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虚词集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70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虚词集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8个虚词集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8个虚词集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8个虚词集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8个虚词集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个虚词集释.docx

《18个虚词集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虚词集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个虚词集释.docx

18个虚词集释

新大纲18个虚词集释

1.而

(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2)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②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④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⑤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⑥表修饰关系,不译

吾尝终取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⑦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4)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2.何

(1)副词:

多么

水何澹澹。

(《观沧海》)

(2)代词:

①哪里

豫州今欲何往?

(《赤壁之战》)

②什么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⑧为什么、怎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3.乎

(1)介词:

相当“于”,译为“在”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师说》)

(2)助词

①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共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②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

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③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④用在副词或其他虚词之后,舒缓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⑤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3)形容词词尾

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4.乃

(1)副词

①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②却、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师说》)

③甚至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2)代词: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3)用于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5.其

(1)副词

①大概、或许,加强推测语气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还是、应当,加强期望或命令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2)连词

①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假如、如果,表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

(3)代词

①他(们)、他(们)的

遂契其舟。

(《察今》)

②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③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④这(个)、那(个)

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6.且

(1)副词

①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②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连词

①况且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崤之战》)

②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③而且,并且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7.若

(1)连词:

如果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代词

①你

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

②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8.所

(1)助词

①“所”字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遇。

(《<指南录>后序》)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②“所”后一般跟动词,而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先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冒鱼腹中。

(《陈涉世家》)

(2)“为…所”表被动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3)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9.为

(1)介词

①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③因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④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2)助词:

呢,表示反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10.焉

(1)代词

①它

谨食之,时面献焉。

(《捕蛇者说》)

②哪里,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助词

①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②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的样子,……的声音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

(《石钟山记》)

(3)兼词

①于此

青麻头伏焉(《促织))

使皇武子辞焉。

(《崤之战》)

11.也(语气助词)

(1)判断语气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2)肯定语气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即使有否定词,仍是表否定的肯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天时不如地利》)

(3)疑问语气

公于畏死耶?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4)感叹语气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崤之战》)

12.以

(1)副词:

通“已”

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治平篇》)

(2)连词

①因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③连接状语和谓语,相当于“而”,有时译为“来”、“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3)介词

①因为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②在……时候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

(《信陵君奇符救赵》)

③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④把

权以示群下。

(《赤壁之战》)

⑤用

若能以吴赵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13.因

(1)介词

①凭借,依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②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③顺着

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

④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连词

①因为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②因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3)副词:

于是,就

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矿(《童区寄传》)

14.于

(1)介词

①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比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③对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赤壁之战》)

④和,与

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⑤向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⑥在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⑦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⑧被

不役于物。

(《训俭示康》)

⑨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从这”、“在这”等。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译为“从这时。

”(《崤之战》)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译为“在这职业上。

”(《捕蛇者说》)

15.与

(1)介词

①跟,同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

②替,为

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2)连词:

和,及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3)助词:

通“欤”表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

(《庄暴见孟子》)

(4)动词

①交好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②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③给予

还以与妻。

(《乐羊子妻》)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

④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论语》)

16.则

(1)副词,就

故木受绳则直,全就砺则利。

(《劝学》)

(2)连词

①那么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六国论》)

②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分句并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3)判断词,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17.者

(1)助词

①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表提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用在假设复句的后面,表停顿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代词

①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项”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③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译为“……时候”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8.之

(1)用作代词。

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

柔使之然也。

(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道之所存,师之所有也。

(《师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夭(《赤壁之战》)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