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24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docx

届中考语文知识点综合复习检测说明文阅读

第7讲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2016·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微环境污染

①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逃避大环境,躲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小环境就安全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微环境污染绝不亚于雾霾。

②微环境污染来源广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环境越来越重视,装修污染几乎是家家户户都遇到的问题。

在目前的建筑材料中,涂料、油漆、胶合板材等,会散发出500余种有毒有害化合物。

据深圳儿童医院与有关部门的调研,90%的白血病儿童家中在半年之内曾经装修过。

③吸烟造成的烟雾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源头之一。

现在已知烟草烟雾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大多数为致癌物及有害物质。

二手烟的危害,已经为大众所熟知。

④厨房是人们室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室内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

厨房中的污染因素是多方面的,与能源结构、食用油种类、烹饪方法、食物种类等,均有关系。

⑤此外,微环境污染还有来自室内空调、地毯中滋生的各种病菌、霉菌和螨虫等有害生物;有人体汗液蒸发、皮肤代谢以及呼吸道的新陈代谢等排出的各种气溶胶、化学物质和粉屑等;有宠物携带的病菌等。

⑥据研究证明,室内环境污染是引发白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苯系物及甲醛、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等都是导致白血病的危险因素,其中苯及其衍生物已确定为致癌物,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导致白血病。

⑦现代人工作生活90%在室内、车内,65%时间在家中,儿童在家中的时间更长。

微环境的污染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孩子,特别是小婴儿的鼻子、气管、还有他们的肺都很娇嫩,伤不起,对外来有害物质的阻挡能力差,那些持续排放的污染物颗粒,看不见摸不着,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污染物长驱直入进入孩子们的小肺泡,粘附在他们的气管表面,影响呼吸,降低抵抗力,刺激咳嗽,感染肺炎,过敏引起喘息等等,进一步再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通过延迟效应导致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等。

我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中,50%是12周岁以下的儿童,而且以2至7岁的儿童居多。

⑧如果想要避免“微环境污染”的危害,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随时监测环境。

据中国环境保护部通报,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1436个监测点位,全部实行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大家可以随时了解空气的质量情况。

而装修污染、甲醛污染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鉴定;一些新车的污染,室外就餐环境的污染等等,也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设备自行随时监测。

⑨其次要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如:

减少吸烟,坚持低碳生活;适当运动;勤洗漱;勤通风换气等。

⑩通过绿植和设备等净化空气也是减少污染的简便做法。

通过在室内放置绿色植物和活性炭等,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低室内污染对宝宝的伤害;适度利用空气温度计和加湿器,改善空气质量。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空气净化器也是不错的选择。

1.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6分)

段落

内容

第①段

微环境污染危害不亚于雾霾。

第②—⑤段

微环境污染的来源

第⑥—⑦段

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们尤其是对小孩的危害

第⑧—⑩段

如何避免“微环境污染”危害

2.概括微污染导致孩子得白血病的过程。

(不超过40个字)(6分)

污染物进入孩子的小肺泡,再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3.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列数字,准确说明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展空气质量检测的城市数量和监测点的数量,说明人们环保意识提高了(环保部对环保越来越重视)。

4.第⑥段画线部分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不能删去;“据研究证明”说明“室内环境污染是引发白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科学根据的,使得说明文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二、(2016·安庆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漫谈巧克力

①巧克力是一种高级营养食品,风靡世界,被誉为“快速能源”,深得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欧美人民的喜爱。

据统计,英国、丹麦、比利时、挪威、瑞士等国每人每年平均要吃巧克力16磅以上。

②巧克力的重要原料是可可。

可可原产于墨西哥、巴西等地。

据说在大约四千多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人就开始种植可可豆,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向美洲挺进时就曾跨越这块出产可可豆的宝地,可惜当时他并没有发现。

那个时候,巧克力作为饮料(“巧克力”是音译,原意为饮料),只是墨西哥阿兹泰克统治者的御用食品。

1519年,一个到阿兹泰克的西班牙人品尝了这种又苦又香的饮料,并且很快喜欢上它。

于是这个西班牙人将原始配方带回祖国,献给查理五世国王。

最初,这种饮料因为味道发苦,并不很受欢迎。

后来,他们加进了糖,巧克力便迅速传开,1608年传到意大利,1765年英国伦敦开了一家巧克力商店。

英国人首先在这种饮料中加进牛奶,使之质量又迈进了一大步。

不久,这种饮料就传遍了整个欧洲。

1765年,英格兰巧克力制造商在美国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厂,此后美国的巧克力生产便逐步发展起来。

到这个时候,巧克力还是饮料,只有瑞士人在1875年发明了一种可可制作固体牛奶巧克力的新方法之后,巧克力才扩大了它的领域,成为一种高营养食品。

③巧克力诞生之后便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什么呢?

