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模板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_模板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⒈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
又松又软”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⒊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作者按“总起→分述→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②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⒈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⒉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⒊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如,小兴安岭在什么地方?
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的?
)
⒋介绍小兴安岭:
(见附录)
师:
你们想去那儿旅行吗?
你们是明媚的春天去,还是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树叶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着群山的严冬去?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
二、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⒉检查字词
⒊范读课文(最好是配乐朗诵)
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
三、理清脉络
⒈默读课文
提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什么?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末段)
⒉说说自然段段意。
①总述(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
②具体描述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
③具体描述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
④具体描述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
⑤具体叙描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
⑥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⒊按“总—分—总”分段
第一段
(1):
[上有]
第二段(2-5):
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具体描述小小兴安岭的美景。
第三段(6):
[上有]
⒋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字词
⒉朗读课文
二、探究课文第一段
⒈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树多,就相绿色的海洋。
)
⒉是如何描写的?
(一是用省略号来表示树的种类多;二是用“数不清、几百里、一片、海洋”等词语表达树木繁多,森林广阔无边无际。
)
⒊小结:
这一段总括全文,突出小兴安岭林海之美。
三、探究课文第二段
⒈探究“春景”一节
⑴作者写小兴安岭春天的景色时,是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
划出来(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
⑵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师;这些景物都是春天的景色,反映了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⑶理解重点词句
①“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这个词可以用换词法来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抽出”更准确,更形象。
)
②“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
(“侧着脑袋”,写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神态。
“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
可引导学生想象小鹿的可爱神态)。
⑷引读:
春天,树木……。
山上的积雪……。
溪里……。
小鹿……
⑸小结:
读了这一自然段,小兴安岭春天的景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⒉学习“春”法,自主探究“夏、秋、冬”三季之特色
⑴自主读文
⑵每一自然段各写什么季节是景色?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⑶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⑷理解重点词句
①“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理解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封”在课文中的意思。
)
②“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
“浸”一般指沉浸在液体里,这里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
可以抓住“升”和“浸”两个字,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兴安岭雾多、雾浓的景象。
)
③“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象落叶的样子,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
“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
“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
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
④“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
树上积满了白雪。
”
(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雪很大,连“树上”积满了“白雪”,既可以想象到雪大,又可以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
⑤“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
(“刮”,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
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理解意思,再联系生活中的体会来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
)
⑥“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
(“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脚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
)
⒊总结
⑴默读第二段,思考回答:
作者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都是先写树木的变化,再写其他有关景物,反映出那一季节的景色特点。
)
⑵师:
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物产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的结构、写法相似。
四、探究课文第三段
⒈齐读
⒉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大花园,又是宝库?
即理解“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一句。
(这是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形容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银花满地,也无比的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
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
根据“美丽、物产丰富”这条线索,理清课文的顺序就容易了。
)
⒊小结:
此节总结全文,紧扣题目,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朗读
⒈自主品读:
要求学生把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⒉指导朗读
如,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一段,像“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是春季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
“抽出”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
要以活泼、愉快的语气读小鹿的动作神态。
再如“夏天”一段,朗读时要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旺盛长势和森林的茂密。
“封”“挡”“遮”“浸”等词很形象,感染力强,要加重语气,表现大森林的繁茂,显示遍布山野的勃勃生机以及早雾时的神秘色彩。
二、总结全文
⒈速读课文
⒉本文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总→分→总)
⒊描写小兴安岭美丽时,主要突出什么?
(树木)为什么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都要写到树?
(因为小兴安岭的主要特点是森林,一年四季森林最美,夏季的森林尤显突出。
)作者写其美丽时,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
春、夏、秋、冬)
⒋四季树木各有什么特点?
(春:
抽条长叶 夏:
枝叶繁茂秋:
五颜六色 冬:
积满白雪)
⒌小兴安岭给你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美丽)
师:
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
作者把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
春天,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
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⒍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板书设计
(总写)树多 像绿色的海洋
春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生机勃勃)
美丽的 (分写)四季 夏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花木茂盛) 美丽
小兴安岭 秋 树木野果药材 (森林献宝)
(树海)冬 树木雪花西北风动物(雪景壮丽)
(总结)花园 宝库
四、课堂练习
⒈造句
范句:
欣赏—我们来到热带植物园,欣赏那里独特的美丽景色。
欣赏—昨夜的雪真大呀,我站在窗前欣赏美丽的雪景。
等待—我一边写作业一边等待妈妈下班回
等待—冬小麦吸吮着地下的养料,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⒉找出文中比喻句,并仿造。
⒊摘抄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教学设计
栾城县冶河学区 张肖岭
内容教学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有关宇航员、潜水员、嫁接植物的图片等。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题目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以课题激趣,提问:
你喜欢这个题目吗?
为什么?
2.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3.提问: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
请自己读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本课生字字音读准,特别是“授”“萃”“涩”的读音要读准,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把生字读给对方听听,让同学检查、矫正。
2.在自读课文中把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实在弄不明白的向老师提出。
4.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感悟课文,体会神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说你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
(1)当学生说到第二节“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老师提问:
假如你见到爷爷的爷爷,想象一下,祖孙俩见面该是什么样的情景?
