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77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教育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为教育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为教育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作为教育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作为教育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为教育者.docx

《作为教育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教育者.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为教育者.docx

作为教育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

然而,我们既不是裁缝和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不是装饰儿童,去改变儿童的外部,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教育他,用环境来影响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裁剪、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

我们必须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实现生本教育。

那么,目前我们德育工作的现状如何呢?

从教育的内容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等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而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则明显欠缺。

从教育的途径看,我们的教师较多采用的是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而学生认为所起作用最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

有关的调查还显示,学生的班会课和思品课主要以说教为主,缺少实践环节。

在个案调查中80%的学生抱怨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简单、内容空间狭窄。

教育内容的大而空,教育方式的“坐而论道”,造成了学生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观念与行动分离。

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道德假性认知。

因此,要走出德育的困境,必须树立起德育生本的理念,使我们的德育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1、德育生本要以创导底线教育为前提。

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下的德育工作重心似乎遵循着这样一种顺序:

幼儿园着重进行的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小学进行的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中学进行的遵纪守法教育;大学进行的是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

以至于有人戏称:

“幼儿园国际主义,小学共产主义,中学集体主义,大学个人主义,研究员卫生评比。

”这样的德育其内容顺序是不是有点颠倒?

这样的德育其作用是不是难以真正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

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树雄心、立大志,要求每一个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求每一个学生树立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观念,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忽视了一些底线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在人之初,我们的德育要求太高以至于忽视儿童的心理成熟度,造成了德育“高耗低效”,到大学后却为文明习惯“补课”。

倡导“底线道德”,开展“底线道德”教育,就要从基础道德抓起。

比如,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要求他们从爱自己身边的人——老师、父母、同学及邻居等做起。

这是爱的底线,再逐步升华到爱国。

又如,我们要教育学生为他人义务服务、为学校义务劳动时可以从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做起,因为面对独生子女备受溺爱的实际,守住“能够自己的是自己做”这条道德底线,才是更重要的。

倡导底线教育,并非拒绝崇高,而是强调分清教育的层次,防止思想道德教育的架空和伪化。

雨果说得好: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

”尽管学校德育不能抛弃他应有的崇高和神圣,也不可缺少应有的理想教育,但是应该还给学生以人之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以人性、人格、人品作为最基本的底线,应该以培养起善良、正直、诚信、同情、宽容、谦逊、合作等关键的品质作为起码的目标,并由此生成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

2、德育生本要以体验教育为主渠道。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育似乎就是“灌输”。

从中国的传统教育来看,自古以来就是这种封建家长式的教育,为学生者只有老老实实听话、守规矩的份,哪有自己思考、自己体验的说法。

“德育渗透”一词好就好在比较模糊,反正我已讲解过人生的道理了,至于学生们有没有理解,那就慢慢渗透吧!

其实,灌输也好,渗透也好,都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观察的,这种教育中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验教育强调学生自求自得,亲身经历,以其真实的自我展示在教师与同学们面前,促使教育目标的落到实处。

少年儿童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等等,只有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这后才会被他们自觉地去遵守和执行,这就是内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这就是说,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由于儿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过程中需要承担和扮演种种社会角色,也就是需要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关系,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去习得某些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学会对是非善恶作出判断推理,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乃至对世界的认知。

因此内化必须经过体验,反复的体验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心活动,使道德素质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形成较稳定的特征,有效地矫正与防止知行脱节、主客观背离、双重人格等“假性认知”。

实践证明,一切的教育,只有让受教育者去体验,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3、德育生本要坚持多元价值取向。

美国有个教育代表团曾到我国的一所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听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问题情境是:

一群猴子被拿枪的猎人紧紧追赶时,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河边只有两只小船,一下子容纳不了这群猴子。

谁先过?

我们的一年级小朋友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

让别人先过。

多么闪光的思想啊!

课上得很成功,孩子们的崇高品格更让人感动。

课后,美国教育代表团代表提出质疑:

为什么只有一种答案?

