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283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基坑坍塌方案.docx

防基坑坍塌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3

1.1编制依据:

3

1.2工程概况3

1.2.1一般概况3

1.2.2工程简介4

1.2.3周边环境4

1.2.4水文、地质情况5

1.3围护体系及基坑开挖概况7

1.3.1设计依据及采用设计规范和标准7

1.3.2设计围护概述7

1.3.2.1暗埋段围护概述7

1.3.2.2敞开段围护概述8

1.4降水概述8

1.5支撑概述8

1.6挖土概述9

二、基坑坍塌主要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10

2.1主要影响因素10

2.2相应处理措施10

2.2.1降水措施10

2.2.2土方开挖11

2.2.3钢支撑施工12

2.2.4边坡堆载限制14

2.3环境监测和信息反馈14

2.3.1环境监测14

2.3.2信息反馈15

2.3.3信息化施工15

三、基坑开挖中的应急措施16

3.1流砂、管涌的处理16

3.2围护墙侧向位移发展的防止17

3.3雨季施工等因素对土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17

四、防基坑坍塌管理组织体系18

一、工程概况

1.1编制依据:

1).上海铁道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2).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

3).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相关施工图纸;

4).地质报告

5).国家有关施工规范:

a.《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b.《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GJ08-61-97);

c.《市政地下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GBJ08-236-1999);

d.《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92);

e.《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1.2工程概况

1.2.1一般概况

1、建筑名称:

上海市某某线北延伸车辆基地工程

2、建筑地点:

江杨北路以东、富锦路以北交界点

3、主要组成:

车辆基地工程、区间正线和江杨北路车站

4、相关单位:

建设单位:

上海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上海市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

上海市第一测量师事物所

施工单位:

上海某某建筑有限公司北延伸项目管理部

1.2.2工程简介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工程车辆基地位于江杨北路以东、富锦路以北,系结合明珠线一期工程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占地总面积:

46.2公顷,其中:

建筑物、构筑物占地面积:

55285平方米,道路、广场占地面积:

15046.4平方米,建筑面积:

70516.35平方米,绿化面积:

55285平方米。

包括车辆基地、区间正线和江杨北路车站三大项目。

车辆基地工程主要包括停车列检库及洗车库、联合检查库等17个单体建筑及基地室外总体、基地通信电缆沟、基地信号电缆沟、基地电缆隧道、基地火灾报警系统管线、车场供电及室外照明、电力外线、通信管线、室外给排水及消防、室外热力管道、工艺设备基础等和基地绿化。

北延伸段正线包括SDK38+950~SDK40+340,分暗埋段、敞开段和地面段三部分,其中SDK38+950~SDK39+217为暗埋段;SDK39+217~SDK39+481为敞开段,SDK39+481~SDK40+340为地面段,路线全长1.39公里,暗埋段0.267公里,敞开段0.264公里,地面段0.859公里。

江杨北路车站建安(含绿化)工程主要包括:

站厅、站台、人行地道、电缆沟及设备、管理用房、室外总体、绿化等,是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工程北延伸地面车站,位于江杨北路东侧、马路河南面站中心里程SCK40+240。

1.2.3周边环境

1、地面环境: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工程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基地的北边为马路河,西边为江杨北路,南边为富锦路,东边为宝钢煤气净化站,基地原为十九冶材料供应公司、上海宝钢五冶分指挥部和设备材料供应公司、宝钢五冶工程公司、上海宝月橡塑五金厂等仓库、工业用房和局部民用建筑及农业用地。

场地均已初步平整、清理完毕,原有基地内局部道路可利用,整个沿线附近地势较平坦,无排水系统,场地300毫米深范围内全是碎石,因此,地基土壤面层较硬。

暗埋段与拟建建筑物(厂架修联合车间)距离为仅6.4米,与综合维修楼为21.8米。

2、地下(管线)环境:

根据施工场地实际情况,施工区域原为厂房和垄田,在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基本无影响施工的地下管线和障碍物。

但为避免盲目开挖对管线造成损坏,在正式施工前结合设计图纸及测量定位,并与有关管线单位联系,摸清相关施工区域情况,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1.2.4水文、地质情况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车辆基地工程主要涉及的地层有:

①杂填土;②—1褐黄色粉质粘土;②—3灰色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④灰色淤泥质粘土;⑤—1灰色粉质粘土;⑤—2灰色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⑤3—1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砂。

拟建场地地基土在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主要以②-3灰色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及③、④层饱和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性土为主。

土层主要特征为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高灵敏度及低中渗透性,因而易产生流变和回弹隆起,②-3层易产生流砂现象,应引起重视。