④巧克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据说拿破仑对于巧克力的功效是深信不疑的,他打仗时,总是要带着巧克力。

固体巧克力出现后,它成了美国前线士兵食粮的一部分。

美国和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飞行时,也总要携带巧克力。

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也把巧克力作为必备食品。

⑤那么,巧克力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呢?

据分析,每100克巧克力中含碳水化合物55-66克,脂肪30-38克,另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钙和铁。

巧克力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其所含的脂肪也不会使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

而且巧克力入口即化,口感极佳,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高热值食品。

⑥巧克力含有大量的苯乙胺,它能调节人的思维和情绪。

情绪低落的人苯乙胺含量远远低于一般正常的人,因而极易烦躁、苦闷和不安。

因此,情绪低落的人,宜多吃巧克力,以增加体内苯乙胺的含量,借以调节自己情绪。

⑦巧克力是高级营养品,但是不可否认,巧克力吃多了,对儿童成长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国外生物化学、营养学专家发现:

巧克力中含有一种溴化合物,它与巧克力中的咖啡碱共同作用,不仅会使儿童过度兴奋,不愿睡觉,而且对儿童大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外,巧克力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草酸,它能干扰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的骨骼生长,因此儿童不宜无节制地食用巧克力。

“过则为灾”,这是值得注意的。

1.文章围绕“巧克力”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3分)

巧克力的发现和生产发展过程;巧克力倍受青睐的原因;过量食用巧克力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2.根据文意,说说巧克力被称为“快速能源”的原因。

(4分)

巧克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极易被人消化吸收。

3.文章第②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时间顺序,侧重介绍了巧克力的发现和生产过程,按时间的先后变化推进,使说明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4.阅读第⑦段,简要概括“过则为灾”具体指什么。

(3分)

指儿童巧克力吃多了会使儿童过度兴奋,不愿睡觉,还会干扰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的骨骼生长。

5.生活中“过则为灾”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4分)

示例一:

营养充足会让孩子健康成长,但如果营养过盛会导致肥胖,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示例二:

刻苦学习会培养学生意志,增长学生学识,但过度刻苦学习既影响身体健康,又束缚思维,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2016·阜阳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人体的爆发力从哪里来

①举重运动员临场一声大吼,举起常人无法举起的杠铃;气功师运功后,一脚踢断钢棍……这些人体突然产生的爆发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科学家们试着用力学的观点来探索这一现象,于是,生物力学应运而生。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命某一现象的科学,在生命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叫肌肉力学。

研究人体爆发力的奥秘,就得从肌肉力学开始。

③人身上有700多块大小肌肉,由3亿多根肌丝即肌纤维组成。

每根肌丝都有肌张力,有人做过推算,把全身肌丝平行排列起来,当它一起收缩时可拖动25吨重的物体。

④在医学上,人体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大类,附着在人体骨骼表面的肌肉大都是骨骼肌,膀胱、子宫、肠胃和血管壁面上的肌肉是平滑肌,心脏里的肌肉是心肌。

⑤人的骨骼肌,单位力为3.65~4公斤/平方厘米。

众所周知,肌力可以通过锻炼得以提高,如举重运动员的肌肉很发达,据检测,他们两臂骨骼肌的单位力高达8公斤/平方厘米。

这就是能产生爆发力的奥秘所在。

⑥肌力的大小,不仅与肌丝的粗细、数量有关,而且与肌丝的肌张力和收缩率有关。

人身上的肌丝通常都处于一定程度的拉伸状态,因此,平时就具有一定的肌张力,就是说肌肉有弹性。

肌丝回缩的速度有快有慢,称之为收缩率。

收缩率愈高,回缩愈快,弹性愈好,发出的功率愈大。

但是,肌张力和收缩率是成反比的,当肌丝被拉伸到最大长度时,就处于僵直状态,此时收缩率很低,甚至没有一点弹性,肌肉也就不能做功了。

因此,只有在肌张力和收缩率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值,才能使肌肉输出最大的功率。

