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89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docx

整理社会医学作业14

一、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和生物医学之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

社会医学的特点

与社会学不同,社会医学所研究的人类行为,仅仅局限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与传统生物医学不同,社会医学对人类行为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后果加以追究,试图发现影响人类健康的制度、经济、文化、心理、家庭、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并通过制定社会政策、采用社会动员的手段来促进人类的健康。

二、健康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

1.躯体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3.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健康是连续的,在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截然的分界线。

传统医学当中采用无病即健康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探讨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制定社会卫生策略。

1.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

即进行社会诊断。

通过统计学,流行病学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人群的健康状况;应用科学指标对人群健康状况作出评价,找出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2.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社会医学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状况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社会病因分析,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社会卫生策略

即根据健康状况评价和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找出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通过政治、法律、规章制度等渠道,通过卫生立法,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手段,改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人群健康问题的原因,实现医学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标。

四、社会医学的发展

1.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JulesGuerin,1801-1886)提出社会医学的概念。

2.1920年格罗蒂扬(AlfredGretjahn,1869-1931)开设社会卫生学课程,著《社会病理学》

五、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释方式,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的概念是在医学理论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医学观,是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医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方法,医学发展应该抓住哪些根本问题,医学实践操作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等方面,做出的高度理论概括。

六、医学模式的转变

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1)二元论:

躯体和精神存在着精密的分工,疾病具有微观的生物学基础;

(2)还原论:

疾病具有微观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归结于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治疗。

生物医学模式虽然强调生命活动在结构、功能和信息交换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却忽视了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这一关键。

这一缺点限制了医学家对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学家们致力于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

七、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改变为非传染性疾病。

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已在死因中占主要地位。

2.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

3.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4.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八、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影响人类健康的有四大类因素,每一大类可以分为三个因素,则共计十二个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九、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1.传统医学的目的是“治愈疾病、防止死亡”。

现代医学模式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

由于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无法彻底治愈,一些死亡(如肿瘤)无法避免,人们提出了四个新的医学目的:

(1)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

(3)对疾病的照料和治疗,对不治之症的照料;

(4)避免早死,追求安祥死亡。

2.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四个扩大”: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2)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3)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4)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3.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1)面向21世纪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2)医生必须是“五星级”:

(3)医学教育本身必须进行改革。

4.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5.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概论

1.社会因素的概念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包括未受人类影响的、天然形成的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为非物质环境,它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1)作用的广泛性

(2)持久性与积累性

(3)交互作用

二、社会经济与健康

1.经济与健康的关系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卫生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

2.经济水平低下对健康的作用

(1)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形成特定的社会不良环境,人们的机体、器官功能状态及社会行为方面容易失去平衡,继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2)在发生了各种疾病后,若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不能及时对临床症状和亚临床症状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贻误达到最佳疗效的时机,造成无法逆转的疾患。

3.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1)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4.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2)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可以减少病伤,增加出勤,节约卫生资源。

5.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活方式改变、大量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增加以及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几个方面。

三、社会制度与健康

1.制度的定义: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涵义有三层:

一是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二是指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等;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2.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1)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

(2)政治制度决定卫生政策。

(3)社会规范影响人的行为

四、人口与健康

人口的数量、结构、区域分布,既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情况,又对健康及保健工作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与健康

(1)加重社会负担。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

(3)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

2.人口结构与健康

(1)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

(2)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

3.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

但是,人口流动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传染病的控制,计划生育工作等。

四、文化与健康

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教育、法律、道德规范等。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

2.文化影响健康

智能文化通过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作用于人的健康。

规范文化通过支配人们的行为来影响健康。

思想文化主要通过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影响人群健康。

3.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1)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们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因而教育属于一种规范文化。

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智能的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行为的规范。

(2)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来指导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引导人们进行有利于健康的合理消费,促进健康;其次表现为安排闲暇时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最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健康保健意识

4.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1)概念风俗是逐渐形成的社会习惯。

(2)风俗习惯与健康有的是不良影响,有的是积极作用。

 五、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

2.致病机制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引起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紊乱;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释放,可直接作用于器官、内分泌腺体,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刺激,如果身体的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精神和躯体疾病。

