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68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docx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2

我的关于卢安克的思考

那天上课是我第三遍看这段《面对面》关于卢安克的报道,我时不时看全班其他同学对这段视频的反应,有人从最后一排坐到了最前面,认真的看完了全部,有人自始至终几乎没有抬头看过一眼,对于这样的故事,终究还是有人感兴趣,有人不感兴趣,下了课,和身边的一个同学聊了这个问题,多是他问我关于卢安克的故事的始终,虽然当时很想和他好好聊一聊,但是他拿起篮球匆匆跑远了,就只留给我一个背影……

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思考也会让我很痛苦,认真看完了老师关于他的感悟,我想写下自己的一点看法,就当成日记与老师交流吧?

在他的话语里,您说:

“他接受采访所说的一些话,让我一直难以释怀,”我选了其中两句:

1.我觉得很多人都太着急,基础都还没来得及打好,就希望能够得到很多。

这句话放到自己和身边同学现在的状态中似乎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很多人都太着急,确实,浮躁似乎成为了很长时间自己和一些朋友常说的一个词,在面临大三即将结束,进入毕业实习的时候,我常常想大学三年的课程学习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应当怎么把自己从学校抛入社会?

是否达到了自己应该有的积淀?

自己想不想现在就开始工作?

我可以应对职场的考验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想了近一年,我还是不能自信从容的告诉自己我做好了迎接社会历练和挑战的准备,因为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心的方向让人觉得很难受,于是在大三第二学期开学前的那个寒假,我说:

继续读研吧~~自己还很单薄,看待很多问题还很浅薄片面,继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充实自己,尽管在其他很多同学看来这注定是一条充满风险而又艰辛的道路……当想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再做出的决定也许日后自己后悔的几率会小很多吧……于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那段时间的辗转难眠纠结的问题:

是工作还是读研?

想明白一个问题的意义远比问题本身重要的多,很多时候,总觉得道理好讲,那是对别人,放到自己身上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我是一点一点在寻找支持自己的理由,从而让自己下定决心走上每一条看似都很艰辛的路,也许做出决定的时间长了点,但是选择了就好,我这么安慰自己。

身边不时传来某某找到某某实习生的消息,我想以后类似的刺激和干扰对我来说会越来越多,一人一条路,所以,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没有好坏对错吧,一方面,自己要有说服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另一方面,每个人的选择本就是自己的事情,与旁人没有多大关系,有希望是没有错的,懂得坚持就好!

2.在城市里我找不到安静,只有在偏远的农村我才能找到。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想自己的感觉也很强烈,我出生在新疆巴州的一个小县城,天很蓝,水很清,人不多,楼不高,一眼望不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那里宁静,民风淳朴,人们的生活悠闲而恣意……

我无忧无虑的过完了自己的童年,初中毕业参加教育部的“内地高中班”计划只身一人去了深圳,在那里完成了规定的四年高中学业,每年暑假回新疆或者从家乡回到深圳时,我都会有1-2周的调节期,那种生活氛围的巨大反差一度让我想要回到家乡继续学业,一个人求学的那段日子,总是感觉周围的人匆忙的在赶路,而我也没有时间想想自己究竟要去哪里,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总是跟同学说,喧闹和匆忙是我在那里度过的四年中那个城市带给我的唯一感受,好在四年的日子过的很快,自己的适应能力也不算太差,只是原本以为自己会到北方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完成大学学业,可是又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离深圳不远的广州继续大学学习。

在两个大城市生活近7年了,自己所生的变化也许自己浑然不觉,只是一直都知道,很多喧嚣不是我想要的,一直在努力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是害怕自己某一天会不会不小心迷失自己,这种安静与逃避无关,亦与懦弱无关……

去年,一个05级的学长从广州回到了乌鲁木齐,毕业于中大的他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了,可是想了想最终还是放弃了,提着公文包正儿八经的开始了公务员的日子。

也许很多人觉得从大城市回到偏僻的小地方不是一种值得赞扬和肯定的选择,他说,他一直都记得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想要真的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他一直没有爱上这里。

我很为他感到骄傲……因为经历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没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恪守那个青涩时代不小心许下的稚嫩的誓言,至少,我这么认为……面对一种物质的诱惑,很多时候大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会不知所踪,还有一年自己也要大学毕业了,总是在想哪里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属地,也许回到家乡的小镇平静的过日子也不错,也许哪里都可以,但要经历了才知道……

关于理想与现实

每次面对选择,感觉都很痛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就显得愈发明显,有人戏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时候在通往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都丢掉了最终的坚持和梦想,可是我想丢掉了梦想和目标的我们注定会像无根之木一般随波逐流了吧?

因为朝向的目标都被自己丢掉了……昨晚,找了一个同学聊到了卢安克的问题,他的回答让我吃惊:

“你不觉得有炒作的嫌疑吗?

再者说了,你怎么就知道他不是那种经历社会种种艰辛而选择逃避隐于世的人呢?

