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83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犯罪学 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docx

犯罪学自考题集课程命题老师提供的考试重点

 

《犯罪学》

二0一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对犯罪现象的研究)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综合性)

4.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观察法)

5.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刑法学)

6.提出"自由意志论"的犯罪原因观的是(古典犯罪学派)

7.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犯罪概念)

8.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犯罪饱和律)

9.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

10.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解释犯罪原因)

11.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了犯罪具有(社会性)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相对暗数)

13.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再犯的可能性)

14.在犯罪学的初创时期,犯罪学家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研究犯罪原因)

15.在建国初期已基本绝迹或发案极少而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的犯罪是(制贩毒品)

16.改革开放后,我国盗窃案显著特点是(集群犯罪严重)

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于(文革"期间)

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

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

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中介环节)

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社会角色)

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犯罪行为)

24.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犯罪工具)

25.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犯罪条件)

26.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受容性)

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犯罪预测的内容)

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政法部门)

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

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革是因为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预防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

31.犯罪学必须关注研究的关于犯罪现象课题有(.犯罪现象属性.犯罪的基本状况.犯罪特点.犯罪规律)

32.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发案数剧增.流动人口犯罪突出.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犯罪预防.治理犯罪.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犯罪人的改造)

34.我国帮教工作的原则有(平等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实际效果.平行性.具体性.操作性)

 

三、填空

1、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的科学。

2、收集犯罪资料的具体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及临床诊断法等.

3、犯罪学的创始人是(龙勃罗梭),他在1876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犯罪人论》)_.

4、犯罪现象的属性主要有:

_(阶级性)_,(社会性)_和(相对性).

5、阿莎棼堡将犯罪人分为七种类型:

过失犯罪人,(激情犯罪人 ),机会犯罪人,(预谋犯罪人),累犯犯罪人,常习犯罪人,和_(职业犯罪人).

6、我国犯罪现象的规律主要有(起伏律)_,_(消长律 )和(辐射律)_.

7、在犯罪的社会原因中,_(经济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和占主导地位的.

8、(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和(贫困家庭)等类型的家庭,家庭功能实现的条件较差,矛盾较多,所以一般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较易发生犯罪。

9、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犯罪机会)和(空间环境)两个方面。

10、依据被害人是否承担责任及其享有什么权利,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有责任)被害人与无责任(无责任)被害人.

11、(犯罪预测)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12、犯罪预测的复杂性是由_()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1、1879年法国学者保罗.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这一概念。

2、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

3、狭义犯罪学由于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目的等的不同,又被分为两大分支:

一个是犯罪生物学,另一个是犯罪社会学。

4、广义犯罪学不仅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发生规律,而且研究防控犯罪的对策。

5、新中国的犯罪学学者基本上都持广义的犯罪学的观点。

6、广义犯罪学研究包括犯罪原因学和犯罪对策学两大部分。

7、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以下三个方面: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

8、犯罪原因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和主干。

9、预防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10、综合治理和预防犯罪已成为国际犯罪学界的一项共识。

11、控制和预防犯罪的前提是认识犯罪。

12、预防犯罪才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13、一些学者认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而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是揭示犯罪原因和进行犯罪预防的根本方法与途径。

14、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是由犯罪问题的特点而决定的。

15、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为研究对象的。

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的任务,是任何一门单一学科或边缘学科都无法完成的。

16、从研究方法上看,刑法学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而犯罪学则主要采用事实分析法,即经验型的研究方法。

17、犯罪学与心理学之间是一种知识和原理的借用关系。

18、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研究法。

19、犯罪学研究常用的现场调查法主要有现场实验法和现场观察法。

20、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

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21、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

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

22、统计研究法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的特点。

23、犯罪学研究的漫长岁月以18世纪作为时间分界。

24、18世纪以前欧洲的犯罪研究,又称为西方古代犯罪研究,其研究历程被概括为四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神学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25、犯罪学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

