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74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docx

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

02美的创造

吴良镛

“城市科学”与“美学”这两个学术领域,相当长时期以来都未曾引起人们广泛地重视,随着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迅速开展,现在又都成为被热衷探讨的新课题。

如何掌握城市科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又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大。

但一时需要弄清的问题很多,市长研究班指定要我们讲这个题目,颇感困难。

现在,作为学习的开始,我想,第一,从现实的问题着手,将易于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来研究。

小学时,读过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印象很深刻:

写文章怎样写就不好,怎样才好,为什么?

对比鲜明,能够引人深思。

这里也试着这样作。

提出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并非有意指责,而是为了便于说明和探索问题。

第三,美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这一种信念,我们还是要尽力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即便一时探索不深,解释不清,但先提出问题,问题提对了,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一、对城市美的认识

关于“城市美”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试探:

——广义的,即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

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社会发展到一这阶段的产物。

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

因此,城市是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由于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

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欣赏分析:

建筑物与建筑群的美,自然环境的美(它们的改造和利用等),城市美学的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律等。

它们有着比建筑美学更为广泛的内容。

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中,也常涉及这些问题,或含有特定的含义。

例如,我们说,城市的“面目一新”、“焕然一新”,这主要是从形式美的角度说的。

如果我们说“气象一新”、“万象更新”,内容就比较广泛了。

我们的探讨,拟先从较为广泛的范围开始,然后再归结到形式美的一些规律。

(一)广义的认识

先借用北京市系统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城市之树”来加以说明。

它把环境标准概括为①生态健全;②人物景观优美和谐;③生活方便舒适。

将三者综合考虑。

可以认为这是以系统观点探讨城市美的多方面关系的一种努力。

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

因为人是自己赖以生活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所服务的对象。

而人的本身,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环境建设对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而后者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

“社会的人”的概念中,我们更不要忘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着眼于广大人民。

我们的环境建设应以缔造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美好环境为根本目的。

以上说明环境的要素和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是我们谈城市美之前,首先要交待清楚的。

1、什么是美好的城市形态

我们规划部门作总图,建筑师搞设计,施工部门在修房筑路,都在热气腾腾地干着,但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环境。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曾提出“什么是一个好城市”的探讨课题。

它涉及到城市的价值观问题。

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城市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准则。

例如,当前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社会富裕之后,公众的兴趣就会改变,“均衡”的社会比贫穷不稳定的社会对环境质量的依赖性较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老百姓进入大城市时,对工作就业的需要,比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中每个集团都有它自己的社会目标。

一般旅游者的兴趣集中于对某一地方的观感如何;儿童的兴趣则另有其自由活泼的天地;等等。

不同的人着重点不同,标准也颇不一致。

目前,还难以用矩阵方法对良好的城市形态作精细的分析。

对单项的价值可以设法衡量,但居住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实体中的诸要素,它们远比形态要素更带关键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观点,下面拟对一些要素加以分析:

舒适(Comfort)有心理上的舒适,也有生理上的舒适。

对一个人的居住生活来说,安静、无压抑感、尺度宜人、循然有序,就会感到舒适。

过去皇帝为什么不长期住皇宫而住郊外园林,现在一些人为什么仍愿意住四合院(不包括那些质量差的大那杂院),就因为后者舒适宜人。

清晰(Clearity)一些历史名城如北京、苏州等,以及某些村镇,其布局、结构井井有条,街道脉络清晰,分区明确,标志丰富显著,界限分明。

反之,一些盲目或畸形发展的城市,如天津原来的租界地带,就显得混乱不清晰。

可达性(Accessibility)好的城市应当易于通达、接近,不仅交通系统结构完善,还要便于居民参与各种活动,易于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他愿意住在某城、某地、理由是“图其方便”,这很值得深入分析。

有人赞成规模不大的城镇,认为“小说是美”(Smallisbeautiful),这句话含义广泛而不具体,但有一点却是易于理解的,即不大而又方便的城市,就更宜于生活。

多样性(Diversity)它的反面是单调、单一、贫乏,为人们所不喜。

一些新建的工业城市内容很单一,生活也很单一,缺乏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设施;居住建设更单一,都是公寓楼,象是军营或船仓,对号进住;商店就那么拥护,人们仍然愿意住,丰富多样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古诗云“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的美,因为有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这表达了多样化的心理愿望,人们实际生活当然应是丰富多样的。

选择性(Choise)多样化的结果就是有可选择性,你不爱住这里就住那里,不住这房子,可以换另一种,没有低价有高价。

一个好的城市、要使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选择性。

这在经济发展时期,也许难于办到,但仍然应当作为我们努力的原则。

灵活性(Flexibility)也就是适应性、应变性,无论单幢建筑,建筑群组,以至城市都应具备这种特点。

住宅室内要有一定的弹性,几种不同的组合,爱怎样住就可以怎样住。

各种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也应有弹性,可以多功能,并适应变化中的条件。

一个社区,一个大学校园,以至整个城市,都要有广泛的适应性,以利于有机的生长。

无论建筑与规划都应该注意到这种灵活性,伸缩性,应变性。

卫生(Hygiene)它的重要性有用多说,有人认为应该明确列入美好城市形态的必具原则之中。

城市总要排出各种废弃物,这是必然的客观存在,问题是要正视它,妥善处理它。

一个城市,若到处垃圾弃土、废纸臭河沟,这是不清洁、不文明的表现,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否定。

