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36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西届高三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西2021年5月份高三毕业班高考模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卷)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先秦文献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史料

出处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政治行为具有神秘色彩B.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

C.儒家仁政思想渐入人心D.当政者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先秦时期一些文献记载。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都反映了朴素的民生观,表明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的,《尚书》早于孟子,排除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2.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

当时的长安,设“市长(如图为长安市令印章)一人,秩四百石。

丞一人,二百石。

”这说明汉代

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发展促进了政策调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指出,“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为了稳定经济,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政府设立了市令或市长(长安市令印章为证),加强了官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故本题选D项;市令或市长的设立,是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的表现,而不是因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而设立,排除A项;汉代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排除B项;汉代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3.下表是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该举措

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一览表

机关与官员

执掌与任用

地方官

路府

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

掌府事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

掌州事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

掌州事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尹一员

掌县事

注:

达鲁花赤是蒙语,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

A.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D.效仿于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达鲁花赤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可知,元代朝廷在地方各级设置达鲁花赤,是为了监督各级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这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A项;C项是行省制度的作用,排除;辽朝南北面官制度中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而达鲁花赤则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排除D项。

4.如图为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南都繁会图》(局部),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后期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

从画卷中可以看出

A.明代对南京工商业发展的重视

B.新兴市民阶层力量发展壮大

C.商业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

D.该画卷注重抒情写意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图中南京秦淮河两岸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反映了当时秦淮河两岸繁华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故本题选C项;明代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且图中不能体现政府的意愿,排除A项;仇英的《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商业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丰富,未反映市民阶层力量是否壮大,排除B项;该画卷注重写实而不是抒情写意,排除D项。

5.1840年2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指令赴华全权大臣:

“你们应记住:

女王陛下政府不想为英国臣民获得不同样给予其他每个国家臣民的任何专有贸易特权。

”鸦片战争后,和这一认识直接有关的是

A.美国攫取了在华领事裁判权B.英人享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C.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D.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外交大臣强调“女王陛下政府不想为英国臣民获得不同样给予其他每个国家臣民的任何专有贸易特权。

”,也即英国主张享有贸易上的特权,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要求享有贸易商的特权,AC项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D项排除。

6.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

”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

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

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女子将来有参政权”,到“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再到“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表明参政主体发生改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C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

7.分析下表,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0年-1936年国内工业统计资料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A.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0年到1936年,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增长率在7%以上,最高的钢产量增长率达到40%,这得益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A正确;B项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到1920年,一战已经结束,排除;从1920年到1936年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增长有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开展的,本题时间在1920年到1936年,排除D项。

8.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在北方地区考察时说道: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

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

”邓小平的讲话

A.成为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B.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D.意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邓小平的“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表明应该一如既往的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故B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C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排除。

9.苏格拉底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

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这一观点

A.以人的感觉判定一切B.否定宗教神话的作用

C.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D.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苏格拉底认为要做的三件事,都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根据不同的情况,理性作出自我选择的过程,他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也是自我的选择,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故本题选D项;A项属于智者学派观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BC项,均排除。

10.分析下表,可以得知当时的荷兰

年代

名称

地位

1602年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

第一家具备现代公司制度的公司

1609年

建立荷兰威索尔银行

第一家欧洲现代意义

中央银行

1610年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立

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

A.成为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已成为世界性的殖民帝国

C.开创了现代商业经营模式D.

名实相符“海上马车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第一家具备现代公司制度”“中央银行”“股票公司”等信息可知,荷兰开创了现代商业的经营模式,故本题选C项;材料不能表明荷兰是否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荷兰的殖民活动,排除B项;“海上马车夫”是指荷兰航运业发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接受德国苛刻的条件,立即签订条约,退出“一战”。

在遭到党内多数人的反对和签约谈判一度破裂的危急关头,他最终说服了党内同志,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交出了次要的利益而保存了根本的利益”。

列宁这一举措

A.使苏俄政权避免了被扼杀危险

B.解决了俄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列宁为“保存根本的利益”,“提出接受德国苛刻条件”,与德国签订和约只是“交出了次要的利益”,C正确;《布列斯特和约》只是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一战”,协约国集团依然敌视苏俄。

危险依然存在,排除A项;俄国革命道路问题已通过十月革命解决,题干中的签约活动发生在革命胜利后,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并非签约活动,排除D项。

12.2020年11月15日,历经8年、31轮正式谈判,包括中日韩、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

RCEP的签署

A.有利于地区性的稳定和繁荣

B.极大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

C.创造完善了自由

投资环境

D.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RCEP是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RCEP完成签署,有利于提高本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地区性的稳定和繁荣,A正确;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而结束,排除B;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是RCEP的目标,2020年RCEP刚刚完成签署,这一目标还未实现,排除C;据所学可知,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864—1894年中外贸易统计(单位:

千海关两)

栏目

年份

净进口值(A)

净出口值(B)

净进出口总值

出入超(B·A)

