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生肖成语影视剧类谜语灯谜集锦.docx
《春节生肖成语影视剧类谜语灯谜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生肖成语影视剧类谜语灯谜集锦.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节生肖成语影视剧类谜语灯谜集锦
灯谜
2009-1-5
1.灯谜简介
灯谜(riddleswrittenonlanterns)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
"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
今通常指民间谜语。
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
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
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
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灯谜猜法
拆字法
亦称字形分析法,或增损离合法。
它和会意法一样、是灯谜猜制两大法门之一。
它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
这类谜往往虚实结合,须仔细推敲斟酌,才能求出谜底。
离合法
是灯谜最常用的猜制手法之一。
汉字字形结构复杂,字中有字,可分可合,变化多端。
离合法正是利用这种可以分解离析、重新组合荫生新意的特点,来制作灯谜的。
如“绿树村边合”(打字一)谜底是“林”。
谜面择自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今运用别解手法,以“绿、树、村”三字的“边”分扣“、木、木”,是为离;再将这三个边旁“合起来成为”林“,是为合。
又如”如今分、别在断桥“(打《红楼梦》人物一),谜底是”娇杏“。
别解作现今先将”如“字分离成”女“和”口“,分别放置在断开的”桥“即”木“和”乔“二字上,然后重新组合起来便成”娇杏“二字。
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用离(把字拆开),合(把字拼在一起)的方法作字谜,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
这与汉代盛行图谶有关。
刘勰说:
“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
”谶语就是借助于字的离合,用谜语的形式做政治预言。
汉末章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这是一则暗隐“董卓当死的谶语。
其中”千里草“隐”董“。
”十日卜“隐”卓“,用的就是折字离合法。
增补法
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增加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用增补字或者部首、偏旁,笔画的办法求得面底相互扣合。
谜面运用增补法的,如:
“为中国多作一点贡献”(打字一)谜底是“蝈”字。
这是将谜面别解成为“中国”二字多加“一”字和“、”(点),结合起来就得出谜底“蝈”字。
本谜中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为多作贡献”。
增补法用于谜底的,如“反”(打四字常言),谜底是“吃现成饭”,这是将谜底别解为,如果在“反”字的偏旁出现一个“食”字,谜面就变成“饭”字。
而“食”同义转换扣合“吃”。
本谜中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现”。
减损法
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减损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从谜面或谜底中减去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画,然后使面底相互扣合。