地下水埋深0.5m,该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地层特性表

层序

土层

层顶标高(米)

湿度

状态

土层描述

①1-1

杂填土

3.33~4.53

夹大量废矿石渣、石子等杂物,土质不均。

②1

粉质粘土

1.75~3.65

软~可塑

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结核,局部夹粘土

②2

粉质粘土

0.67~2.59

软~流塑

土质从上到下渐变软,局部夹粘质粉土几淤泥质粉质粘土

②3

粉质粘土

-0.72~1.29

饱和

夹砂质粉土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不均

淤泥质粉质粘土

-5.88~-0.09

流塑

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粘质粉土,土质不均

淤泥质粘土

-8.02~-5.28

流塑

含云母、有机质,少量贝壳碎屑,夹少量薄层粉砂

⑤1

粉质粘土

-17.60~-14.28

软~流塑

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

⑤2-1

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

-21.50~-16.89

软塑

含云母、有机质,粉性较重,局部夹砂质粉土,土质不均

⑤2-2

砂质粘土夹粉质粘土

-25.01~-21.93

很湿

含云母、有机质,局部夹砂质粉土,土质不均

⑤3-1

粉质粘土夹粉砂

-26.42~-23.10

软~流塑

含云母、有机质,少量钙质结核,呈交错层理,不止不均

⑤3-2

粉质粘土夹粉砂

-33.15~-30.17

软塑

含云母、有机质,少量钙质结核,呈交错层理,不止不均

⑦1

砂质粉土夹粉砂

-38.07~-33.47

湿

含云母,局部夹粘性土,土质不均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土层序号

土层名称

含水量w%

重度γοKN/m3

比重G

渗透系数

温度20度C

KH

Cm/s

直剪固快(峰值)

粘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φ(度)

①1-1

杂填土

②1

粉质粘土

29.5

18.9

2.73

2.53E-06

15

21.0

②2

粉质粘土

36.7

17.9

2.72

9.60E-06

13

20.0

②3

粉质粘土

夹粉质粘土

34.8

18.1

2.71

2.12E-04

7

23.5

淤泥质粉质粘土

41.5

17.5

2.72

8.32E-06

13

15.0

淤泥质粘土

44.7

17.2

2.74

9.90E-07

12

13.0

1.3围护体系及基坑开挖概况

1.3.1设计依据及采用设计规范和标准

1、上海市标准《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

2、上海市标准《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11-1999

3、国家标准《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

1.3.2设计围护概述

1.3.2.1暗埋段围护概述

本工程自然土标高为+3.8米左右,暗埋段SDK38+910~SDK39+217线路总长307米,基坑围护采用SMW工法(劲性水泥土搅拌桩),工法桩为Φ650@450(排水泵房一、二为Φ850@600,内插700×300×13×24@1200H型钢),内插500×200×10×16@900H型钢,围护桩长由20米向15米递减。

SDK38+950~SDK39+050SMW围护桩基坑宽度为10.3米,SDK39+050~SDK39+088SMW围护桩基坑宽度为10.57米,SDK39+088~SDK39+217SMW围护桩基坑宽度为10.83米。

基坑挖深最为排水泵房站二,挖深标高-7.49米,行车段挖土最深标高为-5.036米,挖土基本在③层中进行。

SMW工法桩桩身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20%,水灰比为1.5,无限侧抗压强度为1.5MPA,抗渗系数小于10-7,桩尖进入⑤1和⑤2-1层之间。

围护桩压顶圈梁混凝土等级为C25,支撑围檩采用H400×400钢围檩。

1.3.2.2敞开段围护概述

敞开段SDK39+217~SDK39+481线路总长总长264米,其中SDK39+217~SDK39+337基坑围护采用SMW工法,工法桩为Φ650@450内插500×200×10×16@900H型钢,围护桩长由15米向10米递减,桩尖进入④层土质。

SDK39+481~SDK39+337基坑围护采用大开挖深度在1~4米之间。

基坑采用1:

2基坑大开挖,基坑挖深标高为+2.00~+3.58米,基坑宽度为10.47米。

1.4降水概述

本次基坑开挖最深为标高-9米,暗埋段采取 一排深井坑内进行降水,敞开段采用两排轻型井点降水,基坑内每侧布置一排,确保坑内土体性能得到改善,基坑开挖提前20天降水,降水后基坑内水位在坑底一下0.5~1米。

