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05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docx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评奖看《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

文/韦中华《南方都市报》珠三角新闻部主任助理

作为华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确立新闻报道价值观与评价体系的路上,又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探索。

该报从2006年起,开始盘点过去一年,评选《南方都市报》年度新闻报道奖,由总编辑、执行总编辑领衔组成的评审委员会。

该奖一年一评,评奖对象为前一年度(1月1日~12月31日)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由《南方都市报》员工采写的稿件(图片)、编辑的版面等新闻报道作品。

奖项则包括:

普通新闻报道奖、人物报道奖、深度调查报道奖、现场新闻摄影奖、策划/系列报道奖等14大门类。

  这里作为分析样本的是《南方都市报》“2005年度新闻报道奖.普通新闻报道奖”金、银、铜奖作品。

根据要求,单一新闻事件的常规报道,消息、通讯、对话等报道体裁不限。

作为媒体,最大量的就是单一事件新闻,它们构成了新闻报道中的常态,最能反映一家媒体的日常面貌;这一门类的获奖作品,则集中体现了一家媒体的采编思路和技巧,显示出该报塑造的新闻价值观。

对“普通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无疑具有解剖样本的意义。

由于评审指标中“社会反响”为重要一项,我们也可越出一家报社的新闻评奖范围,管窥当下社会动态与思潮之一斑。

  获奖新闻

  《南方都市报》(下简称“南都”)2005年度新闻报道奖于2006年2月下旬公布,共有4个题材获得普通新闻报道奖。

其中,金奖作品是《千里裹尸还》及后续报道;获得银奖的是《贫困县人头马喝哭志愿者》及后续报道;获得铜奖的有两个系列作品:

《两少女遭绑架额头被刻黑字》、《光天化日女孩被抢、石碣扼颈抢劫案件》及后续报道。

  《千里裹尸还》说的是:

湖南农民左某猝死福建某建筑工地,和他一起打工的同乡李绍为等四人,将其装扮成醉汉,坐火车准备不远千里将尸体运回老家安葬。

2005年1月2日,他们一行在广州火车站转车时,被警方发现。

以都市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李绍为确实蠢得可以,人死了首先应该通知亲属,然后就地火化。

将尸体伪装成还活着的人坐火车,确实有悖于现代文明。

但该新闻见报后引起的反响却是肯定性为主,大多认为李绍为等人是侠肝义胆,是忠信行为。

  提名辞:

绝大多数人认为难以置信的事在李绍为看来是那样理所当然,这种巨大反差正是背尸还乡新闻的价值所在。

  《贫困县人头马喝哭志愿者》说的是:

2005年7月24日,来到广东清新县寻访贫困大学生的北京志愿者,在县教育局的招待宴上动容落泪,因为宴席不仅鸡鸭鱼肉俱全,而且有洋酒“人头马”。

这酒肉盛宴与志愿者们寻访所见的贫困生捉襟见肘的生活窘状,形成强烈反差,遂发出“扶贫岂可如此大吃大喝”的质问。

  提名辞:

我们看重这一新闻带来的轰动,更看重面对这一新闻时记者的敏锐、冷静与节制。

  《两少女遭绑架额头被刻黑字》说的是:

2005年8月11日凌晨和13日晚,在深圳某发廊打工的两名少女,先后被同一个男人带回出租屋,实施强暴后,还向她们各自的家人索要1.2万元和3万元现金。

因未拿到钱,歹徒对她们进行了各种凌辱,包括用针蘸墨,分别在她们的额头、乳房、后背上刺下了“妓女一号”、“骚货”、“我是一只妓”等字。

直至8月21日,分别被关押摧残了11天和8天的芳芳和甜甜,才被深圳公明派出所的民警解救出来。

  提名辞:

极端事件,极端新闻。

  《光天化日女孩被抢、石碣扼颈抢劫案件》说的是,根据东莞热心读者提供DV拍摄的抢劫经过,南都记者经过多日暗访,2005年9月20日上晨6时许,该团伙在石碣镇东风中路的公交站牌附近,一个小时内,连续抢劫了3名单身女性,被摄影记者拍下全过程,掌握了石碣镇华润超级广场附近的一个抢劫团伙部分犯罪记录。