谜面运用减损法的,如:
“明月当空”一段中的“明”字,因“月当空”(‘空’别解作‘空无’)而损去“月”剩下“日”;后段“人尽仰”的“仰”字因“人尽”而损去“人”剩下“卯”:
“日”与“卯”重新组合成谜底“昂”。
本谜中表示减损意义的字眼分利是“空”和“尽”,此时二字的词性都发生了变化。
谜底运用减损法的,如:
“牛”(打邮政名词一),谜底为“收件人”。
这是把谜底别解为,如果将“件”字的人字偏旁收掉的话,那么就剩下一个“牛”了。
本谜中表示减损意义的字眼是“收”。
半面法
亦称“一半儿”谜。
采用将谜面汉字各撷取一半部分的手法,而后拼成谜底,谜面大多数带有“半”字。
如:
“柴扉半掩”打“棑”字,这是将“柴扉”二字掩去“此”和“户”,由剩下的“木”和“非”组合成“棑”。
又如“半放红梅”打“繁”字,这是将“放红梅”三字各取一半而组成。
制作半面法谜应注意择面自然浑成,不可硬凑。
同时应注意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
例如以“半推半就”为谜面,它既可对“掠”又可射“扰”,犯了一谜多底的毛病,就不足取了。
方位法
按谜面文字笔画所指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边角等方位,将有关的字、偏旁、部首或笔画作相应处置,缀为底。
如“口才”(打机构简称二),谜底是“党中央,团中央”。
这是将谜底别解成“口”在“党”字的中间,“才”字在“团”字的中间。
又如:
“孔雀东南飞”(打字一),谜底是“存”。
面句原是一。
首著名古诗的题目。
今将谜面别解为:
“孔”字之东部立划“L”和“雀”字的南部笔画“佳”都“飞”了,剩下“子”和“小”组合成“孙”。
这种谜贵在谜面典雅,技巧自然,废弃和撷取部分无斧凿痕迹。
参差法
利用汉字的笔画位置变更,无须增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参差之目的。
如:
“易胆大”打鲁迅篇目“明天”。
谜面本是剧目名,今将“易”别解成“交换”,暗示将“胆大”二字的笔画重新装置成“明天”二字。
又如:
“干一天全变样”打政治名词“十三大”解作将“干一天”三字的笔画结构进行变化,将干字和天字上面一划与一字拼成三,剩下十和大,最后再重新调整成“十三大”。
移位法
依照谜面文字的修饰关系,再移动汉字笔画成谜底。
如:
“国内有点变化”打“主”字,国内即玉,有点变化暗示将玉里一点提到顶部变成“主”字。
又如:
“奋力改革”打聊目“大男”,将奋字的田移到力字上面,即成“大男”二字。
移位法与参差法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将笔画作自我调整、后者一定要将笔画相互参差补位。
残缺法
是通过谜面文字残缺组合成谜底。
残缺的部位随谜意而定,残缺笔画有多有少,或一笔,或半截,或残边,或残角,灵活运用。
如:
“残花片片入画中”打“毕”字,这是残去花字的大部分取两个“匕”,画中扣“十”,结合成“毕”字。
又如:
“身残心不残”打“息”字,这是将身字残去半截,与心字组合成“息”字。
残缺法与半面法不同处在于:
前者可以任意将字形破损残缺,后者则取汉字的自然结构一半或部分组合。
通假法
把谜面中的某个字,变今义作古义解释。
亦称“古通”,这通假带别解成份,有些字还有异读成份。
如以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已是黄昏独自愁”为面打外国剧作家“莫里哀”。
“莫”字含义今规范作“没有、无”,“不、不要”解,但古时又同“暮”通。
运用通假法将谜底“莫里哀”别解成“暮时悲哀”,来与谜面相扣合。
又如以“破晓过河”为面打三字词汇“透明度”。
由于古时“度”与“渡”相通,故本谜底应看作是“透明渡”(解作‘天色透亮时渡河’)以扣合题意。
盈亏法
取文字的笔画,或此多一笔,彼少一笔;谜底作巧妙的调整,谜面含义以顺理成章为妥。
如:
“多少心血得一言”打“谧”字,以心字多一撇,血字少一撇,然后与言字偏旁组合。
再如“心有余而力不足”打“忍”字。
心多了一点,力少了头上半截,面为成语,盈亏灵巧,扣合浑成。
盈亏与移位法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主要以笔画增损盈亏,有时不一定要相同笔顺;后者大多以部首、结构移位,限定要相同的笔顺。
会意法
亦称字义分析法,它和拆字法一样是灯谜猜制两大法门之一。
