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总第34、35课时
课题
13、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记忆字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观察插图,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投影片,问:
图上画了什么?
(小女孩看到水从杯子里漫出来,非常吃惊。
)
2.水从杯子里漫出来,小女孩为什么吃惊?
让我们一起学习13课。
(板书课题:
动手做做看)
二、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他们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
4.谁来当小老师为他们纠正错误?
三、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后,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奇怪的问题”指的是什么?
(2)伊琳娜回家做了个什么实验?
实验结果怎么样?
2.请四人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合作完成填空。
出示句子: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就会漫出来。
如果放进(),却不是这样。
这是为什么?
伊琳娜回家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科学家的话()。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伊琳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1.分组熟读课文,互相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
2.表演课文内容,鼓励创造性的表演。
(如想象伊琳娜听懂朗志万的话之后所说的话)
五、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读课后练习“说说写写”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互相交流,把自己想象的话说给同学听。
六、布置作业
将“说说写写”中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将上节课自己想到的话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优秀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2.导语:
伊琳娜小朋友的这种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像伊琳娜那样,认真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解决困难。
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生字课件,请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提示学生:
可用熟字对比记忆生字:
如林—琳,那—娜,扁—骗;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忆:
如慢—漫,洪—哄;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如“志”字是由“士”和“心”构成的。
)
(2)谁还有更好的记字方法?
说给大家听听。
2.写字。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
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漂亮?
(1)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找出特点。
(如“题”和“提”中都有“是”,但写法不同,“题”中的“是”捺要长;“另”和“志”都是上下结构,“另”是上短下长,“志”是上略比下长;田字格下边两行的6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5个字是左窄右宽,只有“朗”是左右宽窄差不多。
)
(2)教师有重点的范写指导。
(3)学生临摹,老师巡视指导。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点评。
三、实践活动
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用“问题、哄骗”写话。
板
书
设
计
13动手做做看
科学家郎志万提问题
小朋友伊琳娜动手验证
教学反思
总第36、37课时
课题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3.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懂得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简介邮票、激发兴趣
1.(出示一枚邮票)同学们知道邮票的用途吗?
(用于寄信、文化交流、欣赏、记录重大事件、收藏……)
2.每一枚小小的邮票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
板书课题:
邮票齿孔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邮票齿孔是怎么发明的?
2.学生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互相评议。
3.认读生字卡片,交流记字方法。
4.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三、质疑互答,合作学习
1.小组内读课文,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汇总。
2.出示小组提出的疑问,全班讨论解决。
四、具体演示,促进理解
1.老师提供几张纸,让学生撕下纸中的“邮票”。
这样撕邮票有什么不便?
2.同桌读课文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合作表演英国发明家阿切尔看到的情形。
3.选几个学生上讲台来,为他们提供纸、别针,让他们表演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充分了解阿切尔敏锐的观察能力。
4.导读第四自然段,用直线勾画出阿切尔思考的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写邮票打孔机作用的句子。
五、充分想象,感悟课文
1.读第四自然段,启发想象:
阿切尔会怎样进行他的研究工作?
(反复构思、画图、设计、制作、实验)
2.再读课文,你认为阿切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3.总结课文:
正因为阿切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才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了邮票打孔机的发明,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通过读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认识了阿切尔这个伟大的发明家,你想向阿切尔学些什么呢?
5.假如阿切尔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邮票,讲邮票上的内容或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
2.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作业展示
1.先说说自己是怎么讲的,爸爸妈妈听了是怎么说的。
2.选代表在全班讲一讲。
3.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邮票上的内容或故事。
4.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邮票。
二、互动识字、写字
1.“我会认”。
(把要求会认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造句子。
)
2.“我会写”。
(1)认读要求写的字,口头组词、造句。
(2)介绍自己识记这些字(要求写的字)的方法。
(如:
“力”字的第二笔不出头就是“刀”,“你”字去掉单人旁就是“尔”,“扔”字的提手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仍”。
)
(3)重点指导“使”“整”“式”的书写笔顺。
3.书写生字。
(老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
)
三、练习
1.完成课后的“读读填填”。
2.组词。
刀()尔()更()正()
力()你()便()整()
四、布置作业
写几句话介绍自己感兴趣的邮票
板
书
设
计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英国发明家)
看:
翻找求助想取刺拽
想:
机器打孔
做:
研究很快造出
善于观察、思考、实践
教学反思
总第38、39课时
课题
15、画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进行生字词语学习,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揭示课题,鼓励提问
1.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通过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2.谈话:
是啊,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读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注意指导容易读错的字。
平舌音:
宋丝擦
翘舌音:
赵眨
读音易混的字:
乌—忽显—斜
3.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4.小组内读课文。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
5.小组之间竞赛,看哪些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6.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感悟,相互交流
1.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各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和大家讨论的结果。
重点理解宋涛、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过程及课文最后两句话。
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自己试读、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
四、拓展练习
你想怎样画风呢?
(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大胆发言)小结提示:
画出水中荡起的波纹;风中的小草弯了腰;风中的小花在点头;风中的柳条随风摆;风中的小姑娘长发飘飘……
五、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张洁问:
“你想怎样画风?
”
我说:
“。
”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找出来。
2.以“风”为题自己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展示自己的画
1.在组内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画。
2.大家评一评,谁画得好?
