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530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简答题

一、如何理解教育现象(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

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教育活动等;

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的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二、人类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有哪些?

1.从纵向看,有原始的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当代教育;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是什么?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

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重分化出来,在学科和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3.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四、教育学在中国各时期的成长?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2.1920年—1949年——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

3.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教育学的介绍好学习全面转向前苏联的阶段;

4.从1977年至现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五、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是什么?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六、掌握教育规律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育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七、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以及其基本方法有哪些?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

八、如何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

1.通过观察的方法进行调查;2.通过谈话或座谈方法进行调查;

3.通过查阅有关作业及文献资料进行调查;4.通过问卷和测验的方法进行调查。

九、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行动研究以提高行为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2.强调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3.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4.可变性。

十、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特点分别是什么?

(一)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二)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和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十一、学校教育产生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十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十三、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必然性)?

1.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社会政治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教育的质的特性是什么?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2.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十六、学校教育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一)1.学校是培养人的专职机构,它有专职人员来操纵和管理;

2.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

(二)1.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2.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

3.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十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十八、教育要素间有哪些联系?

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2.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

教育者是主体的“教”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在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学”的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

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与学的矛盾视为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十九、社会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人口要素2.自然环境要素3.生产方式要素

4.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共同体素偶共有的心理特征、价值体系

二十、简述现代社会的特征有哪些?

1.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2.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的社会

3.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4.现代社会是革命性社会

二十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教育的直接制约主要表现及其间接影响是什么?

(一)1.表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

2.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3.表现在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二)1.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会反射到教育上,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速度等发挥制约作用;

2.自然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而这些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又会决定人们看待和处理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十二、简述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一)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因而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2.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1.一个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人口的质量还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三)1.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2.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总之,人口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制约是直接的、全面的、不仅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而且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此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十三、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分别对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和作用?

(一)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5.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三)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文化的核心是文化价值观;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内容的丰富‘其二是课程结构的更新。

(四)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二十四、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3.教育是通过自身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等基本职能的发挥而产生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质量提高等社会作用的;

4.教育的职能与社会作用之间就其层次来说,要先履行职能,进而才能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十五、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什么?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二十六、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1.教育的人口功能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5.教育的科技功能

二十七、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一)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二)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三)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传统政治阶段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段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五)1.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十八、简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突出促进作用?

1.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十九、教育现代化有何表现?

1.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表现是教育必须首先适应社会的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来确定人的现代化素质发展目标;

(2)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现代化协调,不能抛本国的社会现代化的规划和现实老笼统谈教育现代化;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一系列具体内容,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3.从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看,教育现代化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实现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整体化、教育的终身化等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

三十、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十一、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观点分别对教育产生的意义?

(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在重视人的社会性,重视社会关系对人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二)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三)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三十三、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表现?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三十四、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

三十五、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作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三十六、试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1.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3.家庭环境的效应:

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等方面;

4.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公民整体素质等方面。

三十七、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制;

4.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

三十八、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1.重视学前教育:

个体的学习最佳期出现于幼儿阶段,如2岁~3岁为语言学习最佳期,5岁为智力发展的最佳期;

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三十九、简述1958年的学制改革的要点?

1.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为多快多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式;

2.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四十、试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

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的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2.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3.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要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

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

四十一、我国教育基本制度是什么?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四十二、简述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

(一)1.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我国学习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

2.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

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二)1.制度类型:

我国现行学制的制度类型包括五四制和六三制;

2.形式类型:

从形式上看,我国有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

四十三、简述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2.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四十四、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和依据?

(一)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协调作用

(二)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十五、简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因是分工;

2.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大工业生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即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成;

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的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四十六、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什么?

1.教育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2.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十七、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四十八、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四十九、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有哪些?

1.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预定性;

2.高度的信息含量与严密的逻辑性;

3.价值的全面性;

4.高度的科学性和全面的教育性;

五十、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3.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五十一、简述结构主义课程论、实用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一)1.结构主义课程论是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

布鲁纳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在课程设计上,布鲁纳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螺旋式地编排课程;

4.在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布鲁纳强调使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1.实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2.他们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与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以活动为中心,依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依据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进行。

五十二、简述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2.重视基本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3.重视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五十三、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五十四、简述德育的意义与任务?

(一)1.德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2.德育是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

(二)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3.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五十五、简述教育途径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1.教育途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育途径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3.教育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

五十六、如何理解教学概念?

1.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等多方面素质;

2.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3.教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动。

这里包含这样几层含义:

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教学是一种间接的认识。

五十七、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

4.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

五十八、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4.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五十九、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一)1.组织上的自愿性2.内容上的广泛性3.活动上的自主性4.形式上的多样性

(二)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