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论文.docx
《浅谈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摘 要
现行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占据了相当大的板块,这时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而化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实验是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重视实验,培养兴趣,理论创新
目 录
摘 要1
引 言1
1化学实验的重要性…………………………………………………...2
1.1实验是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2
1.2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2
1.3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唯一方法…………………3
2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关键…………………………4
2.1教学实例……………………………………………………………4
参考文献7
致 谢8
引 言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占据了相当大的板块,这时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实现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融合;并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设置了选修课程。
试图建立起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具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中学化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也有很多的学校和教师对实验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上好实验课,降低了人才的素质和标准。
下面我简单的谈谈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1.1实验是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说)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
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等。
实验事实是理论建立(或提出假说)的基础,通过再实验才能发展和完善理论。
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
化学家就是这样去认识化学世界的。
1.2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
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1.3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唯一方法
教材中所有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
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个化学实验包含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
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
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层次较高,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
2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关键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催化剂,只有学生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与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于人类的动机才能激发创造潜能,才可能产生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知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
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
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而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实验中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高昂的思维状态之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2.1教学实例
学习上或现实生活中遇到新问题应如何面对,这都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综合性能力,而化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比如我在讲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节的时候,Fe(OH)2的制取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我首先是让学生动手做了一组实验:
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然后加入NaOH溶液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同学们都得到了红褐色的Fe(OH)3沉淀,而在把NaOH溶液和FeSO4溶液混合后的现象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教材上说Fe(OH)2是“灰白色沉淀、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后面的现象“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学生都看到了,可白色沉淀学生都没看到。
学生很快都提出疑问:
为什么很难看到甚至是看不到白色沉淀?
为什么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我首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各小组纷纷积极看书、讨论分析。
得出可能原因如下:
①Fe(OH)2沉淀不是灰白色沉淀;②Fe(OH)2是灰白色沉淀,而大家看不到白色是因为Fe(OH)2不稳定,得到Fe(OH)2之后又迅速的转化成了其他物质。
最终结论②占了上峰,大家达成共识,生成Fe(OH)2之后Fe(OH)2又迅速的转化成了其他物质,那么转化成什么物质呢?
大家有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沉淀颜色最终变成了红褐色,这与Fe(OH)3沉淀的颜色完全一致,说明Fe(OH)2最终被氧化成了Fe(OH)3,而白色很难观察到说明Fe(OH)2特别容易被氧化。
接下来又出现一个问题:
被哪种物质氧化?
学生很快就分析出是空气中的和溶在水溶液中的O2,那么如何防止O2对二价铁的氧化呢?
学生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论是在制取沉淀的过程中把O2除去那么怎么出去呢?
方案一加热法:
按教材上的方法、先加热NaOH和FeSO4溶液,然后用长胶头滴管取NaOH溶液插入到呈有FeSO4溶液的试管底部轻轻挤压出NaOH。
这种方法的现象不明显。
因为加热除氧的过程中FeSO4会被氧化。
方案二液封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铁粉,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煤油液封,形成封闭体系,待反应完全后,便制得了FeSO4溶液用长胶头滴管吸取一定量的煮沸后的NaOH溶液,插入到油层以下,挤出NaOH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方案三.排气法: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试管I中装有Fe粉及稀硫酸;试管II中装有煮沸过的NaOH溶液。
思路:
打开止水夹,利用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试管I和试管II中的空气排尽,这样可得到无氧气的一个封闭体系,关闭止水夹,这样产生的氢气,使试管I中压强增大,这样,可使试管I中产生的新制的硫酸亚铁进入试管II中,从而制得纯净的氢氧化亚铁沉淀。
学生通过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亲自实践解决问题,及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知识的严密性、提高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采取实验探究的模式进行授课,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进度实际上是很紧的,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实验进行探究,但我们可以对一些典型实验、特别是教材中的中考重点知识点,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以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验。
而不是把实验教学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认为实验影响理论教学。
教师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出发,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可以布置实验习题,通过学生查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以及家庭小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长增《无机化学教程》
(2)徐光宪. 今日化学何去何从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本人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喻国贞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
喻老师多次询问我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拓宽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喻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都给了我深深地感染和振奋,在此谨向喻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