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74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docx

九下历史知识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程标准】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

——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二)、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11月6日到7日

经过:

11月6日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月7日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获得胜利。

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三)、采取的措施:

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

彼得格勒——莫斯科

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四)、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战后的主要任务:

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1、新经济政策:

①时间:

1921年3月,②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成立:

时间:

19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列宁逝世。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28——1937年

领导人:

斯大林

主要成就:

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三)、斯大林模式:

新宪法通过:

时间:

1936年,意义:

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性: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课程标准】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战后的“新秩序”)

时间:

1919年1月

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

主宰和会的三巨头:

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

结果:

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二)、《凡尔赛和约》

1、内容:

①领土方面: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方面: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方面: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④赔款方面: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方面: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本条合约最能体现一战的侵略性)

2、《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影响: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3、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三)、国际联盟:

成立时间:

1920年1月,主要控制者:

英、法。

美国没有加入。

(四)、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21年到1922年,

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主要条约: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时间:

1929——1933年

导火线: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国家:

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

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三)、罗斯福新政:

时间:

1933年

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背景: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

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2、建立过程: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3、措施: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

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

大肆迫害犹太人。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时间:

1922年

标志: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法西斯头子:

墨索里尼。

(三)、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主力:

军部。

2·26兵变:

①时间:

1936年2月26日,②事件:

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

③影响: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程标准】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会议:

召开的时间:

1938年9月

参加的国家及首脑:

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

英法的目的:

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世的和平。

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

(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影响:

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二)、绥靖政策:

在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达到祸水东引,侵略苏联。

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

后果:

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三)、二战的全面爆发:

1、时间:

1939年9月1日

2、标志: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事件:

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丘吉尔上台,主张强硬政策

4、二战的扩大:

①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

(主要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一步扩大的标志)。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建立时间:

1942年1月

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

参加国家: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会议召开地点:

华盛顿。

建立的标志: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雅尔塔会议:

时间:

1945年2月

主要参加国:

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目的:

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主要决议:

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

成立联合国。

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7月——1943年2月)。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时间:

1944年6月6日。

标志:

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作用:

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四)、二战的胜利:

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全面结束。

(五)、二战的影响: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课程标准】

(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知道欧洲联盟。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时间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产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阻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的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经济稳定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进入新经济时代。

(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改造。

2、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信息化和全球化)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

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

①美国的援助

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④为加强西欧各国经济间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共同货币欧元。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简述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状况(表现)?

原因:

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

②美国大力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适当的经济政策。

发展状况: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

②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方面、效果(结果)?

①改革方面:

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②效果(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面、重点(内容)、效果(结果)?

改革方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进行改革。

②重点(内容):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③效果(结果):

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苏联解体的原因:

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严重的经济危机

社会动荡不定

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趁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西方势力的影响。

简述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1991年底))

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

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影响:

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

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课程标准】

(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3)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①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②19世纪中期起,印度人民举行过民族大起义和要求实现自治的反英运动。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再次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

④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⑤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妄图以此来继续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与影响。

⑥印度走上民族振兴:

印度独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2、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①概况:

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首先从北非最先开始

②埃及的独立:

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③非洲独立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独立,其中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④纳米比亚的独立: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①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59年,卡斯特罗,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1、战火频仍的中东

①背景:

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

②战争:

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2、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①原因:

①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世界列强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②历史、宗教、种族的因素

②直接原因:

争夺土地或运河主权,争夺水源等

③最严重的后果:

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④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

阿拉法特、拉宾和佩雷斯为中东平的努力(对巴以和平进程做出过贡献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他们哪些业绩和精神值得纪念?

A、重要人物: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色列的拉宾和佩雷斯、埃及的萨达特、美国的克林顿等人物都做出了贡献。

B、业绩和精神:

以色列的拉宾总理对巴勒斯坦作了一些让步,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却遭到以色列极右势力成员的刺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联合国争取民族权利与国家独立,但也争取和平,无怨无悔地走过了带有传奇色彩的艰难一生。

埃及的萨达特和美国的克林顿努力为巴以双方领导人的会晤牵线搭桥,对中东和平产生了一些正面的影响。

3、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A、重要性:

这一地区有苏伊士运河沟通三大洲,并盛产石油。

因此,交通地位重要;战略地位重要;经济价值巨大。

B、复杂性:

①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使领土争端问题严重;②历史渊源较深,有当地复杂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宗教斗争等;③当地水资源奇缺,加剧了双方的争夺;④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定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进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2)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

(3)军事上:

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苏联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二.、美苏争霸

第一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的缓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一超多强”: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二、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

经济实力

三、科索沃战争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

科索沃战争是霸权主义介入这些矛盾的典型例子。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和平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995年1月1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四、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课程标准】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特点。

(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起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40-50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称谓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成果

火车机车,蒸汽轮船

汽车,飞机,电报,电话

计算机,生物工程(克隆技术),航天航空(宇宙飞船等)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文学名著

1、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美国

2、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

3、贝克特《等待戈多》法国

二、现代美术

1、毕加索《格尔尼卡》西班牙2、达利《记忆的永恒》西班牙

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一、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二、好莱坞:

好莱坞电影主要包括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等。

1895年12月28日,被称为电影诞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