于重力)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2—3—6

课题

1.6下沉的物体会

受到水的浮力吗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

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

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具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等。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

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具体见教师用书)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3—1—7

课题

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重、难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具准备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等。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

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

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

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3—2—8

课题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重、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具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

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

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

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

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

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

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

注意:

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设计意图: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3—3—9

课题

复习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的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练习的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重、难点

联系中科学概念的落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关、我会填。

1、把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水的()。

2、在日常生活中,()、()、()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

第二关、我能辩,对的打“√”,错的打“×”。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轻重、体积大小无关。

()2、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3、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浮力的原理。

()4、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第三关、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相同重量的下列物体中只有一种在水面能够上浮,它最可能是()。

A、铁块B、木块C、橡皮

2、要使浮在液体上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

A、加盐B、加清水C、加糖

3、下列物体最容易浮在水面上的是()。

A、铜块B、塑料泡沫C、硬币

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主要与()有关。

A、物体的重量B、物体的颜色C、物体排开的水量

第五关、我会答。

(15分)

1、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2、一片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薄铁片,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办法让薄铁片浮起来吗?

3、外观一样的两杯水,一杯是盐水,一杯是清水,请你想办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请写出方法或过程。

第六关、我的研究。

(14分)

1、把两个重量相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在甲槽中的马铃薯是沉的,在乙槽中的马铃薯是浮的,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培养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4—1—10

课题

2.1热起来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尊重客观事实。

重、难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具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

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

(板书课题:

热起来了)

师:

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

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

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

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板书设计:

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反思

教案周节:

4—2—11

课题

2.2给冷水加热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