同时坑外必须设置水位观察井,避免降水影响坑外水位。

深井降水每150平方米布置一口,轻型井点降水每60米布置一套。

1.5支撑概述

暗埋段SMW桩围护设置3道支撑,排水泵站一、二设置4道支撑。

支撑均采用Φ609,12毫米厚钢管。

第一道支撑中心标高+3.47米,第二道支撑中心标高为基坑底板标高以上4.8米,第三道支撑中心标高为基坑底板标高以上2.5米。

第一道支撑施加予应力210KN,第二道支撑施加予应力850KN,第三道支撑施加予应力940KN,第四道支撑施加予应力850KN。

敞开段SMW桩围护支撑根据挖土深度设置1~2道支撑,开挖深度在6~7米设置二道支撑,深度在4~6米采用一道支撑,支撑均采用Φ609,12毫米厚钢管。

第一道支撑中心标高+2.8米,第二道支撑中心标高为基坑底板标高以上1.9米。

第一道支撑施加予应力210KN,第二道支撑施加予应力850KN。

1.6挖土概述

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执行,应充分利用“时空效应”作用,分层、分段挖土,并做到随挖随撑。

每25m左右一个开挖段,每个开挖段分小段,分层均匀开挖,每小段宽度6m,每层厚3.0mm。

每一小段开挖及架设支撑的时间控制在8~24小时内完成,按规定施加支撑预应力,做好基坑排水。

土方开挖时,弃土堆应远离基坑顶边线,并尽快运走。

坑底以上30cm必须用人工挖除。

在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对纵坡稳定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相应措施以确保纵坡的稳定。

基坑开挖须在围护桩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前20天需进行井点降水,使水位位于坑底3.0mm以下,降水后,坑外观察水位比原地下水位下降值不大于0.5m。

开挖至坑底,施工底板时在部分井点管位置设置底板泄水孔,然后拆除井点管,待结构顶板覆土完成后才可封孔。

二、基坑坍塌主要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

2.1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正确、安全地进行基坑开挖,在进行实际施工前,要对降水、支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对影响支护结构、挖土施工等的基础资料进行收集、研究和分析。

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基坑滑坡或坍塌的因素十分复杂,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

不良的地质条件触发的滑坡或坍塌和人为工程活动触发的滑坡或坍塌。

具体到本工程中,则主要集中在降水是否到位、土方开挖各方面是否合理、钢支撑支设是否正确及时,以及土方边坡堆载情况等,以及支撑的拆除等都是影响基坑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确保本工程基坑开挖顺利进行,应进一步加强基坑地质勘测、地下水位控制、支护结构施工、土方工程开挖和运输、监测等工作,确保施工任务顺利按期完成。

2.2相应处理措施

2.2.1降水措施

a.基坑开挖前提前20天进行降水,确保水位降到当前挖土层层底以下1米。

对已开挖到预定标高的地方,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及时将坑内的水排出,确保基坑干燥,便于支撑制作。

开挖至坑底,施工底板时拆除井管,井点管位置留作底板泄水孔,待车站顶板覆土完成后方可封孔。

b.本工程采用深井井点和轻型井点的施工工艺(根据开挖深度不同,在暗埋段段采用深井井点进行降水、敞开段采用轻型井点降水)。

深井采用喷射原理的深井,即在喷射井点外面加设钢套管,钢套管外为砂滤层。

这样,既能保证井点在开挖过程中的正常工作,不被破坏,同时,在井点管埋入底板部分焊上止水板,能有效地起到防水作用。

c.井点布置上,隧道区间采用每段伸缩缝之间,即每20m左右设置一个深井点的布置形式。

d.承压水降水。

根据地质报告,基坑底部位于⑤2层或覆盖层厚度不能满足抗承压水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坑底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降承压水。

本工程抽承压水采用深井降水,深井布置在隧道区间基坑中部,每隔20m布置一口,井深约16m,具体井深及布点间距根据抽水试验确定作调整。

设水位观察井,通过观察近了解水位变化情况。

具体抽水的时间及降水深度按需进行。

2.2.2土方开挖

a.开挖时,纵向总坡度必须满足1:

4,挖土方法采用“分段、分块、均衡、对称”的开挖方式,严格按照“时空效应”理论及设计的要求控制挖土段和挖土时间,并在要求时间内完成支撑的架设。

每层开挖深度不大于3m。

b.开挖第一层土,每段开挖长度不超过12m;在第二道支撑的土层开挖中,每小段长度不超过6m;局部和深区域的第三道支撑的开挖过程中,每小段长度不超过3m。

c.在挖土过程中,机械臂严禁碰撞深井管及支撑,原则上挖土机械不能直接在支撑上作业,如确需在支撑上作业的,需在支撑上覆300厚土层及一层挖土走道板后方能施工。

d.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减少土体中有效应力的变化,防止土体回弹变形过大。

深基坑土体开挖后,地基卸载,土体中压力减少,土的弹性效应会使激坑底面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隆起)。