原统计值

修正值

原统计值

修正值

原统计值

修正值

原统计值

修正值

1864一1869年平均

63148

67128

55764

62084

119012

129211

-7384

-5044

1870—1874年平均

66422

70845

66720

74762

133142

145607

+298

+3917

1875—1879年平均

72868

74753

71332

79961

144200

154715

-1536

+5208

1880—1884年平均

79050

79784

70804

80156

149854

159941

-8246

+372

1885—1889年平均

102722

94203

83484

93397

186206

187600

-19238

-806

1890—1894年平均

141932

125399

107083

117687

249015

243087

-34849

-7712

——以上均摘编自虞和平《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通商口岸和外贸态势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2年英、美、德、法四国在华洋行状况并说明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4-1894年中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状况:

1872年,英、美、德、法四国在华洋行所占比例英国最高,美、德、法三国随其后,但三国与英国比例差距较大。

原因:

英国在17世纪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也是近代最早侵犯中国的列强,反映在在华洋行所占比例上,英国最高;而19世纪中后期,美、德、法资产阶级统治相继确立,工业革命逐步开展,他们也成为华的一份子,但与英国实力差距较大,反映在在华洋行所占比例上,三国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2)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兴办;西方列强随着工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市场需求;列强开始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影响:

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在中外贸易中由出超向入超转变,并成为常态;反映了西方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外资在华势力快速膨胀。

【解析】

【详解】

(1)状况: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72年,英、美、德、法四国在华洋行所占比例英国最高,美、德、法三国随其后,但三国与英国比例差距较大。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7世纪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也是近代最早侵犯中国的列强,反映在在华洋行所占比例上,英国最高;而19世纪中后期,美、德、法资产阶级统治相继确立,工业革命逐步开展,他们也成为华的一份子,但与英国实力差距较大,反映在在华洋行所占比例上,三国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2)原因: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75年中国的进出口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兴办、西方列强随着工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市场需求及列强开始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等有关。

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在中外贸易中由出超向入超转变,并成为常态;反映了西方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外资在华势力快速膨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文·贝克特教授的著作《棉花帝国》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随即获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

欧洲殖民扩张时期,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第二个“棉花帝国”。

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个棉花帝国的历史。

新棉花帝国的建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

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的多重身份,棉花经济因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利益,导致“国家”更深地卷入,棉花经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竞争。

——摘编自王希《《棉花帝国》——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知识,针对《棉花帝国》内容提炼一个论题(任意一点或整体),并予以说明。

(要求:

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

棉花催生了三角贸易并促进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说明: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跨大西洋贸易网络建立,棉花命运开始改变;面对不断攀升的棉花价格和急速扩大的市场,欧洲殖民者开始了贩奴贸易,非洲被强行卷入到棉花经济中来;世界经济出现分工,非洲黑奴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非洲黑奴在美洲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却处于社会的底层;美洲地区的黑人民权运动成为近代以来这一地区的重要内容。

总之,美洲棉花第一帝国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一部非洲黑奴的血泪史。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若从棉花摧毁自然经济、棉花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棉花维护美洲黑人奴隶制度、棉花铸就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论述,且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根据“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第二个‘棉花帝国’”、“新棉花帝国的建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等信息可知棉花催生了三角贸易并促进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奴隶贸易的出现等信息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

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

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

1911年2月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

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

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详查区分的原则。

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期末司法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

【答案】

(1)作用:

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的进程;传播了近现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为后世司法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改革未能挽救即将灭亡的晚清政府。

(2)原因:

旧社会落后的司法体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推进法律现代化的需要;配合新中国初期的镇反运动;树立新中国法律权威,打击特权思想。

【解析】

【详解】

(1)核心内容:

根据材料“仁者,爱人”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

政治思想:

根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可知,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2)态度:

秦始皇:

根据材料“据《史记》记载,秦朝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后又坑诸生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焚书坑儒;汉武帝:

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的态度。

目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如家思想的举措从思想层面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从政治层面分析,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态度:

根据材料“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可知,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并结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维新变法。

地位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从人类文化角度分析,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虽说唐朝制度大致循照隋朝的前例,内中实施的细则乃由于李世民的经理而产生。

……唐朝制度从当时的眼光看来近于至善……大部之功绩应属于李世民。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

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敕诏起草,及有关于制度的更革;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核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有时提议政务上的调查。

唐朝帝国政府所公布的各种规定,以律、令、格、式四大项目区分,大概律指刑法,令为行政上的指示,格为衙门内的规章,式为执行时的细则(因为当时的思想及习惯不同,以上只略示今日看来的大要)。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李世民即位后设立弘文馆(公元626年),常常夜读史书,“或夜分乃寝”,“中宵不寐”。

……他在《帝范序》中曾说:

“所以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诚云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三省分工”制的主要特点,并指出李世民设立弘文馆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世民

功绩,并分析上述功绩取得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彼此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职权分明,分工合作。

主要目的:

通过对史书的研读,总结历代兴亡得失之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国泰民安。

(2)功绩:

唐朝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应主要归功于李世民。

原因:

李世民勤于政治,想有一番作为;能以史为鉴,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解析】

【详解】

(1)特点:

根据“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可知相权一分为三;根据“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敕诏起草,及有关于制度的更革;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核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有时提议政务上的调查”得出彼此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职权分明,分工合作。

主要目的根据“所以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诚云尔”得出通过对史书的研读,总结历代兴亡得失之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国泰民安。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李世民的功绩是使唐朝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应主要归功于李世民。

原因主要是李世民勤于政治,想有一番作为;而且能以史为鉴,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