一些法学家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主张排斥复仇概念,强调罪行均衡。

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或观点,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贝卡利亚、英国的边沁、德国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26、切萨雷.博尼萨纳.贝卡利亚是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

关于犯罪原因,贝卡利亚认为人达到一定年龄,均有理性的自由意志。

27、关于对犯罪的刑罚,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具有三个原则:

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28、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最困难的手段是改善教育。

29、杰立米.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法学家、刑法改革的领导人。

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则》和《刑罚原理》。

边沁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

30、关于对犯罪的刑罚,刑罚理论是边沁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它有三个部分组成:

刑罚目的、罪刑相适应、刑罚体系。

31、边沁认为,刑罚的最广泛、最适当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预防犯罪。

32、边沁强调社会制裁措施,包括身体制裁、政治制裁、道德制裁或民众的制裁、宗教制裁。

33、古典学派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

古典学派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4、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之所以选择犯罪行为而不选择守法行为,是由其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倾向决定的。

35、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龙勃罗梭、菲利和加罗法洛。

36、龙勃罗梭是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及犯罪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观点,成为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犯罪学的鼻祖。

主要著作是1876年发表的《犯罪人论》一书。

37、龙勃罗梭在对在监受刑者的观察和研究后,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五大类。

38、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

头部异常、其他身体及生理异常、精神异常。

39、龙勃罗梭在犯罪原因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遗传因素影响犯罪、社会因素影响犯罪、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

40、龙勃罗梭的犯罪对策学说由四部分构成:

社会防卫理论、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建议、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

41、菲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和犯罪学家,也是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犯罪三原因论”,著作是《犯罪社会学》,提出了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常习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激情犯罪人五类。

42、菲利除了肯定犯罪生物原因的作用外,还强调用其他因素对犯罪原因进行解释,提出了“犯罪三原因论”,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类学因素。

第二类是自然地理因素。

第三类是社会因素。

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这种法则被菲利称为“犯罪饱和法则”。

有两种典型的表现:

一是犯罪的周期性变动,二是犯罪的周期性增长。

44、加罗法洛是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自然犯罪”的概念。

45、加罗法洛将犯罪人话分为四类:

犯谋杀罪的犯罪人、暴力犯罪的犯罪人、财产犯罪的犯罪人、性犯罪的犯罪人。

46、与“自然犯罪”相对应的概念是“人定犯罪”。

47、加罗法洛关于犯罪对策倡导“社会防卫论”。

他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改造或矫正犯罪人,而是阻止犯罪人重新犯罪,以保卫社会。

48、格林是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被认为是继龙勃罗梭之后进行真正的犯罪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将人体测量与复杂、精密的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用生物计量学方法研究犯罪人的各种特征,特别是行为学特征。

49、胡顿是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犯罪学家,是继英国犯罪学家格林之后最重要的犯罪人类学研究者,他用人体测量和科学统计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

50、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在犯罪原因的问题上,提出“犯罪原因二元论”。

51、塔尔德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犯罪学家,他注重用社会学理论对犯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理论,是塔尔德学说的核心之一。

52、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里利德.R

肖和亨利.D.麦凯在对芝加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创立了犯罪生态学。

提出了“同心圆说”和“社会解组论”,以此揭示该市犯罪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53、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

54、广义犯罪学的观点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流。

55、新中国的犯罪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56、犯罪研究的基本观念包括唯物观、辨证观、系统观。

57、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58、依据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59、抽样调查可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60、随机抽样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段抽样

61、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直接抽选法、抽签法、乱数表抽样法。

62、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63、典型调查方法有三种:

一是探索调查,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二是选择典型,三是实地调查

64、实验研究法在犯罪研究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三类;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65、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66、运用文献法研究犯罪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适用性、保密性。

67、统计分析结论往往是在纵横比较的基础上的出的。

68、犯罪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可分为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6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属性。

70、犯罪数量与犯罪率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71、犯罪数量又分为发案数、判决书两种。

