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13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0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27岁中进士。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三、检查预习

一词多义

明:

(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至若春和景明

以:

(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

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空:

(1)(天空)浊浪排空

(2)(消散)长烟一空

通:

(1)(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

和:

(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归依:

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

云归而岩穴暝

(1)前人之述备矣:

译尽

(2):

备齐

词类活用

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⒍刻唐贤今人

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古义:

景色和事物;今义:

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⒉微斯人【古义:

(如果)没有;今义:

微小】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

景象;今:

看】

⒋横无际涯【古:

广远;今:

与“竖”相对】

⒌浊浪排空【古:

冲向天空;今:

全部去除掉】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

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

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备矣【古:

详尽今:

准备】

⒏增其旧制【古:

规模今:

制度】

⒐作文【古:

写文章今:

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

日光;今:

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

国都;今:

国家】

⒓则有去国怀乡【古:

离开;今:

前往】

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

曾经;今:

品尝】

⒕越明年【古:

及,到;今:

越过】

⒖宠辱偕忘【古:

荣耀;今:

恩宠】

⒗沙鸥翔集【古:

群鸟停息在树上;今:

集体,集中】

⒘进亦忧【古:

在朝廷做官;今:

前进】

⒙退亦忧【古:

不在朝廷做官;今:

后退】

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装句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

吾谁与归?

重点译句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译:

(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

或早或晚,(一天里)湖面上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朝廷),思念故乡,担心别人诽谤,害怕别人讥讽,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横生而悲伤的情绪了。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译:

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为人民忧患,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

那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⑦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啊!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

(“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3.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

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

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2):

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

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二课时

一、精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明确: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怀,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作者写出了从岳阳楼看洞庭湖的哪些特点?

明确:

(1)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作者为什么忽然写“前人之述备矣”,从写景中跳出来写人?

明确: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全文的主体。

4.第三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

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山岳潜形”,也使商旅不前,并且从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的画面,渲染出极“悲”的气氛。

5.第四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

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

6.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探究一:

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悲喜态度及忧乐观。

明确:

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的悲喜态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忧”时,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乐”时,要“后天下之乐而乐”。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说道,“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指什么?

“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在偏远地区做地方官。

探究三: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

指古仁人和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意。

二、探究与赏析,把握本文艺术特征

1.范仲淹没有真的到过岳阳楼,只是借滕子京送来的一幅画便创出如此名篇,倘若范仲淹真去了岳阳楼,是否还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呢?

明确:

观点一:

能创造出来,因为作者心怀天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因此,若范仲淹见过岳阳楼,仍旧能创出此类脍炙人口之佳作。

观点二:

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便没有意思,这才让范仲淹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的做法,另说他的一套。

但见过岳阳楼风景之人,难免为其美景所震撼,反而写不出“古仁人之心”的文章也未好说。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明确: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第一段为叙述,第二、三、四段为写景,最后一段发表议论。

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

3.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

明确:

也因为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朗读的流畅度。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融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

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为国为家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古仁人”的例子,深刻理解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2.讨论:

我们都是普通人,还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吗?

明确:

“先忧后乐”并不只是国家领导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聚沙成塔”,一人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整个国家。

(板书:

四、心存高远志,脚踏实地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