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48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考察,都会涉及内容筛选整合、概括内容要点,分析重点词句含意等考点,在此,我们不就这些问题做细致分析,我们只就实用文本阅读中比较有文体特色的考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学们熟悉文体特征,把握更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

范例一:

10年广东卷(详见复习资料)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6分)

19【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②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

③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的重重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之修辞的能力。

分析修辞方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考生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判定,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人来写,是拟人。

②是反问。

③句式相同,是排比。

4分。

第1句,拟人1分。

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1分。

第2句,反问1分。

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1分。

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1分

启示:

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运用技巧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为作者的观点(情感)服务!

这也是我们在复习古诗鉴赏时一直强调的。

类题链接:

20.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5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

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

【评分要求】满分5分,答出“排比”“反复”各得1分,有举例得1分,作用的赏析2分。

20【答案】

(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发力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

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2)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体特征。

此题,先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引用这个史实的作用。

(赋分:

5分。

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

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

2分;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

2分)

启示:

当我们看到“引用”二字时,应该会很敏感的想起“引用”对于文体特征(真实性、趣味性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引用实际上也是一种技巧而已,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不要忽视了我们在一轮复习时归纳的“看文段位置来答作用题”这一点。

因此,综合起来:

文体特征、作者观点、结构上的作用。

类题链接:

19.这篇社论共有11个段落,请问最后一段的位置可不可以变动?

为什么?

(4分)(10深圳二模)

参考答案:

最后一段的位置不可以变动。

前面10个自然段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国民,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国家,而11自然段是对前面10个自然段的总结,对主题的深化。

即美利坚的每一位国民都应珍惜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政府的理想。

用原文语句作答也可:

“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政府的理想。

【评分要求】满分4分,答出“不可变动”得1分,答出“总结上文”得1分,答出“深化主题”得1分,具体阐释主题,1分。

类题链接2:

20.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分)(11汕头一模)

(5分)①使文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准确性(1分),②科学地反映了微博在中国青年中引起了广发的关注的真实现状(1分),说明他们许多人利用微博参与社会生活,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大部分人对微博保持了理性的态度(3分)。

21【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

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得不到开发利用。

②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

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赋分:

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分。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2分。

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

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

2分)

范例二:

10汕头一模

19.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0.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却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

请以文章第8段(划线部分)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5分)

21.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一个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

你认为呢?

(6分)

一起审题:

19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结合文本作答。

20题考查对文本特色评价,有文体针对性,需要借鉴答案。

21题涉及选材的问题(传记、新闻),考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以及表现写作意图的手法的能力,可能会比较陌生,需要借鉴。

20.【参考答案】这篇通讯用事实说话,通篇使用第三人称,用数据(字),用旁观直描的叙事手法(写实手法)为主,如第8段,没有出现一句明显的抒情和议论,甚至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和细节,只用简明的数据对比,就已经完全表现出叶志平校长对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的认真细致。

启示:

实际上还是变相考表现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通过陈述客观事实和细节)、侧面描写(对比)。

迁移链接:

1.(《擦鞋者说》)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

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6分)

参考答案:

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⑵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⑶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答对1点可得2分,答对2点可得5分。

能够答对2点即可。

2.(《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

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6分)

参考答案:

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

启示:

选用不同的人称可以达到不同效果。

各种人称的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现场感,真实感;

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现内容(事件人物),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1.【参考答案】我不同意此种观点。

示例一:

这篇通讯叙事不枝不蔓,集中表达了文章的写作意图。

汶川“5•12”地震之后不久,灾区校舍的质量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记者具有敏锐的职业敏感,及时记录和表现了一个尽其所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中学校长形象,一定程度回答了当时人们关于“灾难能否避免”的疑问。

而其他与此关系不大的素材则一笔带过,防止喧宾夺主,避免了“高大全”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鲜明、集中、准确地诠释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示例二:

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却有深度。

作者独辟蹊径,从校长对师生生命安全的关注这个角度,紧紧围绕着“避险”来写,只从一个角度切入,其他素材一笔带过,抓住“加固教学楼”和“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的两个核心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描叙,着力表现叶志平校长的责任心和远见,他的谋略和能力,他的坚韧和执着。

文章目标明确,开拓得深,远胜于面面俱到的叙写,更显现了报道的深度。

我同意此种观点。

示例:

叶志平是四川地震灾区一名难得的优秀校长,记者如果能够多方面深入了解、开拓素材,比如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学校,如何在条件差、待遇低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等等,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叶志平,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对于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灾区的教育状况,了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的灾区师生,更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会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仅从“避险”一个角度来描述他,确实有所遗憾。

范例原题

新华网四川安县5月24日电 题:

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新华社记者朱玉、万一、刘红灿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

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

第一波震荡刚过去,他立即驱车飞快地往学校赶。

路上他就怕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会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连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

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要修这栋楼。

他发现与这栋楼相连的厕所楼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就先拆除了;他发现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生气地重新灌注了混凝土;他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

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

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地化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

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

就是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演习的这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

全校紧急疏散!

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

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班必须排成单行,两个班合用一条楼梯,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疏散到操场上站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

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

因为拐弯处孩子最容易摔,如果摔了,老师可以一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那天地震,他不在。

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

地震波一来,老师喊:

所有人趴在桌子下!

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

唯一没按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一位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里,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

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

四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

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这时,他浑身都软了,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

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学校的墙上写着:

“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2008年5月24日新华社稿,有删改)

19.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0.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却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

请以文章第8段(划线部分)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5分)

21.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一个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

你认为呢?

(6分)

范例三:

“小白菜”谈志愿者价值: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笔者的几十位学生都是上海世博会上的“小白菜”(世博会上绿衣白裤的大学生志愿者)。

回到课堂,课间聊起世博志愿服务的感受时,他们不假思索地说: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上岗前,“小白菜”们接受了“志愿者角色与使命”、“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礼仪训练”、“应急处置训练”、“沟通与接待训练”、“领导力训练”等内容的培训,但对志愿服务究竟需要他们干些什么,他们并不十分明确。

进入世博园区和园外城市志愿服务的各个站点后,“小白菜”们发现,他们“被需要”之处既出人意料又数不胜数——游客和路人需要他们像“人肉搜索机”、“活地图”甚至像“百科全书”一样回答各种问题,需要他们指点迷津,甚至帮着推轮椅、看孩子、买可乐;工作人员需要他们做随叫随到的“临时工”,搬搬运运的“棒棒军”,一天烧600杯咖啡的“免费小工”和维持秩序的“人墙”;外国人来了,需要他们充当翻译;再苦再累再怨,也需要他们笑脸相迎,微笑相对,倾力相助……

从“被满足”到“被需要”

多年来,“小白菜”们很少如此“被需要”过。

从小到大,他们的“被需要”主要限于“乖一点”、“读好书”、“好成绩”、“好名次”等极有限的几个方面。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多充当的则是“需要”者——衣食住行及其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种种“需要”。

一般来讲,成长的过程就是“需要”被满足的过程。

作为成长中的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再正常不过。

不过,不同于前辈的是,“小白菜”这一代人,其种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也许是前所未有的:

长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父母就多方打探、深入研究,精心为他们构建好了“维生素体系”;时尚潮层出不穷,大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使他们的玩具库、文具库、衣橱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时尚品牌系列……“小白菜”甚至还没想到、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的“需要”,无数的“需要”便在他们不经意间充分地“被满足”了。

“被满足”意味着不忧匮乏短缺,只需现成受用;“被满足”意味着不必扶弟携妹,尽管独自享用;“被满足”意味着可以不闻“风声雨声”,只要“书声朗朗”;“被满足”意味着自然而然索取,无需尽心尽力奉献。

于是,在需要不断“被满足”中长大的“小白菜”被骂为“脑残的90后”、“娇生惯养的垮掉的一代”。

以此为背景,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便被放大为“最强烈”的感觉。

在层出不穷、预想不到的种种“被需要”面前,“小白菜们”第一天新鲜,第二天累,第三天烦,第四天习惯,第N天爱上。

笔者一位做过“小白菜”的学生在校园网本系空间中写道:

“当换上自己的衣服,去跟馆内的老师、姐姐们和其他工作人员说再见的时候,看到华理的同学已经上岗了。

看着那个岗位,我熟悉的区域,已经换成了不一样的面孔……现在却是有点哀伤,因为离开,即使我还会以游客的身份进世博,但是身份不一样了,感觉和责任也会不一样。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让我好好为这次志愿者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一位叫“会思考的芦苇”的志愿者说:

志愿者精神就是“更高的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由“被需要”的感觉而生发出“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白菜”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在丰富、升华。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纵观全文,为什么大学生志愿者“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4分)

20.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

21.“小白菜”们从只知“需要”,到感受并认识到“被需要”,这是成长中的一次跨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读完此文,你觉得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6分)

参考答案:

19.(4分)因为在世博会上他们“被需要”之处既出人意料又数不胜数(或在世博服务中他们经历了层出不穷、预想不到的“被需要”),也因为从小到大“小白菜”们很少如此“被需要”过(或以往过多的“被满足”使他们失去了“被需要”的感觉),因此“被需要”的感觉才更强烈。

(每点2分)

20.(5分)文章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1分),前一个小标题写出了志愿者的感受(1分),而第二个小标题则从他们“被满足”说起揭示出第一个小标题产生的深层原因(1分)。

这样的结构可更清晰、更深刻地表达出作为志愿者的价值所在,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2分)。

结构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新闻的结构可能包含标题、导语、开头、主体、结尾甚至是背景,全文常见的结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等,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小标题。

对结构的考查就常见的是对开头、结尾等作用的分析。

类题链接:

1.(《体操王子飞天点圣火——记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段是这篇新闻稿的导语,是对李宁点燃奥运火炬的场面描写,同时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并引出了下文。

(1分)

最后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回扣了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分)深刻地揭示了北京奥运会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2分)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实现了五千年古老中国的梦想,释放了中华民族的激情,表达华夏儿女的喜悦之情。

(2分)

2.(《梦碎雅典》)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谈谈作者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在新闻后之所以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是因为它能够提供这则新闻为什么要以“贫富悬殊”为重点的背景理由,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根据,使人们阅读时易于准确而深刻理解。

背景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4.(《王选:

当代毕舁方正之士》)本文多次引用了王选的话,有的话语直接用作小标题,很有特色。

品味文中的小标题,说说这样写法的妙处。

(5分)

参考答案:

这些语句,刻画了王选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追求和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坦荡胸怀。

(内容上,2分)以王选的话语作为小标题,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这些小标题,有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对生动鲜明地展示人物个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文章有一种真实的感染力。

(表达上,3分)

启示:

对于新闻结构的考察,与“作用”的分析比较相似,我们在掌握了“作用”题答题要领之后,还需了解一些新闻特有的结构形式。

21.(6分)作为家庭,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许的工具,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提前为他们想好、做好,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承担,找到“被需要”的感觉,从而承担起对事业、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社会,应该倡导全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并且时时处处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让每一个有意愿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从中体会“被需要”的乐趣;并且把志愿服务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责任的依据。

(每点3分,有观点,能言之成理即可。

范例四:

探究作品新闻价值

1.中国对赤几的援助始于1971年,35年来,广东近400名医生进行着一场国际接力援助。

《广州日报》对此事作了系列报道,请根据本文的内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①树立了中国无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的国际形象。

②展现了广东医疗队无私、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对民众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③反映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疗技术,弘扬了中国医务人员博爱、人道的国际主义精神。

④回击了某些西方国家诬蔑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的舆论。

2.(《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人物周刊》发表本文时,前面写到“谭盾又搞怪了,这一次,又震动了西方。

2007年1月1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他最新的歌剧《秦始皇》。

120多年以来,这是这所全球著名的歌剧院第一次上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

……这部歌剧连演9场,包括最高票价2500美元在内的戏票销售一空”。

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

(5分)

参考答案:

能够激发读者探寻谭盾的成功根源所在,学习他精神的伟大之处;感悟他的人格魅力所在,给自己以真正的人生意义的启迪。

(适当举例说明)

3.(《擦鞋者说》)《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

参考答案:

⑴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⑵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⑶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启示:

新闻价值是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思考的方向是:

①事件本身有没有宣传价值(什么价值);②事件中的人物有没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一般可从精神层面去考虑);③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程度,是否切合时代主旋律。

答题思路:

点+结合文本举例+简单分析。

小结:

新闻常见考点

一、新闻的真实性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二、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三、新闻结构

四、新闻构思(选材)

看能否体现新闻的时效性,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新闻标题

①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④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