72、犯罪数量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犯罪案件数。

二是犯罪人数。

73、犯罪率分为两类:

一是发案率。

二是按照犯罪人数与人口统计总数之比。

74、犯罪数量的统计特征:

一是犯罪数量有明数和暗数之分。

二是犯罪数量存在着“漏斗效应”。

75、暗数分为绝对暗数与相对暗数。

76、反映犯罪成员状况的因素有: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气质、人格等。

77、犯罪空间是指犯罪区域与犯罪地点。

78、犯罪分布与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79、犯罪后果涉及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80、犯罪动态主要受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是指政策、人口、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法律因素是指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变化。

81、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只是影响犯罪变化的原因之一,犯罪最终决定于物质生产方式。

82、根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

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律、消长律、辐射律三个规律。

83、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基本表现,是犯罪现象的构成要素,也是犯罪人的活动形式之一。

84、从结构上看,犯罪人都有实体的犯罪人、拟制的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

85、犯罪行为机制包括促使犯罪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和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三个部分。

86、需要是犯罪行为动力产生的基础,具有原始性和扩张性。

87、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连续性、律动性和向度性。

88、犯罪行为抑制机制的反向性或者说说逆向性,是犯罪行为的调节器。

89、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现象。

90、犯罪原因的特征:

一是因素的释能性。

二是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

三是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91、犯罪学中的基本范畴是反映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对策的本质凉席的最基本要素。

92、犯罪现象原因的基本范畴是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系统、犯罪原因等级。

93、犯罪原因等级分三个层次的等级,一是犯罪根源,二是犯罪的一般原因,三是犯罪的具体原因。

94、犯罪行为原因的基本范畴是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犯罪诱因、犯罪动力的形成过程。

95、现代犯罪学研究深刻地认识到,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

96、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

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

97、犯罪的动力是推动和引发犯罪的力与控制、阻碍犯罪的力的差力,并且前者必须大于后者。

98、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是遏制和消除犯罪的根本途径。

99、犯罪原因的研究经历了思辩研究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经验研究阶段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阶段。

100、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论。

101、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的又一种犯罪生物学观点。

102、文化冲突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的。

103、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主要有标签论、差异交往论、模仿论和社会控制论。

104、标签论是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的。

105、差异交往论又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的。

106、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的。

107、社会控制论是沃尔特.雷克利斯、西蒙和埃蓝.茂雷提出的。

108、解释犯罪就必须解释个体沦为犯罪的条件,主要观点有遏制论、中性化说、社会责任说。

109、中性化说是大卫.莫萨提出的。

社会责任说是拉维斯.赫尔斯基提出的。

110、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和智能低下理论。

111、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犯罪主体犯罪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既有物质的,也有观念形态的,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

它反映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存在和意识互相渗透的统一体。

112、根据其规模,可以将犯罪社会原因分为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两类;根据其内容性质,可分为社会结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四类。

宏观社会原因是规定犯罪情境的根本原因。

微观社会原因是决定犯罪的具体的外部条件。

113、社会主义制度既然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社会制度,所以它的建立,就为消除犯罪创造了条件,为犯罪的消亡打下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114、文化对犯罪的作用,一般与其功能特点直接相关,其功能特点主要有三个,即人文性、民族性和悖逆性。

115、微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是具体的影响,比较直接。

116、不良的微观社会环境和普通微观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是人的不良道德品质产生的直接基础。

1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

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

118、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在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19、心理学认为,需要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生理性的需要,另一类是社会性的需要。

120、人的性格对行为动机有发动或制止、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可以提高行为效率,也可以使行为效率降低。

121、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是对现实的态度。

二是情绪。

三是意志。

四是理智。

122、精神病包括两类:

一类是重性精神病。

二是轻性精神病。

123、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将变态人格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型、爆发型、强迫型、疑症型、无力型、反社会型和不合群型9种。

124、根据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无责任,可以将其分为无责性被害人与有责性被害人。

125、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既然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

