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5139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docx

全国高政治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

炸还是不炸?

》(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

什么是旧事物?

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点评

严伯霓

  1.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以“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延伸,提升自我”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2.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

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

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不足:

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

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

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

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

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

品评与思辩

  课前视频:

《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出探讨课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视频内容: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文艺表演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

自由辩论:

  正方:

惊喜多过遗憾

  反方:

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作与探究体验与践行

  现场调查:

  1.您最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2.您最不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3.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突破?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

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

  感悟经典:

《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

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

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

创新与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

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与构建

  构建体系: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资料链接

  温馨提示

(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

  开幕时间:

2008年8月8日20点(考虑时代风貌、现代气息)

  主会场:

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注意主办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

  观众:

几十亿中、外观众(考虑中外观众的需求)

  主题口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