”我无言以对,随之他又说:

物质的追求是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没有人能够免俗,所以,不必自我标榜,成功与伟大的标准已经今非昔比了……我原本有很多感受,话到嘴边在这一刻却全部都咽回了肚子,因为觉得也许说下去自己在他看来就是那个天真幼稚,自我标榜的人了……

我问了他:

“你认为通常情况下大家追求的都是些什么呢?

”他说:

“好的物质享受吧,极少人能够拒绝物质的诱惑,温饱解决不了谈理想才是扯淡呢!

谁也免不了俗……”。

很多时候我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必须遵循这样的游戏规则,不懂规则就注定被判出局,接下来所有的梦想是不是也就没有了实现的物质基础?

可是,我想,这物质生活与梦想的追求没有先后之分吧?

为什么一定要在实现了物质生活之后再去找寻那已经丢了很远的梦想呢?

那时没有了激情,囿于环境的限制,梦想就真的只是一个想法和念头了吧?

所以,我想,在面对每一个人生选择的时候,不要总是一次又一次向现实妥协,可以多一点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要迷失心的方向,心里最深处的那些坚守还在,梦想的轮廓也还在,那么就不会偏离最初的梦想太远……像卢安克那样,我相信是他内心强大的力量和懂得坚守才支撑他走过了这10年,常人看来难以理解他自己却甘之如饴的10年,更是他忠于自己内心想法体验精神自由的10年……

担心自己也会像契诃夫小说中那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讽刺的活在一个自己的世界中,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统统都是“套子”式的,芸芸众生只能如此?

也许现在多一些榜样的力量,还有机会改变些什么……即便不是周围的人或事儿,至少也可以是自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态度,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您的思考中,您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对于很多人的不认同,卢安克无所谓,他觉得他需要行动和实践,他通过坚持不懈的行动来改变大家既有的观念,为什么不能打破常规?

我们所谓的常规就是正确的吗?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却不这样做?

其实这也是他让我钦佩的伟大之处,并不是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去吃很多人认为不能忍受的苦,而是他能不在意那些已经主动或被动带上有色眼镜,已经被环境和社会所同化的所有人的看法。

他其实也需要开心和满足,开心和满足的基础是,他的学生还一尘不染。

正是他这种幼稚的理想主义和成熟的实践主义的反差引起了我们的很多情感,我想他最不喜欢的应该就是我们的仰慕、感动和同情,这些他也没有办法理解。

他希望我们能思考,并且能有所行动,这些行动,并不是和他一样去深山,并不是为他或者他的学生捐钱捐书,而是改变。

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不要浮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行为,坚持善良和真诚的行为方式。

这段话是我看了很多遍也想了很久的一段话,为什么我们就要成为社会眼中的好学生,成功的人士?

为什么不能多一点向自己最初的梦想靠近?

有同学说:

小时候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或者科学家的梦想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幼稚!

为什么越长大大家就会越发现这是一种幼稚?

如果面对每一个选择的时候,自己都可以提醒自己,我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再多一点坚守,自己就真的可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尽管这只是一种“可能”,那又怎么样?

人的生活本不就是由无数个可能组成的吗?

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不要浮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行为,坚持善良和真诚的行为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儿:

在深圳读完高二回家过暑假,一天我和姐姐回家,在小区楼下发现很多辆自行车是倒在地上的,姐姐随口说了一句“怎么弄到了别人的车也不管呢”,我原本跟在她身后准备上楼的,当时说完她就准备去扶起那些自行车,这时我诧异的问她:

“你为什么要帮着扶呢,又不是你弄倒的……”她一边扶着车一边不经意的说“就几辆车帮着扶起来吧?

”瞬间觉得自己仿佛被人抽了一巴掌似的愣住了,有一种巨大的冲击,脑子里震了一下,当时想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是惊诧地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外求学的两年中已经不知不觉的变了……其实,讲这件事儿,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只是这件事儿就这么硬生生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我提醒自己,也要坚守一种善良的行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儿,人性的真善美就可以多存在一天……在外边这几年的求学生涯,看过很多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有时让我无所适从。

最近丢了用了仅4个月的手机,大一报到2周后丢了开学新买的自行车,这让我想到在家乡时单车不锁在大街上搁一个晚上都不会有人偷的场景,真的心生感慨,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生活环境和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必须变得会保护自己,也许这种保护就是不要那么单纯,要变的“聪明”,变得“懂事”?

