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852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docx

第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

第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

“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  )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

答案 A

解析 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中国服饰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2.(2018·保定模拟)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答案 B

解析 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3.(2018·宣城高三调研)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

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

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

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乘车规定是符合文明规范的,不是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乘车规则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习俗也具有讲卫生、讲礼貌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乘车文明规范,可知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培养,故D项正确。

4.(2019·宜昌模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

“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

”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

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

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

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以及孙中山担任会长,提出修建计划等都说明他对铁路的重视,即体现了铁路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2018·山东省名校联考)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

“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

”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要求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体现了中共早期报刊理论性太强,即遭遇到了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30)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

“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

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

A.杜绝陈规陋习B.顺应时代潮流

C.照搬西方文明D.提倡男女平等

答案 B

2.(2018·西宁一模,29)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这是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中的记述。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禁止缠足法令,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故B项正确。

3.(2018·云南一模,29)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答案 A

解析 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的内容反映与战争有关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有关不符,故D项错误。

4.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答案 C

解析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30)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

其目的是(  )

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A项正确。

6.“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7.(2019·呼和浩特模拟)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

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

8.(2018·聊城模拟)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这是因为(  )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答案 D

解析 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社会舆论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

9.(2018·威海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10.(2018·淄博部分学校二模,29)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答案 A

解析 因为甲午战争激发人们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甲午战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11.(2018·泉州模拟)读下图,导致1898~1919年报刊数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B.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思想政治运动的促进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与材料“1898~1919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报刊数量变化,不能说明报刊的拥有者是政府,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1898~1919年”不符合,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898年的戊戌变法、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1915~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提倡创办报刊、宣传思想,故D项正确。

12.(2019·太原模拟)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400份。

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

这表明(  )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

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答案 B

解析 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而已,故C项错误;洋务派大臣是不愿学习西方制度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宜宾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

甲午战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

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

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

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

“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

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它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

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

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

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

“一五”计划指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

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

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

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

答案 

(1)差异:

19世纪末:

富商集资商办与借款举办;20世纪初:

利用列强,以中资为基础,允许外资入股,突出政府管理。

原因:

19世纪末:

《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激发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热情。

20世纪初: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政府出于缓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需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政府出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的需要;铁路建设关系到国防、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列强修建铁路的限制。

(2)特点:

统筹兼顾,突出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指令,计划实施;与时俱进,利用军队建设铁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苏联的援助。

意义: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2018·惠州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

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

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

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科学技术推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

通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

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讯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讯方式进行。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迅速发展。

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讯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讯更高效、更便捷。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讯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讯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示例二)通讯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讯的发展。

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讯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讯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

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讯工具的出现,通讯方式更加多样,通讯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

二战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讯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通讯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