本工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均保证降水工作正常进行,同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底板浇注分段进行,每段20m~25m(根据诱导缝尺寸),土方开挖也相应分段进行,每段开挖中分层、分小段,并限时完成每小段的开挖和支撑。

e.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做好雨季施工注意措施,必要时在土坡覆盖彩条布让水直接流入排水沟,避免大量水渗入土中,防止边坡塌方或土体破坏。

f.合理控制挖土速度,避免由于挖土过快而引起的原土体平衡状态的迅速改变,从而降低抗剪强度,导致滑坡。

g.注意保持边坡稳定。

分层分段开挖放坡坡度为1:

3~1:

4,层与层之间设置平台,平台宽度不小于4m;在坡顶与坡角处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及时用水泵抽水;对在地质报告中注明的性质差的土体,为了防止在土方开挖时发生滑坡等情况,对相邻开挖的土层的坡面上彩条布护坡。

做法如下图所示。

 

2.2.3钢支撑施工

a.支撑施工必须遵循“分段、分层、对称、平衡”,快速开挖,快速支撑、快速快速施工原则,以跟踪监测为手段,按“时空效应”理论,严格控制基坑变形。

当两根支撑安装完成后,方可挖去支撑中间的土体。

挖土时严格控制土坡坡度,确保边坡稳定。

b.工程起点ZXDK1+300处及其他几处因工程总体进度安排而需做封头的部位,要求支设角撑。

在角撑的施工过程中,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及时进行施工,避免因未及时跟上支撑而改变围护结构的受力情况,造成部分围护桩滑移并带动其他桩倾斜。

c.开挖第一道、第二道支撑的土层,挖完每段土方、安装好该小段的支撑并施加预应力的总时间应控制在12小时内;局部和深区域的第三道支撑的开挖过程中,挖土及架撑应在6小时内完成。

支撑的焊接必须牢固、焊缝hf=12mm,接头箱与地墙连接四周围焊,满足支撑抗剪及抗拉应力要求,确保安全。

d.在基坑施工中,加强监测工作,对支撑轴力、围护墙体位移、围护墙顶位移、土体回弹、地表沉降、基坑外水位、承压水水位等,定期或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随时进行监测。

监测所应达到的目标是建立起高度有效的监控系统,不仅通过最具水准的仪器设备的监测,量化“时空效应”和“施工效应”,而且在获取准确可靠数据经电脑软件分析、处理后,及时向有关各方汇报基坑施工安全状况和变化趋势。

根据预设的量测限值作预警预报,使各方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对策,确保工程安全,防止工程破坏事故的发生,达到信息化施工目的。

指导挖土工况和支撑预应力复加调整,设立监测报警机制,实行信息化施工。

e.预应力施加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以控制围护体变位、平衡外土压力、保护周边环境及基坑安全。

此外,在前一次施加预应力后12小时内,还应观察预应力损失及墙体水平位移的情况,必要时复加预应力,补足其损失的预应力值。

f.预应力的复加。

下一道支撑预应力施加后,上一道支撑的应力会减少。

钢支撑所采用的活络头给预应力的复加、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施工中应根据挖土及结构施工工况,结合支撑轴力及地墙位移监测数据,及时对上一道支撑预应力进行复加,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g.钢支撑的拆除必须严格遵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拆除顺序应严格按照基坑回填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随拆随填,防止边坡塌方或相邻构筑物破坏,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

本工程中,支撑必须在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

顶板达到强度及回填土后,方可拆除。

2.2.4边坡堆载限制

边坡堆载(堆土、停机械等)会给边坡增加附加荷载,易造成边坡失稳。

本工程基坑开挖施工时,坑边20m范围内严禁堆放弃土和堆放重物。

各类施工机械距基坑、边坡距离应经过计算确定,并不得小于1.5m。

在边坡周围2m范围内,堆载不得大于20KN/m2。

如因某些特殊情况,工程机械确实需在基坑边停留时,应在得到有关单位的许可后,严格控制停留时间,及时撤离。

此外,对基坑边坡周围可能存在的动荷载亦应予以严格控制,确保基坑安全。

2.3环境监测和信息反馈

在本工程的整个地下施工过程中,项目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获取瞬间变化的信息,使监测数据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做到信息化施工,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围护体系和周边道路、地下管线、临近建筑物的安全,使整个工程地下施工能顺利进行

2.3.1环境监测

按《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对三级基坑监测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监测方案将开挖深度在在6~9米深的部分作为重点监测段,一般监测段为4~6米段。

