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文如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
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
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
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
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6%。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
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
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金关、金卡、金税等工程成效显著,金盾、金审等工程进展顺利。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
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开始起步,互联网上中文信息比重稳步上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
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
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长远规划,持续推进。
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作用。
坚持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增强信息化的自主装备能力。
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
坚持优先抓好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二)信息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国是在工业化不断加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自主装备能力急需增强。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在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如应对不当,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数字鸿沟有所扩大。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
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
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
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
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引导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东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