实验证明,当肌丝拉伸到最大长度即极限长度的30%时,肌肉输出功率最大。

所以,运动员要在临场中发挥得好,不是凭力气大,关键在于掌握用力的奥妙。

⑦还有一种诸如携带平时根本无法举起的保险箱逃离火灾的现象,被科学家称之为应激爆发力。

应激爆发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科学家曾做过实验,用仪器连续不断地刺激两臂肌肉神经,致使肌肉连续收缩,然后测试其臂力发现,比正常增加了60%。

这个实验说明,肌肉在受到连续刺激后能产生巨大收缩力量。

⑧在应激情况下,大脑高度集中,强化指挥力量,不断通过神经系统下达肌肉收缩的指令。

此时,肌肉处于连续收缩状态,除运动神经(即肌肉神经)参与指挥外,交感神经也密切配合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动员全身的力量来对付应激局面,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呼吸加快加深,血管扩张,使肌肉的能量不断地得到补充,进而使肌肉收缩得更有力量。

此外,肾上腺素还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中枢,进一步提高大脑指挥效率。

此时此刻,细胞中的能源——三磷酸腺苷迅速分解,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不断提供给肌肉使用。

于是,巨大的爆发力就在“全身总动员”的情况下发生了。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人体的爆发力 。

2.联系全文,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从举重运动员和气功大师突然产生的爆发力写起,用设问的方式提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本文主要说明了人体爆发力的产生及其原因。

4.第⑤段中的“据检测”和第⑦段中的“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是不是多余的?

说出你的理解。

不多余。

表明下面的内容有据可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文末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打比方,把运动神经、交感神经等神经系统一起来对付应激局面的情况喻为“全身总动员”,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体的应激爆发力是怎样产生的,通俗易懂,易于人们接受。

四、(2017·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洋葱能预防流感吗?

①最近,多地相继发现H7N9禽流感病例,让人们对流感的担忧又多了一些。

网上有传闻称,一个医生在一次流感爆发中发现,有一家人将洋葱放在房间里而全家人幸免感染。

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洋葱表面有流感病毒,所以他认为洋葱可以吸收流感病毒。

还有人建议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患者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证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

②然而,洋葱可以预防流感的传闻有科学依据吗?

洋葱真的能杀死病毒吗?

③洋葱是生活中的常见蔬菜,而且的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洋葱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作用。

除了硫化物以外,洋葱还含有一些抗真菌蛋白和多肽类物质。

洋葱的提取物对一些霉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另外,洋葱中的某些槲皮素氧化物对幽门螺杆菌和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④由于洋葱有杀菌抑菌作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又从洋葱中提取出精油,作为药物使用,用来治疗和控制传染病。

但是,临床上并没有用洋葱预防、治疗流感的研究。

另外,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并不是真菌和细菌,现在也并没有洋葱能杀死病毒的相关证据。

⑤网络上的流言提到,如果把洋葱两头切掉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便说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

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

其实,切掉洋葱两头久放会变黑,并不是因为切面吸收了流感病毒或者病菌,而是一种最常见的食品化学反应——酶促褐变。

⑥果蔬、薯类中天然存在一类“酚氧化酶”,同时也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

这两样东西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反应,结果是从无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的物质,而且随着氧化,颜色从红变褐,从褐变黑。

很多食材都会发生酶促褐变,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⑦其实,食物并不会主动吸收病毒或者细菌。

相反,食物并不希望细菌侵袭,因为细菌侵袭会加快食物腐败。

比如,长期放置的食物,如果被腐败菌、霉菌等侵袭,就会腐败、发霉,加速食物的变质。

⑧不过,有些食物因为富含营养物质,会比较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更容易吸引细菌等微生物。

比如馒头发霉,就是因为能量物质丰富、水分丰富,有利于霉菌生长,才会发霉。

但这也是有前提的:

就是食物所在的环境里有霉菌。

如果你将馒头放在无菌环境里,馒头也是不可能发霉的。

⑨网络流言中的医生在洋葱表面观察到了流感病毒,只能说明这个房间里存在流感病毒,并不是它吸收了病毒。

洋葱表面是否会有流感病毒,还是要看你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根本就不会看到流感病毒。

⑩所以,别相信房间里放个洋葱能防流感的传闻,预防H7N9禽流感还是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少接触活禽,吃禽肉尽量烹调至熟透。