126、根据被害人是否具有被还因素和条件,可以将其划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

127、根据被害人是否直接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

128、根据被害人的人格特征,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暴躁型被害人、怯懦型被害人、贪婪型被害人、纵欲型被害人、孤独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

129、根据被害人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职业的特殊性,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挫折型被害人、流动型被害人和职业型被害人。

130、根据年龄的不同,将被害人分为未成年被害人、青年被害人、壮年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

131、根据身体、智力状况的不同,将被害人分为身体残疾的被害人、智能低下的被害人、精神不健全的被害人。

132、根据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次数,可以将其划分为一次性被害人、重复性被害人和多次被害人。

133、犯罪被害现象的数量指标主要体现为四个指标:

被害数量、被害率、被害死伤率和被害死亡率。

134、人口统计变量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

135、被害后果表现在被害人的身体创伤、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被害人的精神创伤、被害人的反应。

136、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映可以总结为激烈反抗、顺应、巧妙应对。

137、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的类型上可以分:

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

138、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又称客观因素,在犯罪被害性理论中还被称为一般的被害性。

139、被害的社会因素包括被害人生存其中的不良家庭生活环境、不良社区环境以及导致被害人多次被害和重复被害的司法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

140、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犯罪统计资料,是犯罪预测的基础。

141、犯罪预测的特点:

现实性、示导性、可变性、复杂性。

142、犯罪预测按照空间范围分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

143、犯罪预测按照时间范围分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中期犯罪预测、长期犯罪预测。

144、近期犯罪预测是指一年以内的犯罪预测。

短期犯罪预测是指1-2年的预测。

中期犯罪预测是指3-5年的预测。

长期犯罪预测是指5年以上的预测。

145、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和中期犯罪预测由于有较精确的准确度,所以实用价值较高。

146、犯罪预测按照内容分犯罪主体预测、犯罪侵害客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形态预测、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和犯罪危害程度预测。

147、预测原理主要有可知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类推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矛盾可转化原理和可控性原理。

148、犯罪预测的方法:

经验判断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因果分析预测法。

149、直观判断法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需要同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运用。

150、集体经验判断法主要是采取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犯罪意向推断等形式。

151、依据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划分,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和犯罪后预防。

152、依据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不同划分,可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

153、重点预防一般有三个层级:

一是全局性的重点。

二是地区性的重点。

三是社会组织内部的重点。

154、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

155、依据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不同,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156、要大力推广以提高科技含量创安为目标的“六小防范工程”,即小区周边监控系统、创安基础工作电脑化管理、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家庭防盗报警系统、技防管理队伍建设、普及技防知识。

157、古典犯罪学派认为预防犯罪的主要手段是刑罚预防。

158、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应当通过改善立法、增进知识、严格执法、奖励美德、完善教育等措施预防犯罪。

159、补救方法有预防方法、遏制方法、补偿方法和刑罚方法。

160、社会防卫论是实证学派的核心理论。

161、社会解组理论,也称为社会生态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对芝加哥犯罪的研究。

162、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S.贝克尔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对犯罪与惩罚进行研究,提出了根据犯罪分子对“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核算预防犯罪的方法。

163、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美国学者史蒂文.拉布提出的犯罪预防。

164、犯罪预防二元模式是由荷兰司法部犯罪局主任詹.J.M.范.贷克及其同事捷帕.迫.沃德于1991年提出的犯罪预防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公共卫生模式和行为发生机制。

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减少犯罪人的犯罪倾向。

二是减少和消除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环境,三是避免被害人的被害。

165、针对犯罪人的预防措施分为三个阶段:

犯罪前阶段、犯罪征兆阶段、犯罪或重新犯罪阶段。

166、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

167、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

168、理性选择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德瑞克.科尼西和罗纳德.克拉西提出。

169、1982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教授提出了“破窗理论”。

17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

171、1981年5月,党中央在批准中央政法委员会召开的五大城市社会治安座谈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172、1991年1月,中央专门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对10年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