难道就不可以有其他的回答吗?

要是美国学生他们可能会说:

我先过,我将来要当总统;我先过,我将来会成为科学家,他们的价值怎么跟我比呢?

我先过……上面这个案例,体现了东西方教育不同的理念和思维。

或许,我们会批评美国学生太自私?

担心美国的教育导向会教坏我们的孩子?

但是,我们的一元化教育是否已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是否是产生校园假性认知现象的症结所在?

也许,多元的价值取向更有助于实现孩子们心灵上的真正自由,更有助于孩子个性的真实表达,更有助于消除双重人格,更有助于教育的创新。

 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

德育应着力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

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德育要走向生本,德育必须走向生本。

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调适心态,培养能力,健康成长,顺利地度过小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呢?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心医”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有所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崇拜和依赖老师,对老师的优劣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喜欢老师把他们当作“小大人”看待,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对于粗暴的批评和压制感到反感。

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的学生欣赏有才干,工作作风民主平等的老师。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班主任应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甚至是心理医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工作开展起来更有实效。

  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实验证明,教师的个性、能力及教学风格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

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所任科目受到学生欢迎;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并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平和友善、正直民主、敬业爱生的教师形象,积极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

教师应放下架子,热情诚恳地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游戏活动,聊天谈心,将自己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经常与学生对话与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烦恼,聆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改进,用爱、尊重和信任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3、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问题。

成长中的少年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是学生暂时的心理失衡所致,尚未构成思想品质上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问缘由,就简单地批评责骂,必然会引致学生抵触、逆反心理的出现。

在工作中,我们应多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按“心理分析沟通疏导行为指导”三个步骤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心理分析”即就学生出现的问题,从心理变化和障碍上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理所当然,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学生扣以品质问题的帽子;“心理疏导”即教师作为心理咨询者,与学生对话,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述,进行心灵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心结得以解开;“行为指导”即在认同疏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提出努力方向和具体可行的行为目标,以契约的方式肯定下来,导之以行,以新的面貌出现于班集体中,并进行跟踪追进,不断给予鼓励帮助,促进其不断进步。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六年级学生精力充沛,交往愿望强烈,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欣赏和认同,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学生充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同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能密切学生间的交往,增进学生间的学习和了解,起到促进自我认识,丰富情感体验,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三、设计适宜的心理教育课程 

  心理活动课在训练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在实践中,我努力营建出轻松、和谐、安全、自在的课堂氛围,通过沟通、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一般利用班会、晨会、十分钟队会和中队活动以及我校专设的心理教育课进行,教育的内容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决定,围绕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心理倾向,或一些有代表性的偶发事件,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如刚升上六年级时,我们开展以“我的12岁”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感叹词或其它词语,表达自己迈进12岁,成为六年级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与过去的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成长带来的喜悦和烦恼,共同讨论解决烦恼的方法和方式;针对六年级学生情绪多变,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开展《情绪调节和行为自控》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情绪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的关系,认识加强行为自控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和控制行为,通过转移、倾述、暗示、渲泄等方式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用暗示控制、强化控制、目标控制等方法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

  当学生中感到学习压力,出现厌学情绪时,我们就进行《学习生活苦与乐》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包含着苦与乐,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最终会由苦变乐;当学生对“性”问题感到好奇、困惑时,我们就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并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进行指导;当学生中出现爱打扮,盲目模仿一些中学生的奇怪打扮并以此为美时,进行《美,究竟是什么》《什么是酷与有型》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欣赏美。

  即将毕业时,针对学生对中学生活的困惑,请一些往届毕业生与他们一起进行《中学生活畅想》,使他们消除疑虑,明确自己应做些什么准备。

此外,我们还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对如何消除矛盾,如何赞美别人,如何说“不”,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等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  

2010-03-1307:

25:

12|  分类:

 心理咨询|举报|字号 订阅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即将告别熟悉的小学生活,迈向他们感到陌生的中学校园,正一步一步地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其他年级学生所没有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他们的心理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广泛,充满幻想。