它从谜面上的文字(包括字、词或句)可能具有的含义去领会、联想、推敲、探索谜底,使谜面谜底经过别解按某种特定的含义相吻合。
这秋含义对谜面来说,可以是通常明显的“本义,”也可能是不易觉察的需作别解的“隐义。
”但是,对谜底整体来说,其含义应该不再是语文范畴内的“本义,”而是经过别解的“隐义。
”在会意法猜射时,切不能用谜底本义去解释谜面。
也就是说,运用会意法制谜时,务必注意不要犯“直解谜”的毛病。
一谜多底
同一个谜面和谜目,却有多个不同的谜底的现象叫做一谜多底。
例如“兴会无前”(打字一)这条谜,如果采用减损法来猜射,谜底是“公”字。
这是将谜面别解成“兴会”二字没有(无)前面部分,剩下“八”和“台”合成“公”字。
但如果采用方位法来猜射,谜底却是“佥”字。
这是将谜面别解成如果把“兴会无”三字的前面部分(即、八、一)组合起来,便拼成一个“佥”字。
又如这样一条谜:
“人丁”(打成语二)如果采用减损法来猜射,谜底是“大打出手,一笔勾销”。
解作“打”字出了手得“丁”,“大”字勾销了“一”得“人”合起来便是谜面“人丁”。
但如采用增补法来猜射,谜底却是“如出一口,大有可为”。
解作:
在谜面“人丁”上如出现“一口”二字,“一”与“人”合成“大”,“口”与“丁”成为“可”,即“人丁”变成了“大可”,从而与谜底相扣。
由于灯谜猜制手法多种多样,也由于谜底范围相当广阔,出现一谜多底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关键在于要对这个问题正确对待。
一方面在制谜时要反复推敲。
多方审查,尽可能避免一谜多底;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猜的底同样扣合贴切,言之成理,那么也应该算猜对,因为这样才符合猜谜的客观情况,使人口服心服。
旧谜新猜
这里的“旧谜新猜”是指借民间谜语为面,去猜射灯猜之底的一种新颕别致的灯谜猜射方法。
它是民间谜语与谜横向联系的产物,是将民间谜语与灯谜两种不同的猜射方法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综合体。
旧谜新猜与灯谜重门格有点类似,它是先根格民间谜语的谜面揭出原来的谜底,再以这个谜底作为中介谜意,运用灯谧别解手法去猜射符合谜目要求的谜底。
例如:
“一粒谷,撒满屋”(打摄影名词一),这则民间谜语原底是打一物“电灯”。
如今可根据一盏电灯将整间屋子照亮之意境,进一步揭出谜底“室内光”,别解为“室内充满了电灯光”,从而与谜面意境相互关映。
又如:
“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重就不见”(打我国市名一),这则旧谜原底是打一自然现象“下雨”。
如今可以从“雨水”这个中介谜意进一步运用别解手法进行思索,便不难将灯谜之底“天水”揭出,谜底别解成“天上落下来的水”从而与谜面意境相吻合。
再如:
“一间屋窄窄,内有五个客”(打三字俗语),这则旧谜原底是打一人类动作“穿鞋子”。
如今却从谜面“五只脚趾穿入一只窄窄的鞋子里面”这样一种意境,运用别解手法,揭出谜底“穿小鞋”。
还有这样一则旧谜:
“棋盘大大,棋子多多,能看不能模”(打国际名词一),原来的谜底是打自然界事物“星星”。
如今从“天空好比棋盘,星星好比棋子”这一意境,运用别解手法进行联想,便可顺藤模瓜似地将谜底“最高当局”揭出,谜底别解为“高高的天空当如棋局”。
应当指出,上述这种“旧谜新猜”与过去那类“旧谜新猜”是有本质区别的。
以往所谓“旧谜新猜”,所使用的都是同一类民间谜语手法,即主要根据有关事物的特征、性质、用途等去会意出谜底,只不过是换另一个角度去猜射;另一个谜底罢了。
但它们同样属于民间谜语范畴。
本书介绍之“旧谜新猜”,虽然也借用民间谜语作谜面,但却是运用了灯谜别解手法,从文义别解之角度去进行更深一层猜射;此外,它还严格规定谜底与谜面不能出现雷同的字眼,否则便是“犯面”,不能成立。
所以它应当属于灯谜范畴。
上述这种“旧谜新猜”形式是近年来首先由广西南宁市灯谜爱好者创造出来的。
由于谜面借用的是妇孺皆知的民间谜语,猜射却使用灯谜别解手法,因而更显得情趣盎然,别有风味。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猜谜新形式,是灯谜创作上的一个创新和改革,深受群众欢迎。
字字双谜
《字字双》原是曲词牌,古今许多谜人用它做谜面或谜底,从而形成一种灯谜表现形式。
如果用“字字双”做谜面,谜底要求每字笔画每字笔画组成皆成双数。
如:
字字双(打国名一),谜底是“多哥”。
又如:
字字双(打已故作字一),谜底是“舒舍予”即老舍。
“多哥”包含有两个“夕”和两个“可”,“舒舍予”由两个“舍”和两个“予”组成。
如果用“字字双”谜做底,则要求谜面成文并能拆成双数的字。
如:
女子也好驰马(打词牌一),谜底是“字字双”。
谜面有两个“女”字,两个“子”字,两个“也”字,两个“马”字,皆成双数。
又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切切(打词牌一),谜底是“字字双”。
谜面为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词,全句皆由双字组成。
字字双谜虽然由来已久,但谜味不够浓,扣合较浮泛,这是显而易见的。
与虎谋皮
灯谜界将灯谜命题创作称之为“与虎谋皮”,即按照选定的谜底和谜目,配制谜面。
因为灯诵又称“灯虎”、“文虎”,筒称“虎”,谜面自然就是“虎皮”了。
拟面征底
同以底征面的“与虎谋皮”相反,以面征底就是只列出谜面,要求应征者自己选定谜石和谜底。
所列出的谜面一般是诗词名句或某些专门名词术语,以及有一定意思的词语。
要求所选的谜目要恰如其分,范围大小与谜底相符;所选的谜底要求必须与原面扣合贴切,无斧凿痕迹或牵强附会之弊病。
拆底就面
以别解手法将谜底分别拆开,一一与谜面对应相扣。
猜此类谜难度比“拆面就底”大得多。
因为运法于谜面时,字句显豁,较易推测;但运法于谜底则往往需多方联想,反复探索才能中鹄。
如:
“炅”(打欧阳修词一句),谜底是“人约黄昏后”。
这里将谜底别解作:
如果把“炅”字的“人”约开:
(省略),剩下“日”和“八”则分别是“黄”字和“昏”字的最后部位。
又如:
“大禹”(打四字常言),谜底是“实属空前”。
大禹本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今将谜底别解为:
如果把“实”和“属”两字空了前头部分,则剩下“大禹”二字。
底面相克
灯谜不仅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有其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有其思想性。
因此,在讲究技巧和趣味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底面之间的褒贬关系及其社会宣传效果,应赋予它健康、向上、积极的思想内容。
如果底面含义相矛盾,内容悖谬,褒贬失调因而与政治常识与思想常识相违背,就叫底面相克。
如以“千里姻缘”为面打法律名词“重婚”,谜面本是褒意,谜底却扣出了“重婚”之罪。
又如以“出口产品”打三字口语“不中用”,谜底别解作“不为中国所使用”,但面底一联系起来,似乎是说中国的“出口产品”是“不中用”的东西,那还了得?
对于人物的褒贬更应注意。
例如有人曾以“十多个老鼠”为面打日本影星“田中裕子”。
本来,“十”扣“田中”,“多个”扣“裕”,“老鼠”扣“子”,就技巧而言,倒也熨贴。
但田中裕子是一位我国广大影视观众都熟悉的国际友人,将她的名字与老鼠相提,的确有失礼貌,是对友人的不恭。
其实此谜可采用会意法,将谜面制成“乡下万元户”,那就显然比前谜强多了。
使田中裕子从“老鼠”一跃而成腰缠万贯的“富翁”,相信她本人也会表示乐意的吧。
总之,对正面人物不能用贬义的谜面,对反面人物不能用褒义的谜面,这条界线还是要区分清楚的。
对社会可能造成不良宣传效果的灯谜,无论其技巧如何高明,也应坚决弃之如敝履。
随着时代的进步,制谜更应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样才能使灯谜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和广阔的前途。
谜底别解
亦称别解在谜底,是传统正宗的制谜法门,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别解手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谜面文义取本义解,但谜底文字却取岐义解。
例如:
“伤口愈合”(打经济名词一),谜底是“创收”。
“创收”的本义是指“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但如今将谜底的“创”别解作“创伤”,“收”别解作“收缩”。
“伤口愈合”也就是创伤合拢长好了。