记者报警后,9月22日早晨,东莞市公安局石碣分局实施抓捕行动,当场擒获28名抢劫犯罪嫌疑人。

  提名辞:

越位地做了警察该做的事,但更“到位”地做了“南都”该做的事。

  采编技巧

  在进行重要题材的采编方面,“南都”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重大题材连续报道,以免薪尽火灭

  这涉及到新闻判断问题。

如“千里裹尸还”新闻报道,若把李绍为判断为简单的愚昧之人,可能就认为不值得追踪,发一则消息了事。

这起事件,从读者角度来说,他们有追根问底的兴趣;从新闻操作方面来说,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多方挖掘,也有利于更深入揭示现象背后的动因。

于是,“南都”就从2005年1月3日至1月11日,连续报道了9天,共发消息、通讯和图片14篇,其中,有6个整版。

这对新闻的丰富性与延展性有极大促进。

“千里背尸”报道按照三个方向展开:

其一,回访李绍为的打工地点,还原他与死者的关系。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思路。

其二,探访李绍为的老家,求索他这种特异举动具有怎样一种文化环境与经济环境。

其三,追踪李绍为的下一步落脚点。

结果是,不少公司的老板被李老汉的忠义精神所感动,他最终受邀在惠州一私人农场做工。

  如果说“千里背尸”体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性,那么,“石碣抢劫案”的报道则是一种空间上的拓展。

在同一天,除了“南都”封面采用图片报道形式予以重点导读外,在“广东新闻版”、“东莞地方新闻版”则用了9个版面进行多版联动,分主题,多方面展示暗访、偷拍、报警与抓捕的整个过程。

一次推出,报道干净利落。

  2.不同组别的记者分工联动

  如“千里裹尸还”新闻报道,报社整合内部采编资源,前后出动的有社会新闻组、深度报道组与图片部的记者共达6人。

社会新闻记者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记者肖海坤首先报出核心内容:

四个民工乘车千里背尸还乡。

这一独家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记者随即对李绍为贴身跟踪采访。

后来,深度报道组记者姜英爽与王吉陆先后加入采访,2005年1月9日见报的《李绍为:

“只要良心觉得快乐就好”》,以对话的形式发掘了李老汉的内心情感与思想观念。

两天后见报的《阴阳之间──“千里背尸还乡”故事背后,两个农民的生活现实和乡村生死观》,则是记者赶赴李绍为湖南老家,调查解剖当地社会生活、经济状况与乡村文化景观,使这一事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极大的拓展。

由“南都”图片部主持的“目击”版也在1月9日推出两个版的《农民李绍为》,以图片的形式记录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湖南汉子。

  3.以评论作配合,深化新闻事件的价值

  新闻报道追求客观冷静,重在还原事物本相;对新闻意义的阐释与评价则交由评论来做。

在业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南都”评论版,面对重要事件、新鲜现象,从不会失声。

如“人头马”事件报道次日,即2005年7月26日,“南都”即发表社论《“人头马”喝哭志愿者志愿者要哭醒谁》。

对此现象评论说,“他们的声音,不代表国家机器反腐倡廉的制度努力,但应当代表黑白之辨的公民意识与民智努力”。

第三天,评论版发表两篇读者来信,从正反两面解读这一现象:

《太失冷静的志愿者》一文对志愿者的“哭”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此事曝光,增加了派出方与当地政府继续合作的难度”。

《给清新县教育局官员提点建议》一文则以微讽的口吻评议了该县教育局官员的辩解,同时,发表网友的《官场相信志愿者的眼泪吗》,将此事置于中国传统官场文化的大背景下,认为有关官员的心态是“殷勤接待即使无功也会无过”。

作者虽然对一举改变官场潜规则并不抱太大信心,但还是认可这一事件显示出的积极意义:

“志愿者这样‘不识好歹’的行为在今天社会显得有些稀缺,但对酒一哭还是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

