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42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docx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

浅谈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是市政道路工程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从施工前的准备,到施工过程,到施工结束以后的施工验收,都离不开测量工作。

如何把测量放线做得又快又好,是对技术人员一项基本技能的考验和基本要求。

   一、做好开工前的测量交底

   工程开工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由勘测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测量交底,按设计图认清现场水准基点、导线桩、交点桩等,做好桩位交接记录,对位于施工范围内的测量标志,必须采取妥善保护措施。

关于测量交底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桩位的保护,即在设计单位交桩以后,应及时采用砌砖墩或浇筑水泥墩等方法予以保护,以免丢失。

这些桩一般在农田或居民区内,很容易被人为破坏,而一旦破坏,再由勘测设计单位来补测,既耽误施工,又要增加一定的费用。

   二、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

   中线测量是在定线测量的基础上,将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在地面上详细地标示出来。

它与定线测量的区别在于:

定线测量中,只是将道路交点和直线段的必要转点标示出来,而在中线测量中,要根据交点和转点用一系列的木桩将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在地面上详细标定出来。

定线测量一般由勘测设计单位实施,然后把有关桩位和测量成果交与施工方,由施工单位进行中线及施工测量。

   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边桩。

关于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注意各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是否与图纸相符;如一个工程项目有几个标段,应注意与相邻标段的中心是否闭合,中线测量应深入相邻标段50~100米;应注意与桥涵等结构物的中心是否闭合;应注意与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图纸是否相符。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查明原因。

   二是护桩的设置。

道路中线桩护桩的设置,是路基施工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施工中这些桩又容易破坏,所以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中线桩的恢复和测设工作。

为了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把中线桩恢复在原来的位置上,必须在施工前对道路上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桩点如交点、转点、曲线控制点等设置护桩。

所谓护桩,就是在施工范围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地方钉设的一些木桩。

根据这些护桩,用简单的方法(如交点、量距等),即可迅速地恢复原来的桩点。

   设置护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道路的每一直线段上,至少应有三个控制桩要设置护桩,这样即使有一个控制桩不能恢复时,仍可用其他两点,把该直线段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两方向线的交角尽可能接近90°,不应采用小于30°的交角;护桩应选在施工范围之外,但不宜太远;护桩之间距离不能太远;所设护桩必须牢固可靠,桩位要便于架设测量仪器和观测。

   曲线段边桩的护桩设置。

对于曲线段,由于边桩的确定较麻烦,重新测设耗费时间较多,因此在一次精确放线以后,对曲线段的边桩中有代表性的桩位也应设置护桩,这样可减少重复测量工作,减少测量工作量。

   三是里程桩的布设。

中线桩定出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好里程桩的控制布设。

里程桩的布设原则是:

在直线段,一般布设在每隔100米的整桩号的横断面上,类似于公路施工常见的百米桩的布设;在曲线段桩位要适当加密,在曲线段起讫点、中点的里程桩位必须布设;里程桩可采用大木桩,上面用油漆或墨汁标上里程桩号,打入道路两侧施工范围以外的地上,最好是每侧各打一个。

在保证施工中不易被破坏的情况下,离路基边线尽量近一些,以方便使用,一般为1~2米。

   关于里程桩的布设,在大部分施工手册的测量放线章节中没有论述,在许多工地上不太重视。

在某些工地可发现,有些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施工测量时,里程桩号的确定是从很远距离一尺一尺排过来,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累积误差。

如果里程桩号定不准,那么标高、坡度的质量控制也无从谈起。

   三、校对及增设水准点

   其一,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闭合差不得超限,如超出允许偏差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有关部门。

设计单位交付的水准点一般是几个月前设置。

这些点位处于野外很容易被人为撞动或因地面自然沉陷而发生变化,所以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复核;其二,水准点的增设原则:

相隔距离一般为150~200米,以测高不加转站为原则。

增设水准点应与设计单位交的水准点闭合,如一个工程项目分几个标段,还要与相邻标段的水准点闭合,闭合差不得超限。

   水准点位置,应设于坚实、不下沉、不碰动的地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

亦可设置于外加保护的深埋木桩或混凝土桩上,并做出明显标志。

水准点应每月复核一次,对怀疑被移动的水准点应在复测校核后方可使用。

   四、纵横断面测量

   通过中线复测、边桩放线和水准点的布设,就可进行纵横断面的测量。

纵横断面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土方量的计算,所以纵横断面测量结束以后,测量结果应与设计图纸核对。

凡是与原来的成果在允许偏差之内时,一律以原有成果为准,只有当与原有成果有较大差异时,才能报监理工程师验证后改动。

需要说明的是:

该项工作,必须在施工前进行。

如果实测土方量与设计不符报请监理核准时也应在施工前进行。

有些工地路基开挖以后才向监理提出实际土方量与设计不符,要求增加签证,但最后监理拒签。

所以一定要注意该项工作的时效性。

   五、施工测量

   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就为施工中的测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施工测量的具体方法,有关测量的书籍上讲得很多,本文不再赘述。

只就此项工作提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应根据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的要求及时将中线、边线撒灰线放出,如果被破坏掉时要及时恢复,应使施工始终能有“线”可依。

道路的结构层均为大放脚式,每层结构层的宽度、边线与中线的距离不同,放出线以后又很容易被施工的材料覆盖或被施工机械压破坏掉,所以每道工序施工前应放出,如果被破坏应及时恢复。

   第二,每层结构层的标高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推算出来,实践证明:

这样做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有效避免测量出现错误。

看图纸一定要细致,推算的结果要注意复核。

在某些工地上可见到,有些技术人员一边推算高程一边进行测量,工地上很多机械、人员、材料都在等着,在这种比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忙中出错。

所以标高应提前推算。

要尽量把能够做的工作在施工前做好。

要勤测、勤量、勤校核,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作者单位:

商丘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测量放线是市政道路工程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从施工前的准备,到施工过程,到施工结束以后的竣工验收,都离不开测量工作。

如何把测量放线做得又快又好,是对技术人员一项基本技能的考验和基本要求。

  一、做好开工前的测量

  交底工程开工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由勘测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测量交底,按设计图认清现场水准基点、导线桩、交点桩等,做好桩位交接记录,对位于施工范围内的测量标志,必须采取妥善保护措施。

关于测量交底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桩位的保护,即在设计单位交桩以后,应及时采用砌砖墩或浇筑水泥墩等方法予以保护,以免丢失。

这些桩一般在于农田或居民区内,很容易被人为破坏,而一旦破坏,再让勘测设计单位来补测,则既耽误施工,又要增加一定的费用。

  二、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

  中线测量是在定线测量的基础上,将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在地面上详细地标示出来。

它与定线测量的区别在于:

定线测量中,只是将道路交点和直线段的必要转点标示出来,而在中线测量中,要根据交点和转点用一系列的木桩将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在地面上详细标定出来。

  定线测量一般由勘测设计单位实施,然后把有关桩位和测量成果交与施工方,由施工单位进行中线及施工测量。

  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边桩。

关于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注意各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是否与图纸相符;如一个工程项目有几个标段,应注意与相邻标段的中心是否闭合,中线测量应深入相邻标段50~100米;应注意与桥涵等结构物的中心是否闭合;应注意与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图纸是否相符。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查明原因。

  二是护桩的设置。

道路中线桩护桩的设置,是路基施工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施工中这些桩又容易被破坏,所以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中线桩的恢复和测设工作。

为了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把中线桩恢复在原来的位置上,必须在施工前对道路上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桩点如交点、转点、曲线控制点等设置护桩。

所谓护桩,就是在施工范围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地方钉设的一些木桩。

根据这些护桩,用简单的方法(如交点、量距等),即可迅速地恢复原来的桩点。

  设置护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道路的每一直线段上,至少应有三个控制桩要设置护桩,这样即使有一个控制桩不能恢复时,仍可用其他两点,把该直线段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两方向线的交角尽可能接近90°,不应采用小于30°的交角;护桩应选在施工范围之外,但不宜太远;护桩之间距离不能太远;所设护桩必须牢固可靠,桩位要便于架设测量仪器和观测。