谜面别解
是灯谜别解手法之一,指谜底文义取本义解,而谜面文义却取岐义解。
例如:
“猎户斗豺狼”(打国产影片一),谜底是“星星星”。
谜面似乎是讲猎人打猎的情形,但这只不过是作者在谜面故布疑阵罢了。
本谜其实是运用谜面别解手法,在谜面上罗列了三个星座名称:
“猎户”和“豺狼”是现代天文学的星座名,而“斗”则是我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
因而猜射时应先对谜面进行别解,再运用归纳法得出谜底“星星星”。
又如“单晓天”(打五字俗语),谜底是“人生地不熟”。
谜面本是我国当代书法家名,今别解成“单单(仅只)晓得天“。
由于古时把”天地人“称为”三才“,既然命命是晓得天,可推知对地和人都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了。
故可将谜底顿读成”人生,地不熟“来扣合谜面。
谜面太泛
在制谜过程中,一底多面的情况是相当多的,但必须取材不同,刻划各异。
同一扣法的面句,不能随便更改词汇;反之,同一取材,如既可用这句,又可用那句,谜面的内容怎样改变,都同样扣得住谜底。
这种情况称为“谜面太泛”。
猜这类谜面太泛的谜只能令人感到如喝白开水,淡而无味。
例如“董存瑞,刘胡兰”(打国产影片名一),谜底为“英雄儿女”。
这条谜谜面任选一男一女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赵一曼、江竹筠等等都可扣合,那当然亳无谜味可言。
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打水浒泊人一),谜底是“李云”。
别解作是“李白所云”。
但是李白说过的名言多矣,随便拿他说过的话都可以扣“李云”,当然乏味。
谜面抛荒
谜面上的个别字或词落实不到谜底上去,成为谜面上的闲字,术语称“抛荒”。
这在借用成句入谜的作品中极易出现。
凡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抛荒”是不允许的,因为一“抛荒”,就会诱使猜者往闲字去思索,面底扣合就不严谨。
如:
“淡扫蛾眉朝至尊”(打化工品一),谜底是“轻粉”。
面句选自唐张祜《集灵台》诗,说的是虢国夫人不施粉黛便去朝见君王,面句典雅,用“淡扫蛾眉”扣合“轻粉”别解为轻视涂脂抹粉,颇见传神。
可惜“朝至尊”三字没有着落,抛荒了。
又如:
“水宿鸟相呼”(打物理名词一),谜底是“共鸣”。
面句出自杜甫《倦夜》:
“暗下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意思是说溪水边夜宿的鸟儿相互不断地呼唤。
“鸟相呼”可扣“共鸣”,但“水宿”二字却无着落,抛荒了。
谜底踏空
谜底上的个别字或词在谜面上得不到反映,成为谜底上多余的闲字,术语称“踏空”。
如:
“汕”(打毛泽东诗一句),谜底为“一山飞峙大江边”。
“江边”为“水”,与“一山飞峙”合成“汕”,但“大”字没有着落,踏空了。
又如“谢客”(打陈子昂诗一句),谜底为“后不见来者”。
“谢客”即不愿见来访者,可扣合谜底的“不见来者”,但“后”字却无着落,踏空了。
如谜面改成“王夫人谢客”,“王夫人”别解为“君王的夫人”即“后”,这样便使面底扣合贴切,无懈可击了。
用字差错
灯谜主要是利用汉字的各种变化,尤其是一字多义的别解手法而使底面扣合,因而制谜者一定要正确运用汉字,丝亳不能出差错。
因为一条灯谜如果用错了字,就会使人无从猜起;同时由于底面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于理不通,从而无法相扣。
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打国名一),谜底是“波兰”。
此谜尽管选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作面,颇富诗情画意,然而面底却不能相扣,原因是作者把兰花的“兰”错当成蓝色的“蓝”来制谜。
又如:
“咳唾成珠”(打字一),谜底是“谁”。
面句是成语,意思是吐词发论成珠玉,比喻言谈高明精当。
但作者把谜底的“隹”误当作“佳”,从而误扣为“言佳”。
实际上“隹”读音为zhui,是一种短尾巴的鸟,与“佳”的含义大相径庭。
这类差错往往是作者粗心大意造成的,台要在制谜时认真推敲检查,便可避免。
谜面更新
指同样的谜目和谜底,用不同的别解方式去谋求不同的谜面,以达到不同的谜意效果。