如果你放个洋葱在房间里,它的结果只能是干枯变质,而将切开的洋葱放在房间里,味道可能并不好,还可能让你泪流不止。

1.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照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洋葱的杀菌作用,切开的洋葱为何变黑,洋葱不会主动吸收病毒等。

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2.结合文章,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进行说明的。

文章第①段由网上新闻自然地引出第②段要说明的内容,然后第③—⑨段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洋葱究竟能不能预防流感”,最后第⑩段对“洋葱能预防流感”的说法予以否认,所以本文是按照总(①②段)分(③-⑨段)总(⑩段)的形式来逐层说明的。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洋葱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

“杀伤力”形容话语犀利,有分量。

这里突出强调了这种说法很容易使那些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相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2)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大都要面临酶促褐变,但并不是说全部要面临酶促褐变,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洋葱有杀菌抑菌的作用,但不能杀死病毒。

B.把洋葱两头切开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是因为酶促褐变。

C.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容易发霉,是因为这些食物本身容易产生霉毒。

D.在房间里放个洋葱对预防流感不起任何作用。

五、(2017·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饭碗决定饭量

①法国的超市里,酸奶的容量一般为125克;美国的超市中,酸奶的容量大多是227克。

这对于法国人与美国人的身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人使用大碗吃饭时,饭量会较使用小碗时有所增加。

对此,有人提出疑问:

“自己有多饿,难道心里没数吗?

即使碗再大,只要知道自己的饥饿程度,吃不了,就剩下一部分,最终吃下的不就一样吗?

②答案并非如此。

③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罗津发现,食物基本单位的大小,是决定食物摄取量的重要因素。

罗津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一家公司进行实验。

在大厅中,他们准备了一些糖果,告知公司员工可以随意享用。

第一天,研究人员准备了80粒小糖果,每粒重3克。

翌日,他们将摆放的糖果数量减少到20粒,但是,重量增加到每粒12克。

然后,他们每日下午前来统计所食糖果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将12克的糖果摆入大厅后,职员们摄入的糖果量相对更多了。

④也许有人会质疑: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

研究人员在美国一所高级公寓中,以相同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实验。

他们在公寓大厅放置了装满巧克力的容器及勺子,过往居民可以随意取用。

第一天,研究人员在容器中摆放的是小勺,次日换成放大4倍的大勺。

每天下午,他们都会统计巧克力的剩余量。

结果不出研究人员所料,更换大勺以后,过往居民吃下了更多的巧克力。

可以断定,人类的饮食量并不是完全由食欲决定的,还取决于容器的大小,因为“碗”的大小影响了人的心态。

⑤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基本单位量认定为“最标准的平均量”。

当碗较大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内疚心理,认为吃不完是浪费,在内疚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会尽量扩充自己的食量;当碗较小时,人们虽然想吃,但会担心“我是不是吃得太多了”“会不会有人笑话我”,在这种不安感的作用下,他们的摄入量相对要少很多。

事实上,并没有人强迫他们产生这种想法,只是摆放在眼前的碗的大小,影响了他们的认识,使他们认定,“这个量就是标准”。

⑥但是,人们有这样的疑问:

“我认为这样很好,可是,怎样才能控制自己只吃一半呢?

”答案非常简单,将所有的碗,一律换成容量减半的小碗。

1.结合文段分析“饭碗决定饭量”的原因是什么?

饭碗较大的时候,人们会在内疚心理的驱使下,扩充自己的食量;饭碗较小时,人们会因为担心他人笑话而不安,减少食物的摄取量。

2.第③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食物基本单位的大小,是决定食物摄取量的重要因素”,增强了说服力。

3.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的“通常情况下”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

“通常情况下”表示限制,如果删去,句子的意思则会变成人们都会将基本单位量认定为“最标准的平均量”,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合。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并结合文段对此提出两条建议。

材料一:

《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评论说,中国的肥胖问题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加,有近15%的人口体重超标,儿童肥胖在15年里增加了28倍。

材料二:

肥胖与心血管、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伴,更增加了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目前已成为当今的医学难题。

材料三:

6月份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性的肥胖病学术大会上,一张世界肥胖病发病率排行榜统计图表表明,中国列在全球第10名。

探究结果:

中国的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伴随而来的对于人体健康的威胁亟待解决。

 

建议:

①在吃饭的时候,用小碗来减少食物的摄取量;②制定每天的运动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③过分肥胖者,需要通过科学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减肥。

 

六、(2017·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