  曲线段边桩的护桩设置。

对于曲线段,由于边桩的确定较麻烦,重新测设耗费时间较多,因此在一次精确放线以后,对曲线段的边桩中有代表性的桩位也应设置护桩,这样可减少重复测量工作,减少测量工作量。

  三是里程桩的布设。

中线桩定出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好里程桩的控制布设。

里程桩的布设原则是:

在直线段,一般布设在每隔100米的整桩号的横断面上,类似于公路施工常见的百米桩的布设;在曲线段桩位要适当加密,在曲线段起讫点、中点的里程桩位必须布设;里程桩可采用大木桩,上面用油漆或墨汁标上里程桩号,打入道路两侧施工范围以外的地上,最好是每侧各打一个。

在保证施工中不易被破坏的情况下,离路基边线应尽量近一些,以方便使用,一般为1~2米。

  关于里程桩的布设,在大部分施工手册的测量放线章节中没有论述,在许多工地上不太重视。

我在某些工地发现,有些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施工测量时,里程桩号的确定是从很远距离一尺一尺排过来,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累积误差。

如果里程桩号定不准,那么标高、坡度的质量控制也无从谈起。

  三、校对及增设水准点

  其一,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闭合差不得超限,如超出允许偏差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有关部门。

设计单位交付的水准点一般是几个月前设置。

这些点位处于野外很容易被人为撞动或因地面自然沉陷而发生变化,所以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复核;其二,水准点的增设原则:

相隔距离一般为150~200米,以测高不加转站为原则。

增设水准点应与设计单位交的水准点闭合,如一个工程项目分几个标段,还要与相邻标段的水准点闭合,闭合差不得超限。

  水准点位置,应设于坚实、不下沉、不碰动的地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

亦可设置于外加保护的深埋木桩或混凝土桩上,并做出明显标志。

水准点应每月复核一次,对怀疑被移动的水准点应在复测校核后方可使用。

  四、纵横断面测量

  通过中线复测、边桩放线和水准点的布设,就可进行纵横断面的测量。

纵横断面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土方量的计算,所以纵横断面测量结束以后,测量结果应与设计图纸核对。

凡是与原来的成果在允许偏差之内时,一律以原有成果为准,只有当与原有成果有较大差异时,才能报监理工程师验证后改动。

需要说明的是:

该项工作,必须在施工前进行。

如果实测土方量与设计不符报请监理核准时也应在施工前进行。

有些工地路基开挖以后才向监理提出实际土方量与设计不符,要求增加签证,但最后监理拒签。

所以一定要注意该项工作的时效性。

  五、施工测量

  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就为施工中的测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施工测量的具体方法,有关测量的书籍上讲得很多,不须我多讲。

只就此项工作提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应根据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的要求及时将中线、边线撒灰线放出,如果被破坏掉时要及时恢复,应使施工始终能有“线”可依。

道路的结构层均为大放脚式,每层结构层的宽度、边线与中线的距离不同,放出线以后又很容易被施工的材料覆盖或被施工机械碾压破坏掉,所以每道工序施工前应放出,如果被破坏应及时恢复。

  第二,每层结构层的标高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推算出来,实践证明:

这样做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有效避免测量出现错误。

看图纸一定要细致,推算的结果要注意复核。

我在某些工地上见到,有些技术人员一边推算高程一边进行测量,工地上很多机械、人员、材料都在等着,在这种比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忙中出错。

所以标高应提前推算。

要尽量把能够做的工作在施工前就做好。

要勤测、勤量、勤校核,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工程中的测量放线一般情况下指两项工作:

测点和测线

 

在工程的开始阶段,测量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的正负零水准,并做永久性点。

在整个施工阶段都要用得到。

再者就是测定基准轴线,做好两点一线的标记(永久),一般为XY两轴。

并要对这些点做好恢复点(校正点)即在点被损坏的时候快速恢复,一般用三角定位就可以了。

如有基坑或邻近建筑物监测的工作,需做好监测点,并读出原始数据。

施工开始后,测量员的第一工作就是确定红线位置,并标记。

施工期间,测量员要在各分项工程开始前,对轴线、标高进行测定,指导施工。

并在分项工程完成后复线、复点。

施工完成后,配合预算部门做好量度验收工作。

ChupaChups回答采纳率:

23.9%2010-04-2711:

59

1.学习基本的测量知识概念、原理。

可以买本相关的教材来系统学习。

2.补习相关的数学基础。

3.学习建筑测量方法。

可参考的书如《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4.结合教案和实际建筑图纸,逐渐由简单到难,做到看懂图纸。

5.熟悉放样。

踏远2010-04-2720:

24

测量员。

你首先学会看图纸,测量你要会怎么摆仪器先。

仪器摆都要半天那就不可以了。

刚出道的摆3~5分钟没问题。

一般房屋测量都有一个黄海标高的。

有标志的。

没有要自己去引测回来。

计算过程中尽量误差不要太大。

因为在放线中不允许偏差大。

一般现在都是用经纬仪和水准仪。

全站仪那东西贵。

一般只有高级工地才有。

有都是高级的施工员才可以用的。

多问点一些老师傅。

不要怕麻烦。

每天多准备两包烟。

多交流点。

 

施工测量放线报审表

一、本表为承包单位工程测量及放线后所填写的送审表。

  二、承包单位应根据甲方提供的坐标点、施工总平面图、设计要求,组织有工程测量放线经验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在反复检查、核对无误后,将填表和附图报监理工程师审查。

  三、监理工程师在收到本表及附图后,应详细查阅、核对相关资料,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实地查验放线精度是否符合规范及标准要求,施工轴线控制桩的位置、轴线和高程的控制标志是否牢靠、明显等。

  四、附件中应有测量或放线的依据及测量、放线成果,计算书,必要时附图。

  五、放线内容应注明轴线、标高或建筑物的相互位置。

 

致(监理单位):

根据合同要求,我们已完成工程的施工放线,工作清单如下,请予查验。

附件:

项目负责人(签字):

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

放线员(签字):

 

工程或部位名称 

放样内容 

备注 

  

  

  

  

  

  

  

  

  

  

  

  

  

  

  

  

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查验合格□

纠正差错后合格□

纠正差错后再报□

总监理工程师(签字):

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

日期:

年月日 

∙建筑放线就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确定其位置及其构件的过程。

主要用经纬议、全站议测量定位点,然后在点上打木庄,在用红外全站议在木桩点上打铁钉,在铁钉上放麻线,按照需要的尺寸根据现场定然后用灰粉撒在线上,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及地形选择经纬仪、全站议、用水平议决定建筑物的基础平整

它一般有木匠用的墨斗在位置上打上黑线并在两端的墙上引出建筑轴线。

∙添加评论

∙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方法及要求

一、说明

本指导书是根据常规放样方法编写的,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

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

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

作业时请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水

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和《施工测量控制程序》。

本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

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1.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2.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

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3.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

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4.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

批准的图纸放样。

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

其内容应包括:

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三、放样前准备

1.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3.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

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四、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

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

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五、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1.在未知点P上架设全站仪(测距仪),整

平;在已知点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

2.测量PA间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

PC方向间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β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4.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

H视=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

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点的高程。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4~16”步骤相同。

六、经纬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

1.在未知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时),整平;在已知点A、B、C、D上安置照准标志。

2.以四点中较远点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B、C、D、A方向值两个测回;

3.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P点最后坐标。

4.如果测站周围200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厘米),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

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

5.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

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

7.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

8.观测员转动经纬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D°,并标定下来。

9.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记

天顶距(或立角),计算平距D,与理论平距D°比较:

ΔD=D-D°,用钢尺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量取ΔD,标定放样点。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10.重复8、9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1.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

12.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

13.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4.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

15.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6.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七、方向交会法放样          

1.在两个平面控制点A、B上各安

置一台经纬仪,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2.计算A、B点至拟放样点P的方

位角α、β。

3.旋转经纬仪A使方位角为α,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1P2。

4.旋转经纬仪B使方位角为β,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3P4。

5.用拉紧的细线P1P2与P3P4定出交点M的位置。

6.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3~5步骤得到交点N。

7.当M、N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