六年级的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多变,常常会因为一部电视剧的播放或某项活动的举行而发生变化,并在班级中形成一股“风”。

有的学生兴趣属于“持续发展型”,兴趣专一,可望持续到成年;有的属于“波动发展型”,开始喜欢美术,不久又热衷于踢球,后来又转回美术方面;有的属于“一时热衷型”,一会儿喜欢下棋,一会儿转向写小说,一会儿又醉心于集邮;有的属于“多角变化型”,什么都喜欢,面面俱到。

在兴趣发展的同时,学生的脑海中也随之产生各种幻想,并随兴趣的变化而变化,一会儿想做运动员,一会儿想做艺术家等,因此教师需因势利导,让他们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2、男女有别,复杂敏感。

六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时期,他们对身体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性机能的发育,既好奇又怕羞,有些学生甚至为此感到困惑和烦恼。

女学生发育早一些,首先由好动转为好静,开始怕羞,喜欢谈“美”了。

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出现男女同学间暂时的反感(疏远或互相指责),有些学生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则变得特别关注,对一些有关“性”的话题和词语特别敏感,喜欢谈些“小道消息”,编派谁和谁是一对,还有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出现早恋的现象。

 

  3、独立愿望强,能力提高快。

六年级学生的“成人感”逐步得到发展,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各方面强烈地表现出来,有了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把自己看成是评论事物的尺度。

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希望大人对自己过多干涉,与大人说话越来越少。

随着独立愿望的出现,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他们能较好地独立处理不少日常问题,喜欢老师与他们平等地讨论、交流,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认可。

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顶撞”,做事经常自作主张,甚或喜欢“拉帮结派”,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蛮不讲理等。

 

  4、精力充沛,情绪多变。

六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好像总有用不尽的能量,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用在活动方面的能量总计接近于成人。

他们的情绪容易激动且多变,常因小事或振奋、激动,或愤怒、伤心,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情绪的表现开始由外露逐步转向内隐,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因此,教师需正确引导他们的“剩余精力”,并留心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分析和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作出指导。

 

  5、思想易受暗示,分辨能力不高。

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波动性大,容易受到暗示。

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多,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

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

 

  6、重视学习,目的不一。

大多数学生在升上六年级以后,都意识到自己即将告别小学生活,都把这个阶段当作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来看待,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目的却不太相同,有的是为升中打下较扎实的基础,有的是为满足家长的要求,报答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有的是为了争得荣誉,得到别人的赞赏。

由于广州市升中招生制度的改变,取消推荐生和保送生,保留特长生,其余的都一律由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所以一些没有特长的学生都不免对有可能派到层次较差的中学感到担忧。

家长的要求是给他们造成学习压力的主要原因,特别在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家长要求相距较远时,更使他们增添了焦虑和烦恼。

对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端正学习态度,消除顾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调适心态,培养能力,健康成长,顺利地度过小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呢?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心医”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有所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崇拜和依赖老师,对老师的优劣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喜欢老师把他们当作“小大人”看待,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对于粗暴的批评和压制感到反感。

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的学生欣赏有才干,工作作风民主平等的老师。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班主任应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甚至是心理医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工作开展起来更有实效, 

  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实验证明,教师的个性、能力及教学风格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

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所任科目受到学生欢迎;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并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平和友善、正直民主、敬业爱生的教师形象,积极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

教师应放下架子,热情诚恳地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游戏活动,聊天谈心,将自己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经常与学生对话与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烦恼,聆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改进,用爱、尊重和信任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3、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问题。

成长中的少年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是学生暂时的心理失衡所致,尚未构成思想品质上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问缘由,就简单地批评责骂,必然会引致学生抵触、逆反心理的出现。