六、生活事件

1.生活事件指在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受到的各种事件。

2.生活事件的作用机制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情紧张、精神压力,成为应激源,从而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生活事件的测量Holmes和Rahe(1967)开创了对生活事件的定量研究方法。

他们把生活过程中对人们情绪产生不同影响的事件称为生活事件,并按影响人们情绪的轻重程度划分等级,用生活变化单位(LCU)进行定量评定,制定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若一年内经历的生活事件为150LCU,则未来一年基本健康;若得150~300LCU,则未来一年患病概率为50%;若得300LCU以上,则来年患病的概率为70%。

七、行为和生活方式

1.行为:

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采取的生活模式或式样,它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

促进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包括保证健康所必须的合理营养、睡眠休息、体育锻炼等基本的健康行为;还包括戒除不良嗜好避免危害健康、调整心理积极应对刺激的行为、合理和正确地应用医疗保健等行为。

危害健康的行为是一些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有明显健康危害的、较为经常性的行为。

3.促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3)积极的应付方式

(4)体育锻炼

4.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吸烟

(2)酒精滥用与健康

(3)药物滥用与健康

(4)不良性行为与健康

 

2011秋社会医学辅导

(二)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因素概论

1.社会因素的概念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包括未受人类影响的、天然形成的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为非物质环境,它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1)作用的广泛性

  

(2)持久性与积累性

  (3)交互作用

  二、社会经济与健康

  1.经济与健康的关系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卫生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

  2.经济水平低下对健康的作用

  

(1)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形成特定的社会不良环境,人们的机体、器官功能状态及社会行为方面容易失去平衡,继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2)在发生了各种疾病后,若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不能及时对临床症状和亚临床症状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贻误达到最佳疗效的时机,造成无法逆转的疾患。

  3.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1)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4.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2)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可以减少病伤,增加出勤,节约卫生资源。

  5.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活方式改变、大量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增加以及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几个方面。

  三、社会制度与健康

  1.制度的定义: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涵义有三层:

一是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二是指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等;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2.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1)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

  

(2)政治制度决定卫生政策。

  (3)社会规范影响人的行为

  四、人口与健康

  人口的数量、结构、区域分布,既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情况,又对健康及保健工作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与健康

  

(1)加重社会负担。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

  (3)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

  2.人口结构与健康

  

(1)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

  

(2)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

  3.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

但是,人口流动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传染病的控制,计划生育工作等。

  四、文化与健康

  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教育、法律、道德规范等。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

  2.文化影响健康

  智能文化通过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作用于人的健康。

规范文化通过支配人们的行为来影响健康。

思想文化主要通过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影响人群健康。

  3.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1)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们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因而教育属于一种规范文化。

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智能的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行为的规范。

  

(2)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来指导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引导人们进行有利于健康的合理消费,促进健康;

  其次表现为安排闲暇时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最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健康保健意识

  4.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1)概念风俗是逐渐形成的社会习惯。

  

(2)风俗习惯与健康有的是不良影响,有的是积极作用。

  五、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

  2.致病机制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引起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紊乱;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释放,可直接作用于器官、内分泌腺体,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刺激,如果身体的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精神和躯体疾病。

  六、生活事件

  1.生活事件指在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受到的各种事件。

  2.生活事件的作用机制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情紧张、精神压力,成为应激源,从而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生活事件的测量Holmes和Rahe(1967)开创了对生活事件的定量研究方法。

他们把生活过程中对人们情绪产生不同影响的事件称为生活事件,并按影响人们情绪的轻重程度划分等级,用生活变化单位(LCU)进行定量评定,制定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若一年内经历的生活事件为150LCU,则未来一年基本健康;若得150~300LCU,则未来一年患病概率为50%;若得300LCU以上,则来年患病的概率为70%。

  七、行为和生活方式

  1.行为:

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采取的生活模式或式样,它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

  促进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包括保证健康所必须的合理营养、睡眠休息、体育锻炼等基本的健康行为;还包括戒除不良嗜好避免危害健康、调整心理积极应对刺激的行为、合理和正确地应用医疗保健等行为。

危害健康的行为是一些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有明显健康危害的、较为经常性的行为。