谁画的有创意?
3.小结: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把风画出来。
二、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生字词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三、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1.读生字卡片。
(可齐读、抽读、“开火车”读等)
2.注意多音字“杆、转”。
3.指导写字。
(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字形的。
可用比较的方法记字形(如“乌”和“鸟”进行比较);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如“东”左边加双耳旁就是“陈”);也可用熟字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日”加“业”就是“显”)。
(2)书写生字。
①注意观察字的结构特点。
如“显”“忽”“丝”都是上下结构,“显”是上短下长,“忽”“丝”都是上长下短。
②重点指导“忽”“眨”“涛”“斜”四个字。
③其他生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临摹。
四、练习写话
1.以“我也会画风了”为开头写几句话,如果感觉有困难,可以仿照课文的例句来写。
2.写好自己读一读,大家一起评一评。
(注意随时点评,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抄下来。
2.动动手,做风车,玩风车。
板
书
设
计
15画风
旗子飘扬
小树吹弯
雨丝斜斜的
风车转动
教学反思
总第40、41课时
课题
16、充气雨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4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差”和“粘”,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说出充气雨衣是怎么发明的。
3.指导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4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差”和“粘”,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说出充气雨衣是怎么发明的。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复习导入:
师: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关于多动手动脑的课文,那么你分别从这三篇课文里的知道了什么?
生:
动手做做看:
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做做才知道
邮票:
遇到事情多动脑筋,也可以解决困难
画风: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多动脑筋。
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
充气雨衣
齐读课题
师:
有一个生字“充”让我们再来一次
学生质疑:
怎么样会有充气的雨衣呢?
充气雨衣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板书
二、学习课文:
了解课文、学习生字:
师:
那请你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一读课文:
要求了解课文、遇到难度的句子多读几次,并且用自己的办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
师:
那现在我们来看看谁识字的本领最强吧!
个别同学做小老师领读
小火车读:
难字进行指导
男女生赛读
2、读通课文,解决问题。
师:
生字的困难已经解决了,课文一定可以读得更棒了,看看这次谁能带着问题读书,找到答案的同学可以笔画一划。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展示读,要求:
认真听学习别人朗读的优点,并且思考问题
评价朗读,交流问题
3、学习1—3段:
师:
到课文里找一找小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出示一到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观察:
小林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很难受,不舒服
谁来体会一下?
个别同学展示读
师:
是呀,雨衣给小林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麻烦,难受极了。
可是过了几天小林又变得···
出示对比图片
学生交流:
小林变得很开心
师:
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充气雨衣是怎么发明的。
2.指导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充气雨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
学习了生字,并且知道了小林被雨淋遇到了麻烦。
可是他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有开心起来了。
师: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小林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麻烦的。
后来他的心情又为什么变得这么得开心了呢?
出示图片
2、.通读全文,研究问题: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小林第一次雨衣的改进。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小林最后雨衣的改进方法:
收到游泳圈的启示,动脑筋改进雨衣。
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3、.启示:
小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4、.思考、讨论。
(1)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2)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三、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想一想:
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思考、讨论、交流)
2.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
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五、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七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开个小小博览会。
板
书
设
计
16充气雨衣
有心人——小林——动脑——发明——充气雨衣
教学反思
总第42、43、44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认识8个生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
4.引导学生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学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开展“我们的小制作”。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认识8个生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我的发现
这里出现的六组词语很有意思,每组的两个词中的字都相同,但因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
1.自己读一读这六组词语,读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伙伴。
2.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
3.拓展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再说几组这样有趣的词语。
举例:
喜欢欢喜彩色色彩
爱心心爱故事事故
4.为了加深认识,选自己喜欢的一组词语说话。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出示两张熟悉字的卡片,自己认读。
(2)两张卡片合并,组成新字。
(3)找伙伴一起拼读新字,互相正音,并想想这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4)再认读生字,并试着组一个新词。
2.“我会填”。
(1)读一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2)小组讨论:
说说每组两个词的大概意思。
(发明:
创造;发现:
发觉;优美:
美好;美丽:
好看。
)
(3)指导:
把每组的两个词都放在句子里读一读,看看哪一个词能使意思表达准确。
(4)学生选词填空。
(5)交流、订正、读句子。
(6)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造句。
3.“我会读”。
(1)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个小故事,互相正音。
(2)讨论交流:
鲁班是怎样造伞的?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
查一查资料:
鲁班还发明了哪些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口语交际
1.分工合作,自由创作。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与小伙伴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2.展示作品,互相交流。
(1)把小制作展示出来,同学互相观看,自由交谈,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评选最佳巧手奖。
(3)颁发奖章。
3.介绍作品,展示个性。
(1)请获奖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先说作品名称,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每个同学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说互评。
(学生可以说说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说说自己怎么想到要创作这样一件作品,还可以说说制作时遇到的困难,得到谁的帮助等等。
)
(3)评选“最佳口才奖”,并颁发奖章。
4.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1)给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制作、评论、提问的同学评“合作参与奖”。
(2)颁发奖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教学流程
(二次修改)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大家介绍鲁班的发明。
二、展示台
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名言、谚语等。
(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介绍邮票的内容。
)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喜欢——欢喜彩色——色彩爱心——心爱故事——事故
发明——创造发现——发觉优美——美好美丽——好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