在工作中,我们应多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按“心理分析沟通疏导行为指导”三个步骤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心理分析”即就学生出现的问题,从心理变化和障碍上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理所当然,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学生扣以品质问题的帽子;“心理疏导”即教师作为心理咨询者,与学生对话,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述,进行心灵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心结得以解开;“行为指导”即在认同疏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提出努力方向和具体可行的行为目标,以契约的方式肯定下来,导之以行,以新的面貌出现于班集体中,并进行跟踪追进,不断给予鼓励帮助,促进其不断进步。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六年级学生精力充沛,交往愿望强烈,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欣赏和认同,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学生充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同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能密切学生间的交往,增进学生间的学习和了解,起到促进自我认识,丰富情感体验,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1、创建自动化小队。

创建“自动化”小队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自己的小队自己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同伴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是创建自动化小队活动的内容和原则。

从小队的建立,队名、队歌的确定,到规章的制定,队内的分工和活动的安排,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原则,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在小队中容易找到归属感,他们在一展所长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

 

  2、参与班级管理。

组织学生对班中问题进行讨论,参与班目标的制定;采用班干竞选的方式,实行竞争上岗;推行班务承包制,由各自动化小队对班中卫生、学习、纪律、文体活动、教室设备等进行承包管理。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开展队间竞赛。

引导各小队在纪律、学习、体育、团结友爱、安全卫生、活动设计等方面展开竞赛,由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团,每周根据小队表现进行量化评分,每月评选出优胜小队和进步小队。

小队竞赛,不但有利于形成小队的集体舆论,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4、组织兴趣活动。

通过组织朗读、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积极动员学生参加电脑、绘画、音乐、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并在班内举行象棋、篮球等体育比赛,绘画、科技小制作展等活动,使学生在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专长;让学生自行设计和主持班、队活动,出版队报、墙报,为他们的兴趣特长提供施展的空间。

兴趣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健康、正当的兴趣爱好得到培养和强化。

 

  三、设计适宜的心理教育课程 

  心理活动课在训练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在实践中,我努力营建出轻松、和谐、安全、自在的课堂氛围,通过沟通、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一般利用班会、晨会、十分钟队会和中队活动以及我校专设的心理教育课进行,教育的内容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决定,围绕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心理倾向,或一些有代表性的偶发事件,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如刚升上六年级时,我们开展以“,12岁”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感叹词或其它词语,表达自己迈进12岁,成为六年级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与过去的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成长带来的喜悦和烦恼,共同讨论解决烦恼的方法和方式;针对六年级学生情绪多变,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开展《情绪调节和行为自控》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情绪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的关系,认识加强行为自控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和控制行为,通过转移、倾述、暗示、渲泄等方式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用暗示控制、强化控制、目标控制等方法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当学生中感到学习压力,出现厌学情绪时,我们就进行《学习生活苦与乐》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包含着苦与乐,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最终会由苦变乐;当学生对“性”问题感到好奇、困惑时,我们就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并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进行指导;当学生中出现爱打扮,盲目模仿一些中学生的奇怪打扮并以此为美时,进行《美,究竟是什么》《什么是酷与有型》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欣赏美。

即将毕业时,针对学生对中学生活的困惑,请一些往届毕业生与他们一起进行《中学生活畅想》,使他们消除疑虑,明确自己应做些什么准备。

此外,我们还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对如何消除矛盾,如何赞美别人,如何说“不”,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等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四、设法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环境是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声的和无声的教育力量,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定势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如何,甚至影响一生。

六年级学生思想易受暗示,分辨能力不强,加之兴趣广泛,什么都敢尝试,因此,班主任努力挖掘和运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显得极为重要。

 

  一是创设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

通过做好课室的卫生保洁工作和课室环境布置,使学生产生愉悦、舒展、向上之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间团结共处,指导学生处理好交往中的小矛盾,以身作则地给后进生多些关爱,消除班里对个别生的歧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与各任课老师沟通情况,交流教育心得,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注意引导班集体的舆论导向,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让正气抬头,树立良好的班风。

 

  二是发挥家庭环境的育人功能。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家长会和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理解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争取家长对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向一致;通过举办家长、学生同乐日,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融洽亲子关系,增进孩子与家长的对话和沟通;提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