一般监测段为整条沿线除重点监测段以外部分。

基坑重点监测段监测项目包括:

1.围护墙体水平位移;

2.围护墙顶位移;

3.支撑轴力;

4.地下水位。

基坑一般监测段监测项目包括:

围护墙顶位移;

除此之外,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存在民房和已建的F1永久性道路,尚应对民房进行沉降、倾斜、裂缝监测,对已建的F1永久性道路进行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

2.3.2信息反馈

将监控信息化实施中所得的各种图表、各类数值,及时向技术、安全、施工、质量等各部门传送。

各部门得到信息后认真分析、处理,以利更好地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通过分析比较,若信息数据超出规定的报警值时,一方面需加大监测信息的密度,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应急防范措施,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2.3.3信息化施工

1、降水阶段

因降水的过程中,引起土体的固结密实,土体具有一定的蠕变特性,因此要求降水的过程中加强地墙的测斜等。

可以采取回灌法等措施,以控制地墙外地下水位的下降,用以指导降水的施工作业。

2、在基坑开挖阶段

在基坑开挖段整个开挖施工中,要紧跟每层开挖支撑的进展,对地墙变形和地层移动进行监测。

监测两侧纵向及横向的地面沉降观测、基坑每个开挖段每层开挖中的地墙变形观测等,及时根据各项监测项目在各工序的变形量及变形速率的警戒数值进行控制,用于指导挖土的施工作业。

三、基坑开挖中的应急措施

鉴于本工程的地质状况和实际施工情况,且影响基坑开挖的因素甚多,各种突发事件不可避免。

尤其是在地质条件方面,虽然事先进行了地质调查,但由于地质土层的复杂性和离散性,勘察所得数据难以代表土层的总体情况;设计计算中侧压力荷载的计算与支护结构简化计算的假定产生误差;挖土与支撑安装中,施工条件改变,突发和偶然情况等随机因素等造成误差等原因,设计值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往往不一致,影响基坑施工的进行。

因此,有必要针对一些常见的、在可以预见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技术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和下一阶段施工的顺利进行。

具体如下:

3.1流砂、管涌的处理

当基坑挖深范围内透水性较好时,基坑易塌方、冒水,并有可能会出现局部的流砂或管涌等情况,给基坑施工带来困难。

如果流砂等十分严重,则会引起基础边坡塌方,周围的构筑物也会因地基被掏空而发生倾斜、下沉,极易诱发安全事故。

流砂的防治要从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维持或恢复坑底土粒稳定方面来实施。

本工程中,对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砂;对较严重的流砂则采取增加坑内降水措施的办法,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下0.5~1m左右,促使动水压力方向朝下,坑底土面保持无水状态,在必要时,也可采用化学压力注浆或高压水泥注浆,以固结基坑周围土体形成止水帷幕。

管涌一般易发生在围护墙附近,如果管涌较为严重,可采取在支护墙前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与支护墙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与支护墙底标高相同,顶面与坑底标高相同,钢板桩的打设宽度比管涌范围宽3~5m。

注浆施工队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3.2围护墙侧向位移发展的防止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一定位移是正常的,但如果位移过大,或者位移发展过快,则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本工程所采用的钢支撑刚度较大,支护结构位移一般较小,其位移主要是插入坑底部分的支护墙向内变形。

为了满足基础底板施工需要,最下一道支撑离坑底总有一定距离,在基坑开挖后,围护墙下段位移会较大,并由此造成墙背土体的沉陷。

针对本工程中可能发生的墙背土体沉陷,其防治、处理的重点拟放在控制围护墙嵌入部分的位移上,并着重加固坑底部位。

具体措施为:

a.增设坑内降水设备,降低地下水。

在条件具备时,也可设置或加强坑外降水。

b.进行坑底加固,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c.垫层随挖随浇,对基坑挖土分段合理分段,并根据具体施工

情况及时调整、优化。

每段土方开挖到底后及时浇筑垫层。

d.加厚垫层,必要时采取配筋垫层或设置坑底支撑,抑制坑内土体隆起,通过减少坑内土体隆起控制支护墙下段位移。

e.对于由于支护墙刚度不够而产生的较大的侧向位移,则采取加强支护墙体,在支护墙后设树根桩或钢板桩,或对土体进行加固等措施来解决。

3.3雨季施工等因素对土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雨季施工时应对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维护,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和四周的清理工作,防止积水和淤泥。

对具备滑坡、塌方形成条件的地段,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可采取在其范围外设置多道环形截水沟的方法进行处理。

同时,现场还应准备足够的防雨材料,如:

油布、塑料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