要注意不能依样画葫芦,机械地照按原来谜面的意思去更新谜面,而是应以各种灵活多变不落俗套的别解手法来求得意境上令人耳目一新。
谜目混杂
指一条灯谜包含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谜目,由于谜目杂乱,往往给人一种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感觉,从而使猜射的趣味性大为减弱。
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打爆破器材一、邮政名词一),谜底是“引信、死信”。
据宋。
洪迈《容斋续笔》:
“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给信入贺,即被诛。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谜面是一句有名的成语,意思是说,韩信之所以能统帅三军,乃得力于萧何的引荐;因而“成也萧何”,可扣合“引信”,“败也萧河”可扣合“死信”。
本谜用典自然,扣合贴切,可惜两个谜目风马牛不相及,猜射起来总令人感到不够畅快。
因此,制谜者应努力杜绝这类谜目混杂的现象,给猜射者创造一个和谐舒畅的意境。
用典失实
在运用典故制谜时,用典必须求实。
因为既称“典故”,就一定有出处可查,即使是约定俗成之典也必须是“事出有因”。
如果作者只求底面能够扣合,而不顾典实故编乱造,这种现象称之为“用典失实”。
如“阿斗聪敏”(打宗教名词一),谜底是“禅机”。
阿斗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阿斗”扣“禅”,“聪敏”扣“机”,从灯谜扣合技巧上说还可还;但是历史上的阿斗却是一个以懦弱无能而著称的皇帝,因而“阿斗”也成了庸碌无能之辈的代名词,他有何聪敏可言呢?
因此本谜用典失实是显而易见的。
又如:
“陈涉出文集”(打五言唐词一句),谜底是唐。
杨炯《从军行》中的“胜作一书生”。
陈涉即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谜底别解为“陈胜写作了一本书问世”。
乍看本谜有别解,面底扣合也贴切,但遗憾的是犯了用典失实的毛病。
因为翻遍了任何典籍,只知道陈胜是雇工出身,是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却从未提到过他写过什么文集。
因此本谜之面只能说是作者为扣合谜底而妄下雌黄而已。
由此可见,运用典故制谜固然可增加谜趣,但一定要准确翔实,持之有据,要是牛头不对马嘴,只能贻笑大方,传为话柄。
格助谜活
这是指在灯谜制作过程中,制谜者通过设“格”,便一前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从而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对制谜者来说,设“格”能够把某些难以制谜的词句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以便构思更恰当的谜面,这就大大扩充了谜材的范围,给制谜者更广阔的思路及更多样的手段来增强谜趣和变化。
对猜谜者来说,只要熟悉谜格规则,猜射非但不会增加难度,反而能够知格通变,容易在既定的范围内胸有成竹地探索出谜底来。
谜面加注
指在谜面文字后再加上一句附加语,暗示谜面或谜底需要增加某个字,某个偏旁部首或剔除某个字,某个偏旁部首才能扣合。
这些附加语除了表示自谦或自诩之外,也有其他鼓励性或逗趣性的词语等。
表面看来,这些附加语似乎是附带一提,无关痛痒,实际上是作者故布疑除,巧设机关。
因此,猜者除了推敲谜面外,还须将这些附加语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不鹄。
例如“二”(打聊目二),谜面注有“此谜出丑”,谜底是“王十、牛飞”。
这里“此谜出丑”,貌似谦虚,实际上是暗示谜底中要出现“丑”,亦即“牛”字。
这是按地支配生肖,丑与牛相配,以“王十飞”来扣合谜面又如“不废长河万古流”(打我国围棋手一),谜面注有“此谜猜中得现金”。
谜底是“江铸久”。
谜面“不废长河万古流”扣合“江寿久”。
要使“寿”变成“铸”,须在寿字旁出“现”一个“金”。
这就是“此谜猜中得现金”的庐山真面目。
又如“旭日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