心里会有一丝说不出来的苦苦的味道……

就像柴静在节目后的留言里所说的那样,很多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是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是的,也许掉泪是最直接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方式,深入的想想,卢安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拷问,这种拷问会让人感到无助,无奈,感到一种难以诉说的压抑……

最后,我想,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有限的,但是,卢安克改变了那些孩子的想法,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会变得异常有生命力,或者这样的改变又会传承给更多的孩子,就像水这种凄柔的妩媚的液态的东西,一旦流入了黄河就会长出铮铮铁骨一样,就会变得很有力量,奔流不息……

有一个孩子在节目的最后说: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意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我惊讶那么小的他怎么就说出了这么富有深意而又美丽感人的话,卢安克的意义在此刻显得不需要用语言诠释……

每次看到一些像卢安克这样的故事,自己都会感动很久很久,觉得他们真的是把人性的伟大发挥到了一种境界,我感叹这样的力量,在每一个黄昏,容易让人滋生情愫的地方,生命的磅礴之势总是毫无征兆的涌向我,让我大口啜饮这感人的味道,然后,可以大步流星,昂首前进,眼前的路仿佛也会变得宽阔起来……

上面是自己的一点小情小感,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没有逻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记录下来,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坚守的人一直都在…….

2010年6月14日于图书馆办公室

二、

那天老师在课堂上放视频时说“这是我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人”,我就猜到了是卢安克(此前您的QQ签名好像提到过他)。

但在最近的风波之前,就是柴静的专访刚出来时,网上就已经出现对卢安克小范围的关注了。

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这个人的,当时大家更多是感动和敬佩的情绪,而没有后来那些猜忌和恶意中伤。

说实话,我已经不能再回头去看一遍柴静所作的采访,她对卢安克的理解,真的还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其实如果时间和经费允许的话,对卢安克做两三个月的纪录片式的采访,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出这个人物的内心想法吧。

语言是无力的,他的想法、他的价值观、他的信念都可以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出来。

试图去了解一个人,不真诚地靠近他是不行的。

怀着某些目的的行为,会被真诚的人讨厌。

就像那个孩子一样。

视频开始前好像和旁边的人提到了卢安克,旁边的人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然后说:

“(具体原话忘记了,大概意思是这样)他……的动机很值得怀疑啊。

”我楞了一下,忽然不知道怎么反应,问:

“你看了什么?

”TA说:

“就一些报道啊。

”我没再说什么,因为我知道接下来柴静的专访应该会给TA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但一个人真诚的行为被他人如此地扭曲和中伤,自己还是忍不住悲哀。

卢安克不被官方待见的原因大概就是他是那种我们所说的“和体制格格不入的人”吧。

或者说,这个“和体制格格不入的人”有些过于“招摇”了,超出了官方的忍耐范围。

因为越是对卢安克大家赞扬,当地政府被扇的耳光就越疼。

卢安克恐怕是不了解这种特殊的“中国国情”吧。

在看《海豚湾》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Allsocialprogresscomefromtheeffortsofindividuals. 作为一个个体,卢安克只是选择了那个地方——偶然和必然多种因素造成的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进行他的教学实践。

他恐怕不会想到去影响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什么的,更不会想到要去颠覆和与之作对。

实际上,这种对立是如此尖锐,可是某些爱面子的国人似乎并不肯静下来认真想想是不是我们出了问题。

卢安克不是什么改革者,他可能更像是一个指示器,提醒我们哪里不正常和从何处改进。

他作为个人的努力,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可能就在于此吧。

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是他的言传身教所影响到的那些孩子们。

纵使这些孩子将来可能会被社会所改变,但是那些从小建立起来的、根植于心的美好的东西不会轻易被破坏。

我一直以为,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可以说,一个人20岁以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跟他这20年成长的每一天都息息相关,而父母无疑在这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于板烈村的孩子们,他们无法接受到父母的积极影响,卢安克不过是尽可能去扮演他们父母的角色而已,虽然不可替代,但总比没有要好得多。

这些孩子们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心中会不会还留有一丝真诚?

他们也许不会成为所谓的“精英”,可是他们不会忘了卢安克,不会忘了这个“好人”——因为如此,他们不会仇视社会、不会孤僻自闭、不会丧失斗志。

这样就足够了吧,教育的终极目的,还能怎样呢?

不带功利目的的教育、挖掘孩子的天性、挖掘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这样正常的教育在当下中国,不受欢迎。

您这样写道:

“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不要浮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行为,坚持善良和真诚的行为方式。

”可是对于一个价值观已经成熟的成年人而言,改变自己,谈何容易?

本来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做人最基本的操守,可是大部分人却偏离了轨道且越偏越远。

寻找坚持善良和真诚的人,在当下的成年人中,无异于大海捞针。

说实话,这些人是会有些孤独和失落的吧。

纵使再坚定,可是志不同道不合的感受并不好。

其实卢安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改变自己,而更是学着如何做一名好的父亲或母亲。

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未来,不正是在孩子们身上吗?

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是为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够比我们心态更加平和、做事更加理性,而不是戾气越来越重、功利心越来越强。

多数人都会成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从影响孩子开始,不是更好吗?

PS此前一直没有认真写下过自己的这些感受,这次可能是由于正好看到了您写的东西,所以一时激动就啰嗦了这么多。

怎么说呢,就算是和您交流一下吧。

我此前向周围人推荐卢安克的专访时,没有作任何评论,因为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无法用任何言语来表达。

现在能够写下这些,算是托您的福吧,也托那些中伤他的人的福。

                                         6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