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26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docx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论题库

小学教学论

名词解释

1.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目标:

是指教学目的制约的具体化的教学目的,即具体的教学要求。

它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并可以观测的教学结果。

3.教学机智:

也称课堂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机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的能力,体现教师善于因势利导,能够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

这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教师艺术魅力的体现。

4.课程:

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5.学科课程:

是指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基点的一种课程形态。

6.经验课程:

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的组织的课程。

7.课程计划:

也叫课程设置方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或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偶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要求和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制定的,关于某种类型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文件。

过去通常称为教学计划。

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是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强调各门课程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使小学课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程。

小学的自然、社会属于综合课程。

9.课程标准:

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的理念与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要求,明确规定一定学段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标准的纲领性文件。

10.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11.教学原则:

它是主观见诸客观,理论见诸实践的中介。

小学教学原则是小学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它是对小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必须体现于小学教学活动的一切方面,贯彻于小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12.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13.讲授法:

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14.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15.讨论法:

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6.演示法:

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17.教学手段:

一般地说,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从广义上说,教师本身的语言、表情、动作都可以说是教学手段的组成部分,但在此主要阐述的是传递信息的各种物质载体。

18.教学组织形式:

为实现教学目的而确立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时间分配、空间利用和活动安排的制度与结构形式。

19.课堂教学:

是指在课堂内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

20.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构建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

21.教学艺术:

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通过师生的紧密合作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22.教学艺术风格:

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色,也就是教学艺术风格。

简答

1.小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小学教学论要研究小学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

(二)小学教学论要研究小学教学中教与学的条件

(三)小学教学论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

2.学习小学教学论的意义

首先,学习小学教学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其次,学习小学教学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小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

最后,学习小学教学论可以促进师范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小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其今后不断地学习和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打下重要基础

3.教学论发展各阶段的代表作代表人

古代古罗马的教育理论家和演说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宋代朱熹《小学》

近代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儿童世界》《祖国语言》

现代拉伊《实验教育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教育过程》

中国胡克英、吕敬先主编的《小学教学简论》

4.简述小学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中心工作

(二)小学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5.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受教学目的制约。

二者的区别:

(1)教学目的是各科教学的方向目标、终极目标;教学目标是各科教学的达成目标、阶段目标,教学目的要通过各科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2)教学目的是对教学的总要求,属于一般目标,对各年级各学科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教学目标是对各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属于特殊目标,只对特定学科、特定时期的教学活动起规范调节作用

(3)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意志和对小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具有指令性,是相对稳定;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小学教学活动主体对某一学科、某一时期的教学活动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学校师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是主观的。

正确的小学教学目标和小学教学目的都是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制定的。

6.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聚合功能

(四)评价功能

7.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认为,贯穿于教学目标分类系统中始终如一的一条主线是对意识水平的衡量尺度,各种意识水平都可以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他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8.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加涅认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教学活动所要追求的目标。

学生学习的结果可分为五种习得的技能: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他将智慧技能又分为五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

鉴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9.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论分类

(1)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学生的实际

(2)教学内容

(3)社会需要

11.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指导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5)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对小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指导

(1)学生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其他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4)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锻炼

(5)良好性格特征的培养

13.简述现代学生观

第一,小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二,小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三,小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

第四,小学生是责权主体

14.古德来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5.课程类型按管理决策者的不同如何分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6.课程类型按课程呈现方式和影响学生方式的不同如何分类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7.从课程形态上看,现代学校课程如何分类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18.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是课程内容构成及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二)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也制约着学校课程

(三)在生产科技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相近的一些国家,由于各个国家的民族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不同,课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19.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现行课程结构的特点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相结合,并进一步增加地方课程比例,提倡校本课程

2.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相结合,更加突出活动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3.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0.我国现行小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更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之既突出义务教育的性质,又充分与少年儿童年龄发展的规律相适应。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

(二)教学活动的条件性要素

教学活动的条件性要素主要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方面

(三)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4.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教学效果的评价

22.教学过程的功能

(一)传递功能

(二)发展功能

(三)教育功能

23.为什么说教学具有教育性?

第一,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教育的因素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和理想、世界观的支配

第三,教师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24.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对于教学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发现、掌握和利用,而不能创造和改变,它是第一性的。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摸索出许多利用教学规律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对其加以概括和总结,上升到理论而最后形成的,它是第二性的。

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和具体体现

25.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一)理论基础

哲学、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理论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三大理论基础

(二)主要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制约

26.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2)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教学条件

27.教学方法的分类

1.依据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

语言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直观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等

操作性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2.依据师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

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读书自学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

以师生相互作用为主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等

3.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和特点的不同

主要体现接受性的教学方法:

传授法、谈话法等

主要体现发现、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如实验法、讨论法等

28.教学中怎样用好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讲授的时间不宜太长

(4)要适时强调重点

(5)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二.教师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做好准备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难度适宜

(3)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4)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三.教师运用演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演示法

(2)做好演示准备工作

(3)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

(4)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并要做好配合讲解工作

29.发现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和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提出者

发现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

暗示教学法:

保加利亚的医学博士洛扎诺夫

非指导性教学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30.情境教学法的提出者及此方法的特点

是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的

特点:

(1)形真

(2)情深(3)意远(4)理寓其中

31.简述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突出了教学的适应性

(三)抢点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四)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突出了教学的情意性

(五)重视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突出了教学的整体性

32.现代教学手段的意义

(1)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扩大教学规模

(4)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的整体变革

33.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

34.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3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1)多样化

(2)班级小型化

(3)个别化

(4)现代化

36.备课主要背的是什么?