表演出来。
“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也会看到我在操场上多么顽皮”,假设你是爷爷,你会说些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2)当学生说到第四节,“把宇航员的记忆移植给潜水员,把潜水员的记忆移植给宇航员,他们就都知道了怎样‘上天入地’。
”
①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或图像。
假设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
情景表演。
②感情朗读。
(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当学生说到第五节,“那又涩又硬的山梨树,如果嫁接上甜梨枝,就结出了又黄又大的甜梨;那枝繁果密的‘茄子树’,也是山茄和家茄嫁接后出现的奇迹。
”
①出示山梨嫁接了甜梨后结出的果实图片与山梨对比。
由于受生活所限,城市的孩子对“嫁接”感到陌生,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做示范演示。
②孩子们,你们感到神奇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自由练读—抽生扮演解说员读—齐读。
五、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同学们,移植哪里仅限于植物呢?
瞧,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播放一段医学移植发展历史的图像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靠谁呢?
齐读最后一节。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呢?
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4.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六、指导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词。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七个生字。
3.全班交流,看看谁的方法最好。
4.指导书写生字。
(1)空书难写生字的笔画.笔顺。
(重点写好“涩”、“懈”“授”字)
(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评,自我修改,教师用星奖励写字美观的学生。
从这个新奇的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结合资料了解什么是“记忆移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采取同桌合作的方式,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为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阅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
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并在一定的情景中感受想象的神奇。
给予学生适宜创作能力生长的课堂环境,在深化学生对原诗理解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此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中山路小学 任文荣
一、预习设计
1.读熟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生词
2.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搜索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通过查字典,理解“移植”、“嫁接”、“出类拔萃”等词语的意思。
3.熟读课文,体会想象的神奇,培养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启发孩子大胆想象,培养探索科学、探索未来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题目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以课题激趣,提问:
你喜欢这个题目吗?
为什么?
2.解读
1)移植:
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本文指把一个人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大脑里。
2)出类拔萃:
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人。
3)嫁接:
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
嫁接能保持植物原有的某些特性,是常用的改良品种的方法
3.提问: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
请自己读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本课生字字音读准,特别是“授”“萃”“涩”的读音要读准,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把生字读给对方听听,让同学检查、矫正。
2.在自读课文中把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实在弄不明白的向老师提出。
4.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感悟课文,体会神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说你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
(1)当学生说到第二节“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老师提问:
假如你见到爷爷的爷爷,想象一下,祖孙俩见面该是什么样的情景?
表演出来。
“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也会看到我在操场上多么顽皮”,假设你是爷爷,你会说些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2)当学生说到第四节,“把宇航员的记忆移植给潜水员,把潜水员的记忆移植给宇航员,他们就都知道了怎样‘上天入地’。
”
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或图像。
假设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
情景表演。
感情朗读。
(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当学生说到第五节,“那又涩又硬的山梨树,如果嫁接上甜梨枝,就结出了又黄又大的甜梨;那枝繁果密的‘茄子树’,也是山茄和家茄嫁接后出现的奇迹。
”
出示山梨嫁接了甜梨后结出的果实图片与山梨对比。
由于受生活所限,城市的孩子对“嫁接”感到陌生,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做示范演示。
孩子们,你们感到神奇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自由练读—抽生扮演解说员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同学们,移植哪里仅限于植物呢?
瞧,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播放一段医学移植发展历史的图像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靠谁呢?
齐读最后一节。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呢?
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五、作业
1.书写生字,重点写好“涩”、“懈”。
2.记忆可以“移植”,多么大胆的想象啊!
你也可以大胆想象一件事,讲给同学听。
六、课后检测
1.辨字组词
硕( )、授( )、蝴( )涩、( )、嫁( )、懈( )
项( )、受( )、湖( )、湿( )、稼( )、解(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把诗人爸爸、教授妈妈的记忆移植给我,我不但( )数学也会( )
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看我们( )。
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3、会用“又 又 ”和“誰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难点:
理解3、4自然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称象》纸片教具:
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
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板书:
称象。
2、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师梳疑:
谁称象?
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
怎么称象的?
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读准字音“柱、秤、宰、沉”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课堂作业
1、 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 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语文教案-秤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的特点及他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小萝卜头”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为建设新中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小萝卜头”的特点及在牢房里他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
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和极差的学习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
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小萝卜头”的其它事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四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小萝卜头”的特点及在牢房里他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
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和极差的学习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激趣
1、读题后审课题:
从题目看本文是写谁的?
2、看到题目后,你还能想些什么吗?
(“小萝卜头”长得什么样?
有多大年纪?
他有什么特点?
是怎样的一个人?
)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及词语。
2、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大家质疑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说一说,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萝卜头”的句子,了解他的特点。
3、熟读深思:
(1)大家为什么叫他“小萝卜头”?
(2)弟弟在牢房里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他为什么这样做?
4、小组讨论交流
5、集体交流
要求:
把你们小组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尽量把书中的语言变成你自己的语言。
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资料,深入了解作者笔下的“小萝卜头”。
教学难点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习按照课文填空,说说有和没有括号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
(2)弟弟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牢饭。
(3)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
(4)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
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