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899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组胚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组胚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组胚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组胚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胚知识点.docx

《组胚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知识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胚知识点.docx

组胚知识点

组胚知识点

          组织学

第1章 组织学绪论

本章重点:

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织的内容,各种显微镜的不同用途,组织学观察标本的基本制作方法,常规(HE)染色法,特殊染色技术的基本概念。

组织学的概念:

组织学: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组织构成:

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外基质:

由细胞分泌形成

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光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2um)

石蜡切片术:

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切片(5~10µm厚)和染色、封片

染色方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镀银染色法

嗜酸性,嗜碱性

电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2nm)

透射电镜术

扫描电镜术:

用于观察组织细胞表面结构,具有真实的立体感,无需制备切片

组织化学术:

一般组织化学术(糖类:

PAS(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呈紫红色)

免疫组织化学术

原位杂交术

第2章上皮组织

本章重点: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间质少;无血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有基膜;功能多样化。

分类:

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

 腺上皮-构成腺体

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单层

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

心包膜、胸膜、腹膜

其它:

肺泡、肾小囊

单层立方上皮

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胆囊、子宫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   

复层

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

皮肤表皮

未角化:

口腔、食管和阴道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变移上皮特点:

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1、游离面:

a、微绒毛:

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组成。

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直径0.1um,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光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肾小管的刷状緣)

b、纤毛:

长5~10µm,直径约0.2µm,光镜下可见,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功能。

内部结构:

周围9组二联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9+2);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

2、侧 面:

a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有屏障作用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b中间连接:

又称粘着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有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c桥粒:

呈斑状连接,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

d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3、基底面:

a、基膜:

由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共同形成的薄膜,由基板(分为透明层和致密层,由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构成,上皮细胞分泌)和网板(分为网状纤维和基质,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构成。

功能:

支持和固着;半透膜,利于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分化

b、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转运。

C、半桥粒: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第3章 结缔组织

本章重点: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组成,结构特点、分布于功能);疏松结缔组织各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细胞间质。

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特殊结缔组织:

血液、淋巴、软骨和骨

来源:

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

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蜂窝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结构:

胞体较大,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

EM:

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功能:

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构成纤维和基质,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

纤维细胞: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结构:

形状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核小,深染。

EM:

有皱褶或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趋化性:

细胞沿趋化因子(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的浓度梯度,向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的特性,是巨噬细胞发挥功能的前提。

功能:

a、吞噬作用: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非特异性吞噬-直接粘附被吞噬物(粉尘、死亡的自体细胞等)。

b、抗原提呈作用:

抗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分子;机体免疫系统能对外来抗原发动攻击

c、分泌功能:

溶菌酶、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3)浆细胞

结构:

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质常成粗块状,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EM:

大量粗面内质网平行排列。

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4)肥大细胞

结构:

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泌颗粒,颗粒具有嗜碱性。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发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功能:

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伤修复。

(7)白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新鲜时呈白色,又名白纤维,数量最多)

EM:

为成束的胶原原纤维,呈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约64nm。

成分:

Ⅰ型与Ⅲ型胶原蛋白

特性:

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新鲜时呈黄色,又名黄纤维)

EM:

弹性蛋白(位于核心)和微原纤维(由原纤维蛋白构成,位于外周)组成。

特性:

富于弹性

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并存,赋予组织韧性和弹性,使器官兼能保持形态和具可变性。

(3)网状纤维(嗜银性,呈PAS阳性反应)

EM:

有64nm周期性横纹

组成:

Ⅲ型胶原蛋白,表面覆糖蛋白

分布:

网状组织、基膜的网板

(三)基质(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其生物大分子主要为蛋白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

(1)蛋白多糖又称粘多糖为基质的主要成分

组成:

蛋白质和多糖(又名氨基已糖多糖、糖胺多糖),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肝素等。

透明质酸是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它多糖就像洗瓶刷子上的毛一样与核心蛋白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排列,形成蛋白多糖单位,后者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于透明质酸长链分子,形成蛋白多糖聚合体。

功能:

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制细菌扩散,使基质成为防御屏障。

(2)纤维粘连蛋白(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粘连性糖蛋白)

(3)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功能:

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产生或回流障碍,导致组织脱水或水肿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功能:

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微环境。

                                   

第四章  血液

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构成

血细胞(45%):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

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染色液含美蓝、伊红、天青等,将各种血细胞一次染出

血浆:

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像:

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红细胞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单核细胞 3%~8%淋巴细胞 25%~30%

血小板(100~300)×109/L

(二)红细胞

结构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µm;中央浅染、较薄,厚约1µm;周缘较厚,约2µm

1、成熟红细胞:

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故呈红色。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正常值:

于男性为120~150g/L,于女性为110~140g/L

Hb结合与运输O2和CO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2;Hb与CO结合更牢固,可导致煤气中毒