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

37.课的类型依据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可分为哪两种?

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8.上好一节课的要求(一节好课的标准)

(1)目的明确

(2)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4)严密组织教学过程

(5)要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39.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首先,现代教学走向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是现代教育变革本性的表现

其次,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日趋复杂多样,只有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40.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创造性

(二)形象性

(三)情感性

(四)审美性

41.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具有哪些共性特征

(1)问题设计精当

(2)发问方式合理

(3)启发诱导思维

(4)重视归纳总结

42.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

1.独特性

2.稳定性

3.发展性

4.规律性

43.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四)风格化教学阶段

论述

1.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答:

(一)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点:

1、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

2、小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3、小学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1、独立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2、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

5、评价教学与研究教学的能力。

6、教学机智。

(三)小学教师的移情体验:

1、对所教学生的移情体验。

2、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

3、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移情体验。

4、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移情体验。

2.小学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答:

(一)小学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主要标志:

1.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2.教师爱生,学生尊师。

3.教学相长,合作默契。

4.气氛融洽,思维活跃。

(二)小学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前提。

2、了解学生,全面充分的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3、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4、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

总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其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学态度与方法,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论述我国进行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应如何深化和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答:

4.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1.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教学认识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实现认识简约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1、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前提和基础。

(1)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2)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教育的因素。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和理想、世界观的支配。

3、教师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5、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各自的含义、依据及要求。

答:

考虑到小学教学的特点,考虑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抓住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两个侧面,我们提出以下六条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也应是科学的。

教学的思想性,是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进行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密切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4)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2、知能统一的原则。

是指小学教师不仅要向小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其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科学的、有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作用,训练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3)注重发展学习的创造思维能力(4)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和评定时注意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3、形象与概括性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与语言,使学生建立对所学内容的鲜明、清晰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判断、推理,从而既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又有利于其顺利形成感性概念,掌握事物的规律,发展认识能力。

应注意的问题:

(1)恰当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形象手段,使科学概念的判断或推理过程形象化

(2)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逐渐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和判断(3)提倡师生自制教学具

4、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是指小学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等既要适应儿童思维发展的现状,符合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又要使小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掌握,促进其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并使教学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教学既要适应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和速度(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小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要求

5、统一性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小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国家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小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进行,又要从地区差异和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有选择性进行,从而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学校教学的统一规格和要求的基础之上,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发展并发挥小学生各自潜能(3)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统一课程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4)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形成教学特色

6、民主性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教师要在与小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保持适度的权威性,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与权力,正确对待教师权威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允许发表不同意见(3)建立积极正确的课堂规则,培育良好课堂行为。

(4)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6、试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国内外对此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尝试

答:

优越性

(1)教室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场所

(2)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3)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4)学生之间由于集中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观摩、相互竞争、切磋和砥砺(5)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6)教室空间的改造余地大,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缺点:

(1)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受到了教室空间的局限,探索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无法再课堂上充分展开

(2)由于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步调,个别步调快的学生和个别步调慢的学生就容易受到忽视(3)课堂里的教学是一课接一课进行的,有着比较严格的教学秩序(4)为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势必要加强课堂管理

改革探索:

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这种组织形式在欧洲一直延续到16~17世纪,在我国则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近代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是在17世纪产生的班级授课制。

在18~19世纪,它成为各国普遍实施的基本学习教学制度。

自十九世纪以来。

人们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进行探索。

在西方一些国家,人们创造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分组教学法,程序教学,特朗普制,个别教学系统,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国,广大教师则根据国情创造出了现场教学,巡回教学等形式。

个别教学实验也尝试突破班级授课制,创设新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中学最优教学方法试验、“八字教学法”、“活动课时制”等。

7、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应怎样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答:

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上课---------

(1)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上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恰当的选择和组织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严密组织教学过程、要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3.布置和批改作业--------------

(1)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2)家庭作业的量要适当(3)作业的要求要具体明确。

批改要细致认真,要注意发现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的因素,肯定有点,又要发现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尤其要总结普遍性的问题,以加以必要的补救

4.课外辅导---------------主要有扬长型和补短型。

进行课外辅导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有的放矢

5.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作用:

教学管理功能、促进教学的功能。

---------要求:

(1)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统一

(2)目的性与经济性的统一(3)全面性与经常性(4)反对分数主义

8、结合实例论述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答: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1、复习导入

2、悬念导入

3、演示导入

4、故事导入

其他如:

解题导入、活动导入、直接导入、对比导入、情景导入等都广泛存在于教学艺术实践之中。

(二)组织教学的艺术

1、建立课堂常规

(1)常规的条目要少而精。

(2)常规的表述要清楚明了,使学生易于理解。

(3)第一次上课时先不课堂常规,要详细解释说明,并经过师生的充分讨论。

(4)常规建立之后,要坚决一贯、客观公正地执行。

2、创设教学环境

3、调控教学节奏

(1)教学速度应快慢适中,相互交替,当快则快,宜慢则慢。

速度过快,会使学生紧张疲劳,欲速不达。

速度过慢,学生将会厌倦无聊,精神松懈。

(2)教学密度,即课堂活动的信息交流应疏密相间、松弛有度。

信息量过大,密不透风,令学生窒息;信息量过小,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热情降低。

(3)教学方式应动静互补,错落有致。

(4)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