”评论从各个角度进行阐释,令读者对这一事件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

  同样,对于“千里背尸”、“少女额头惨遭刺字”事件,评论版也作了相当迅速而深入的解读。

角度各异,却都是以现代文明为指针的理性言论。

  4.与各类媒体合作,扩大独家新闻的辐射力

  如“少女额头惨遭刺字”事件首次见报后,这一恶性事件迅速成为网上新闻焦点,许多网友希望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幕后消息。

“南都”记者陈文定遂应邀作客搜狐网,积极做答,形成报纸─网络互动的局面。

再如,“人头马风波”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也予以关注,“社会记录”栏目对“南都”独家报道的当事人进行追踪采访,记者田霜月也应邀作客央视。

8月10日播出相关内容,次日“南都”即对央视节目摘要报道,使这一新闻在经历十余天的沉寂之后,再现往事,使新闻的传播半径大幅扩展。

  取胜之道

  在“南都”通行的且极富特色的采编技巧之外,这些获奖作品的决胜之道还有什么呢?

我们试作分析。

  1.“千里背尸”:

城乡文化间的差异与断裂正如颁奖词所言:

“题材惊人亦感人”。

读“千里背尸”新闻,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名初看甚是愚昧的老汉,一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老汉。

他背着尸体坐火车,就不怕引起病菌传播?

就不怕惊吓同车乘客?

经过新闻追踪与评论阐释,继而我们发现他是一名善良的老汉,一名侠义的老汉。

他带老乡出门打工,也要尽责让同伴“尸骨还乡”。

虽然李老汉以非理性的手段欲达成理性目标,人们仍不吝用“义薄云天”这样的词来描述这一平凡的农民工,而略去其愚昧的一面。

其中暗含了民俗浇薄的现代都市对乡村淳朴文化的一种景慕与向往。

  在把握新闻走向的时候,“南都”采编人员有着清晰的判断。

他们没有循一个常规的方向去挖掘李的同伴的死亡以及医疗等等农民工问题,而是去湖南李绍为的家乡进行生活现场的还原:

经济条件差,已五旬开外,却仍要离乡背井去打工,其中的酸楚令人动容。

另一方面,通过对话展示出其纯朴的道德理念。

这些文字,更放大了李绍为在当下中国的典型意义,丰富了这一新闻的内涵。

于是,社会广泛的同情心聚焦到这名贫穷的老汉身上,又引发了众老板争相聘请李老汉的局面,不期然地暗合了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大团圆”模式。

  2.“人头马风波”:

日常潜规则与悲悯情怀在给“人头马风波”的颁奖词中,有这么一句话:

“可能被忽略的泪水,触动记者敏感的内心”。

熟悉当下中国国情的人,对于“人头马”出现在政府的接待宴会上,大多会认为官员们是按惯例招待“上面来的人”,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记者如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面对志愿者因喝“人头马”而哭泣的场面,就会觉得他们书生气,不谙世事,就会麻木不仁,丧失捕捉新闻的能力。

因此,记者的敏锐性在这里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在“人头马”与贫困县的表象下隐藏着几组事物与观念的对立:

  探访扶助贫困生与作为奢侈品象征的“人头马”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中,构成巨大的反差与讽刺。

上述的种种对立元素因志愿者的哭泣而交织在一起,爆发出极大的情感张力。

志愿者们坚守着一份梦想,较少受种种潜规则的熏染,尚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毫无疑问,记者的敏锐性是与这种“悲悯情怀”息息相通的。

  3.“刺字事件”:

题材极端、处理内敛

  客观地说,刺字事件汇聚了吸引眼球的各种新闻元素:

“少女”、“发廊妹”、“吸毒者”、“强奸”、“绑架”、“乳房”、“刺字”、“妓女”……由于当事人身为发廊妹,以寻常眼光看,不免产生歧视心态,报道不免会抱着客观主义的想法,渲染耸人细节。

事实上,网络上转载这一新闻事件时,就用了诸如:

“两少女遭绑架强奸额头乳房被刺侮辱文字”、“无辜少女被强奸,禽兽在其乳房额头刺字‘女一号’”等题目。

  但“南都”在报道这一起恶性事件时,封面标题以及内页大标题分别是“两少女惨遭凌虐”和“两少女遭绑架额头被刻黑字”,措辞相当冷静内敛。

在新闻报道的行文方面,“南都”也力求在揭示歹徒残忍行径的同时,对受害者抱着“理解之同情”。

她们出生农村,年龄尚小(一名15岁,一名18岁),是到城市未久的打工妹,是误入风尘的发廊妹。

记者以小心翼翼的笔触还原其身份:

“其实她们只是和大多数女孩儿一样的花季少女”。

这起惨绝人寰的恶性事件的采编相当成功,正如颁奖词所言:

“克服了血腥,节制了煽情,态度平静,叙述清晰,情怀温厚。

  4.“石碣抢劫案”:

常态新闻、非常操作

  抢劫事件在珠三角城市屡见不鲜,此类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但是记者这次报道引起巨大反响,原因何在?

  我们不时会听说“治安乱”,这是宏观的说法;也会听说“抢劫者凶残嚣张”,但失诸抽象。

在这次报道中,“南都”通过多日暗访调查,在石碣拍得多幅犯罪现场图片,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地表达出来:

抢劫者众多,光天化日,肆无忌惮;旁观者未施援手,避之唯恐不及;被抢劫女子自认倒霉,没有报警,乘公交车离开了事。

反抗会带来生命危险,事后报警也没指望,这种治安状况下的民众之无奈与绝望,于此可见一斑。

耐心暗访,放大一个抢劫现场,“石碣抢劫案”报道后,由一个具体而微的场面真切反映了东莞治安现状之严峻,震撼人心。

  理念透视

  金银铜奖的顺序反映了一种什么理念?

“南都”为什么更推崇“千里背尸”与“贫困县人头马”新闻?

  作为单一事件新闻,四则获奖作品可分为两大门类:

“刺字事件”与“石碣抢劫案”体现了突发事件新闻的特质;“千里背尸”与“人头马风波”作品则是对“日常”两字作了很好的演绎。

这两大门类的新闻可谓“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最终站在了南方都市报“2005年度新闻报道奖.普通新闻报道奖”的顶端。

从“普通新闻报道奖”的金奖银奖铜奖的排序,可以看出“南都”对自身新闻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古今中外,凶杀、抢劫、贩毒、绑架等社会非常态信息,都会引人关注。

回顾“南都”的新闻报道可知,铜奖两组作品淋漓尽致地延续了“南都”从“广州火车站宰客电话”到“东莞超市剁指事件”以来的新闻报道传统,只是在操作方式上更为娴熟冷静、火候老到。

  而今,“南都”显然更看重对日常新闻事件的敏锐发现与深度发掘。

西方现代著名剧作家梅特林克说过: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悲剧性,它比巨大的冒险事件的悲剧性远为真实、远为深刻、远为符合我们真正的存在。

”从余音未了的反响来看,“人头马风波”颇像日常生活中的小意外,但作为一种真实深刻的现实,也许更符合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

李老汉千里背尸,事件的开端似乎是“平地一声雷”,但新闻报道则仍是循着日常生活持续展开:

他的打工现场,他家乡的经济现状,他朴素的语言,他获得社会各方的好感与帮助等等,新闻表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喜剧。

而同伴的遗体渐渐退居新闻幕后,物化为李老汉忠义之心的见证。

上述获得金奖和银奖的作品和烧杀抢掠题材无缘,甚至带有温情,带有一种文化的观照和一种制度的反思。

这也反映“南都”的一种转向与升华,充分体现了主流大报在评奖中的理念与风范。

  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这四组普通新闻报道,构成的却是城乡二元对立下的一系列景观。

“千里背尸”的主角李绍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人头马喝哭志愿者”的场景发生在广东贫困县清新县,穷苦的农民大学生群像正是这起风波的背景;“刺字事件”的当事双方正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发廊妹与沦落了的打工仔;至于“石碣抢劫案”的28名被抓捕者,更是从外省他乡来东莞闯荡的青少年。

正如不少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当下中国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农民的问题。

不管我们是否完全认可上述结论,作为著名的城市类报纸,“南都”的普通新闻奖获奖作品竟出人意料地提供了一批“三农”问题的佐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