2、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正常值:

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临床意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评价

(三)白细胞

有核的球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

根据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形态:

直径10~12µm,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核呈杆状或分叶(2~5叶);细菌严重感染时核左移(1~2叶),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时核右移(4~5叶)

嗜天青颗粒:

浅紫色,20%,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类

特殊颗粒:

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功能:

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直径10~12µm,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分泌物(同肥大细胞):

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3、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10~15µm,核多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功能:

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无粒:

1、单核细胞:

形态:

直径14~20µ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功能:

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2、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6~8µm,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中淋巴细胞:

9~12µm,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

大淋巴细胞:

13~20µm

电镜:

胞质富含游离核糖体,可含溶酶体

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有部分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

分类:

1.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于胸腺产生,占75%

2.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于骨髓产生,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3.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占10%

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四)血小板:

来源: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光镜:

双凸圆盘状,直径2~4µm;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

电镜: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颗粒区有特殊颗粒(α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有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

功能:

特殊颗粒含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致密颗粒含5-羟色胺、钙离子等;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寿命:

7~14天

第六章 肌组织

肌组织

分类: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构成:

大量肌细胞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

(一)骨骼肌:

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肌卫星细胞:

位于骨骼肌纤维表面,扁平有突起;肌损伤时可增殖分化,子细胞融合入受损肌细胞,参与肌纤维的修复

胞体:

长圆柱状,直径10~100µm,长1~40mm。

胞核:

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位于周边。

胞质:

充满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周期性横纹

①暗带(A带),中央有H带,H带中央有M线

②明带(I带),中央为Z线

肌节:

相邻2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构成,长1.5~3.5µm,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

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间有肌浆网,大量线粒体、糖原、肌红蛋白

粗肌丝:

分布:

肌节中央,长贯暗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

结构:

长约1.5µm,直径15nm;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为豆芽状,分头杆两部分,头部为横桥,有ATP酶活性

细肌丝:

分布:

一端固定于Z线,一端伸入粗肌丝间,中止于H带外侧形状;长约1µm,直径5nm;组成:

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与Ca2+结合)

2、横小管:

概念: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肌原纤维;分布:

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功能:

将肌膜的兴奋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

概念:

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结构:

肌浆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形成的扁囊称终池

三联体(triad):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

膜中有钙泵和钙通道,贮存和释放Ca2+

肌丝滑动原理:

①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递给肌膜②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释放Ca2+

③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暴露,与肌球蛋白横桥结合④ATP被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弯曲,将细肌丝牵引向M线

⑤细肌丝向M线滑动,明带、肌节、肌纤维均收缩⑥Ca2+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复原,肌纤维松弛

(二)心肌:

分布于心脏,收缩具自动节律性,无肌卫星细胞

光镜:

①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②核1~2个,居中

③有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核周胞质染色浅,内含脂褐素④细胞以闰盘连接

电镜:

有粗肌丝、细肌丝和肌节①肌原纤维粗细不等,其间线粒体丰富②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③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而少,多形成二联体④闰盘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交流和电冲动传递,使心肌舒缩同步化

(三)平滑肌:

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空性器官管壁内

光镜:

①长梭形,大小和形状因所在部位和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异②无横纹,胞质嗜酸性③单核,杆状或椭圆形

电镜:

①无肌原纤维,可见粗肌丝和细肌丝及中间丝,若干粗细肌丝聚集形成收缩单位(肌丝滑动导致收缩)②胞膜上有密斑,胞质内有密体,为细肌丝附着处③细胞间有发达的缝隙连接,使功能同步化

第七章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为神经系统的主要

组织成分:

神经细胞:

约1012个,也称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一)神经细胞:

结构 1、胞体:

大小形状不一,5~100µm细胞核:

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着色浅,核仁大,细胞质:

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GC、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脂褐素

细胞膜:

含受体、离子通道,为可兴奋膜,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尼氏体:

光镜:

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电镜:

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复制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的化学信息载体,为小分子物质

神经调质:

肽类,调节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

神经原纤维:

光镜:

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

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

功能:

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从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相似在分支上有大量棘状的短小突起,称树突棘

功能:

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3、轴突:

每个神经元有一条轴突,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比树突细,直径均一,有侧支呈直角分出。

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

胞膜称轴膜,起始段轴膜厚,产生神经冲动,沿轴膜向终末传递;

胞质称轴质,无尼氏体,含神经丝、微管、微丝等,参与物质运输

①慢速轴突运输:

胞体内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②快速顺向轴突运输:

由胞体向轴突终末快速输送蛋白质、酶、含神经调质的小泡等③快速逆向轴突运输:

轴突终末的代谢产物、或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病毒或毒素运输到胞体

分类  

1、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分三类:

①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最多)②双极神经元:

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很少)③假单极神经元:

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然后呈T形分为两支,周围突(分布到周围器官,接受刺激,为树突;结构与轴突相似)和中枢突(进入CNS,传出冲动,为轴突)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为三类:

①感觉神经元:

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

又称传出神经元,一般为多极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

主要为多极神经元,位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加工和传递信息;占神经元总数99%以上

3、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分为两型:

①高尔基I型神经元:

是具有长轴突(可长达1米以上)的大神经元②高尔基II型神经元:

是具有短轴突(仅数微米)的小神经元(多)

神经干细胞:

分布:

脑和脊髓的室管膜下区、大脑海马形态:

类似星形胶质细胞

标记物:

巢蛋白。

功能:

在特定环境下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替换正常凋亡的细胞或参与损伤修复)

(二)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最常见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形成轴-树、轴-棘或轴-体突触

分类: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电突触-缝隙连接,传递生物电流(于人极少)

结构: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

突触前成分:

即突触小体,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内有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或调质;突触前膜较厚,含钙离子通道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

(三)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除突触部位以外,都被神经胶质细胞分隔、绝缘,以保证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和不受干扰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有四种,在HE染色切片中,除室管膜细胞外,不易区分,用不同的镀银染色法则能显示各种细胞的全貌

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胶质细胞

体大,呈星形多突起,核圆或卵圆形,胞质内含胶质丝(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构成的中间丝)

功能:

①支持和绝缘②突起末端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构成胶质界膜;在血管周围形成神经胶质膜,参与构成血-脑屏障③分泌神经营养因子④组织损伤时,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

血-脑屏障:

构成:

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

功能:

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选择性允许营养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内环境稳定

2、少突胶质细胞:

分布:

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

胞体较小,突起较少;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

功能: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

最小,胞体细长或椭圆,核小、染色深;突起细长有分支,表面有许多棘突

由血液单核细胞迁入演变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转变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也可能起源于神经外胚层)

4、室管膜细胞:

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即室管膜

呈立方或柱状,游离面有微绒毛,少数细胞有纤毛;部分细胞的基底面有细长的突起伸向深部;参与产生脑脊液(于脉络丛)

周围神经系统 1、施万细胞:

参与PNS中神经纤维的构成,于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中的施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所差异;施万细胞的外表面有基膜;功能: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伤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

2、卫星细胞:

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核圆,染色质较浓密;细胞外表面有基膜

(四)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套在轴突外;相邻施万细胞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相邻两个郎飞结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一个结间体的外围部分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施万细胞的结构分三层:

中层为髓鞘,以髓鞘为界胞质分为内侧胞质和外侧胞质。

内侧胞质极薄,光镜下难分辨;外侧胞质略厚,核位于其中

髓鞘由多层细胞膜同心卷绕形成,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含大量髓磷脂和少量蛋白质;锇酸固定标本上,可见髓鞘切迹,为内、外侧胞质间的狭窄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为不规则的长柱状,表面有数量不等、深浅不同的纵行凹沟,纵沟内有较细的轴突,施万细胞的膜不形成髓鞘;一条无髓神经纤维可含多条轴突;由于相邻的施万细胞衔接紧密,无郎飞结

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结构:

与PNS的相似,但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

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末端形成扁平薄膜,可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神经纤维外表面无基膜,髓鞘内无切迹

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纤维:

轴突外面没有特异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轴突裸露地走行于有髓神经纤维或神经胶质细胞之间

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

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器官

多数神经兼含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及自主神经纤维

神经外膜:

包裹在一条神经表面的结缔组织。

神经内膜:

每条神经纤维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

位于神经纤维束表面,由几层扁平细胞围成。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对进出神经纤维束的物质起屏障作用

(五)神经末梢 概念: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遍布全身

分类:

感觉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

   运动神经末梢-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末端,感受环境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1.游离神经末梢

 为感觉神经纤维终末分支,分布于表皮、角膜、各种结缔组织;感受温度、应力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参与产生冷、热、轻触和痛觉

2.触觉小体 分布:

真皮乳头,于手指最多

结构:

卵圆形,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小体外包结缔组织被囊,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盘绕在扁平细胞间。

功能:

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3.环层小体 分布:

皮下组织、腹膜、肠系膜、韧带、关节囊等处

结构:

体大,圆或卵圆形,中央有一均质状圆柱体,内含神经纤维末梢,周围多层扁平细胞呈同心圆排列。

功能:

感受较强的应力,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4.肌梭 分布:

骨骼肌内。

结构:

梭形,表面有结缔组织被囊;内含数条细的梭内肌纤维,核成串排列或集中在肌纤维中段;感觉神经末梢缠绕肌纤维中段,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肌纤维两端。

功能:

为本体感受器,感受骨骼肌的舒缩状态,参与调节骨骼肌活动

运动神经末梢:

是运动神经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