  3.促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3)积极的应付方式

  (4)体育锻炼

  4.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吸烟

(2)酒精滥用与健康

(3)药物滥用与健康(4)不良性行为与健康

2011秋社会医学辅导(三)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类型

  1.调查研究:

根据调查事物发生的时间特点,调查研究可分为现况调查研究、回顾性调查研究和前瞻性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指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处理因素如干预措施给予实验组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结局的差异的一种研究方法。

  3.健康状况评价

  4.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5.生活质量评价

  二、社会调查研究

  分两大类,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的重点是获得事物的数量指标,通常需经过统计学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即属于定量研究范畴。

定性研究的重点是阐述事物的内在特点、本质特征和发生规律等。

常用的定性研究包括观察法、专题小组讨论、个别访谈、案例研究等。

在社会医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常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共同揭示社会卫生状况和相关事物的内在本质。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

  1.定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研究现象的数量指标和估计现象的水平,而定性研究则主要在于深入细致地阐述事物的内在特点及其规律。

  2.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概率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并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对总体的推断结果。

而定性研究通常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抽取研究对象,它通常研究人群的特殊情况,由于样本量很小,其结果一般不能外推。

  3.定量研究通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程序,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所需的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只有短暂的接触(如问卷调查)。

定性研究则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和深入接触,双方需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4.定量研究的结果一般用概率统计分析,而定性研究一般是用分类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定性研究的应用

  1.辅助定性研究设计和提出研究假说。

  2.协助分析和解释定量研究结果。

  3.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可以比较综合、全方位和深入地揭示事物的现况(如社会卫生状况)及相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4.快速评估,并为其它研究提供信息。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提出研究问题

  

(二)设计研究方案

  基本内容包括技术路线、实施计划、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计划。

  研究对象的选择通常采用抽样方法来确定。

  概率抽样:

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每一个单位具有相同大的被抽取中的概率。

  1.概率抽样

  1)单纯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阶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在非概率抽样中,每一个调查对象被选中的概率是未知的,样本对总体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包括

  1)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

  2)目的性随机抽样

  3)方便抽样

  4)机遇式抽样

  5)综合式抽样

  (三)收集资料

  1.观察法

  2.访谈法

  3.自填问卷法

  4.文献法

  5.医学检查和理化分析

  (四)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

  通过定量研究(如结构式问卷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应用数据处理软件包(如EPI-Info、SAS和SPSS等)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定性调查研究方法(如观察法、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到的资料应按定性资料分析方法来进行。

  (五)散发和应用研究结果

  四、问卷调查

  1.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所构成的表格。

问卷调查是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利用精心设计好的问卷收集资料而开展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2.问卷的基本结构

  

(1)说明部分

  

(2)调查项目

  (3)资料登录

  3.问卷设计的步骤

  

(1)确定调查主题或变量

  

(2)设计问卷初槁

  (3)预调查和修改

  (4)效度和信度检验

  4.问卷设计的注意问题

  

(1)避免双重装填

  

(2)避免用词不当

  (3)避免诱导性提问

  (4)避免抽象性提问

  (5)对于敏感问题应充分强调保密性

  5.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

  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2)效度

  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它反映调查的真实性。

效度高,表明调查结果真实地测量到了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高。

  2.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

  3.无效的测量,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

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4.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测量。

即效度高,信度也高。

  五、观察法

  1.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目的是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其发展及变化趋势等。

  2.分类

  参与型观察法及非参与型观察法。

在参与型观察法研究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言行。

非参与型观察法则不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到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即观察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物的发展动态。

  3.观察法的应用

  

(1)了解人类行为及其特征

  

(2)研究社会隐藏或敏感问题

  (3)监测行为变化规律

  (4)开展深入的个案调查

  (5)协助提出研究假设

  不适用于

  

(1)对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宏观调查;

  

(2)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或隐秘的私人生活进行调查;

  (3)对社会卫生状况等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等。

  4.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1)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地点;时间和次数;方式和手段;伦理道德问题等。

  

(2)编制观察提纲,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做好后勤准备和技术工作。

  (3)进入现场

  (4)开展现场观察及收集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