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24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1.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1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

一、中外教育家及其著作

1、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君子之教,喻也”“学不躐等”主张启发式教学。

3、苏格拉底:

产婆术

4、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最早提出学习与游戏。

5、亚里士多德:

和谐发展

6、昆体良:

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学法。

7、口诀:

夸的班级与大泛,赫的普教传公民

三中心与四阶段,杜的民主现实三

无目的的改经验,洛克的绅士有白板

卢的爱儿很自然,裴的教育心理学化

斯的课程有预备

注: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与泛智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与规范教育,旧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四阶段: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新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儿童子活动中长经验),主张教育无目的论;洛克的绅士教育与白板说;卢梭的爱弥儿和教育遵循自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斯宾塞第一次把课程用于教学术语。

8、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教育性教学原则,社会本位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在做中学”

9、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原则:

(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

(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杨贤江:

《教育学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0、

布鲁姆

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目标的分类:

认知、情感、技能

布鲁纳

发现学习、结构主义学说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

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

口诀:

木有掌握目标,哪能发现结构,挖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好司机。

二、教育学及其发展

1、辨析题:

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错误)

从广义上说,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狭义上说,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2、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教育具有社会性。

3、教育的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5、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利息能升本)利托尔诺和沛西。

能、“动物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说:

(心理仿孟禄)孟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个物种大米的农夫在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

6、近代出现制度化的标志:

出现学制

7、教育的发展:

从有无阶级性、与生产劳动关系、内容和方法

原始

古代

有无阶级性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相结合

想脱离

内容方法

简单、单一

刻板

(注)夏代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资本主义社会:

(1)通过历法推动功利教育和义务教育

(2)教育的世俗化

(3)出现学制:

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

9、信息化社会:

多样化、多元化、国际化、终身化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目标

(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形式的采用

6、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7、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1、格赛尔主张“成熟论”,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阶段性(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

提出者:

劳伦兹)

(4)互补性(扬长避短)

(5)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①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环境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环境制约着个体的发展水平

④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③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五、我国的现代学制

1、学制: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业年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口诀:

壬颁布癸实施,长期学美国(六三三)。

解释:

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美国颁布的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长期被使用,是单轨制。

3、壬子癸丑学制是第一个资本主义的学制,第一个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

4、各级学校系统: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5、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

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多种形式并存,课程设置是九年一贯制。

1986年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六、教育目的

1、辨析题: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包括为谁服务,还包括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依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社会本位论主张依据社会的需要来指定;无目的论——杜威

3、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客观依据:

①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2)主观依据:

特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3)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

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

3、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

4、历史研究法:

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

5、行动研究法:

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

6、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八、课程概述

1、辨析题:

课程包括教学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包括某一门学科。

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

(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3、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目标开发模式

4、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以分科编排课程,主张间接经验

(2)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

以儿童的兴趣、爱好编排

(3)社会中心课程论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课程类型

(1)分科课程:

间接经验;语文、数学、英语

(2)综合课程:

直接经验;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必修课程: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

(5)选修课程:

选择性修习的课程

(6)国家课程: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的,一级课程

(7)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二级课程

(8)校本课程:

由学校开发的

(9)显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直接、明显呈现的课程

(10)隐性课程:

校风、学风、班风

6、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材。

7、简答: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

(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5)附录

8、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

9、课程的主要模式:

泰勒——目标评价模式,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经验不足提出的,是根据位置和名次评价。

绝对性评价:

过关类的考试,考驾照

相对性评价:

考编、考公务员、考研(选拔类的考试)

九、新课改

1、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2、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上: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结构上: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内容上: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课程实施、学生学习方式上:

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5)评价制度上: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体制上: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多种形式并存。

(2)不同阶段的教育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十、教学与教学过程

1、教学以授受为基础,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组成。

2、教学的本质: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是一种双边性活动。

3、教学的首要任务:

引导和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4、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5、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期计划②单元计划(课题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

6、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语言清晰

(5)组织严密(6)双边活动和谐

8、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9、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

(1)诊断性评价:

摸底考试、、分班考试

(2)形成性评价:

单元测试、作业

(3)总结性评价:

期末考试、结业考试

根据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

(1)相对性评价:

选拔性考试、水涨船高

(2)绝对性评价:

过关性考试、四六级、资格考试

10、测验的指标

(1)信度:

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效度:

测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3)难度:

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

测验对考生不同水平的区分程度。

11、教学原则:

规律

原则

方法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直观性原则

演示法、参观法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启发性原则

谈话法、讨论法

顺序性

循序渐进原则

——

新知与旧知的矛盾

巩固性原则

复习法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原则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法

知情意相统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

阶段性

量力性原则

——

注:

(1)直观性原则: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产婆术”

(3)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4)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之母”

(5)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简答: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12、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知识。

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

(2)谈话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以问答形式获取巩固知识。

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3)讨论法:

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

(4)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获取知识。

(5)练习法:

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形成技能技巧。

(6)实验法:

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

(7)复习法

(8)实习作业法

(9)实践活动法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制:

内部分组(班级内的)、外部分组(班级外)

2、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自学结合。

3、设计教学法:

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

4、班级授课制:

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地、高效率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十二、德育

1、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2、传统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律教育(7)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辨析题:

德育过程只能按知情意行的顺序。

(错误)

德育视具体情况,又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德育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8、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阵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7)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要求:

①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思想)

基本要求:

①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教育作用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要处理好学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教育学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9、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

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作用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实际锻炼法(知行统一的原则)

基本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教育法

基本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品德评价法

基本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和教育

(6)个人修养法

基本要求:

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时间

10、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1、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十二、班集体

1、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里相容的氛围(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6)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

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2)形成期:

涌现一批积极分子,班级有了核心人物

(3)成熟期: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洋溢着平等、和谐、上进的心理氛围。

3、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3)家长沙龙(4)家长学校(5)班级网站(6)班级委员会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5、课堂气氛的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

(2)消极的课堂气氛(3)对抗的课堂气氛

6、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7、课堂纪律发展阶段

(1)反抗行为阶段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3)人际纪律阶段

(4)自我约束阶段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9、课外活动的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多样性(3)自主性

10、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11、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12、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心理学)

一、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2、感觉的基本特征:

(1)绝对感觉阈限:

同一者增加重量,所感受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的刺激的能力。

(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3)差别感觉阈限:

两者相比,所感受的差别

(4)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5)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厨师做菜越来越咸”。

包括入明适应和入暗适应。

(6)感觉后像

(7)感觉对比:

①先后对比:

先吃瓜,再吃甘草片,感觉甘草片特别苦

②同时对比:

被蜈蚣咬和被洛铁烫,被洛铁烫的痛掩盖了被蜈蚣咬的痛

(9)联觉:

听到某种声音就感到冷

二、知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辨析题:

知觉是感觉的累加。

(错误)

(1)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

(2)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

(3)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同一幅画中可以看出老奶奶和少女)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幼儿和成人看画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三、记忆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信息保持时间长短来分:

感觉记忆(图像0.25~1s、声像不超过4s)、短时记忆(5s~1min,它的容量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

(2)根据长时记忆的信息类别来分: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来分:

陈述性记忆(What)、程序性记忆(How)

3、记忆的过程:

识记(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4、提出遗忘曲线的是艾宾浩斯,方法:

重学节省材料:

无意义音节

规律:

“先快后慢”,启示:

及时复习

5、简答:

遗忘的原因的四个学说

(1)衰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压抑说(弗洛伊德)(4)提取失败说

影响遗忘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