而城市环境整洁,固然反映了它的管理水平,也表现了爱护公益的道德风尚。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矛盾。

有些旅游区风景很好,而环境质量很差,甚至非常落后。

“西子蒙不洁,则路人皆掩鼻而过之”,人们是不愿在这种不卫生的环境下长久生活和活动的。

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中,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优美、清洁、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把清洁作为一条重要的城市建设要点。

这几年来大力“治脏、治乱”,是正确的、必要的。

以上讲了一些原则,当然远不能说全。

这些原则涉及到生活,涉及到城市美的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

如前所述,出发点归根到底还是一切为人了。

我们说,某地风景好、环境好,也常说“景色宜人”、“舒适宜人”、“尺度宜人”等等,“宜人”就是要合乎人的标准,适应人的要求,并把这作为真善美的基本要素。

2、美好城市的要素

基于从人的生活要求出发,下面一些要求得到重视,得到满足。

要有私密感(Senseofprivacy)无论动物与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群企鹅站在一起,还呈均态的一定的距离;人们在公园中找座凳,谁都爱为自己找个安静的角落。

当然人这间要相互交往(Interaction),各种人对私密感,其观点、习好不一,但从个人、房间到家庭、从公寓到住宅区的建设,都得考虑人们对生活的这种基本要求。

否则就失去了安静感,安全感,就不能算是宜人的处所。

前人诗“吾亦爱吾庐”,就很好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要脱掉自己的鞋子,并往往换上和服,至今还保持这传统习俗,这是从公共环境回到家庐的一种享受,一种环境气氛的变化,一种私密感的满足。

这说明了,在一个适宜的家庭居住环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

要有邻里感(Senseofneighborhood)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总属于一定的社区,因此从住宅区到整个城市必须要有生活气息,要有邻里感,要有归属感(Senseofbelongingness)。

在这种环境里感到邻里的亲切和恬适。

私密感与邻里感两者又是统一的,一个人既要有自己的天地,又要有社会交往,扩大范围说,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亦都应当如此。

凡是生活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的人们,是具备这种感情陶冶的。

同时,在物质设施上,茶馆、酒店、俱乐部、公园等,也都为这种私人和邻里的活动提供方便。

邻里亲切感的对立面就是崖岸不亲,缺乏人情味,没有邻里的气氛。

苏联建国初期的公社大楼的失败,就在于否定家庭与邻里的亲切感,被讥为“人工孵卵器”,不久终于放弃了这种错误作法。

我们1958年也盖过类似的“公社大楼”,不久也就被否定了。

但是直至现在,有些新住宅区建设、设计中对家庭——邻里的考虑仍然不是很细致的。

人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在公寓楼中,虽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缺乏一种邻里气氛。

要有乡土感(Senseofnativeland)乡土是家庭赖以孽生的土壤,是在思想感情上更深一层的居住环境。

一个地方总有它的长期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特色,都有值得骄傲引人自豪的人物和事物,如自然风当、名士物特产,人性习俗,文物建筑,杰出成就等。

正如前人所说,“一切这些习俗,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面貌。

没有他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

”(《别林斯基选集》)它们构成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情谊,使居留者其情依依,离去者有故土之思。

张翰思恋故乡特产而有“莼鲈之思”的故事⑶,至今尚为人所传颂。

今天留居国外离乡背井多年的华侨华裔,总希望得以观光故土。

有的归客甚至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首先亲一亲这神州大地的泥土。

老年人更响往落叶归根。

因为故乡的泥土培植了我们的“根”,养育了我们自己。

不问一个人在故乡生活时间的久暂,这种乡情却难以淡漠。

这是爱国主义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不仅如此,这种乡土情谊还应加以扩大到热爱你所在的城市。

日本东京在七十年代末曾经提出“我的东京城”的概念,就是希望全体市民把所在的城市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并呼吁市民们共同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充满生活气息。

这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认为在我国,“我爱北京”“我爱上海”之类的活动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起来。

要有繁荣感(Senseofflourish)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欣欣向荣的。

它不仅反映在经济生活、物质建设的繁荣上,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朝气蓬勃上。

前面已说过,一个人总是要与别人交往,要与人群接触的。

看热闹、人看人、被人看,有时也是一种乐趣。

为什么人们在节日要赶庙会?

有机会要去趟大栅栏或琉璃厂?

为什么中国古老城镇有那么多的茶馆酒楼?

为什么欧洲一些城市广场和大街小巷都摆着咖啡座?

这不仅是喝水、歇脚、生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

且看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从唐长安街坊严整、警戒森严到宋汴梁的市廛繁盛,酒肆、游乐场所林立,公共活动增多,街道熙熙攘攘,城市更有生活气息。

这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是城市形态的一种进步。

繁荣的对立面是没落,萧瑟。

“哀江南”“庑城赋”所写兵燹战乱⑷之后的破落颓废之景,或毛主席诗中所描写的“万户萧疏鬼唱歌”⑸瘟疫流行地区悲惨状况,这些事物本身当然无美感可言;即使建设得很象样、很有气魄的城市,若经济不繁荣,社会不昌盛,人们不安宁,也难免使城市之美大大减色。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是法国巴黎近郊的某一卫星城。

尽管它的建设大体已齐全,但城市选址缺乏经济依据(该地区经济一直不振),一个美丽的、设计周全的新城竟繁荣不起来,商业中心冷冷荡荡,居住者寥寥无几,连小孩子也很少看到,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就象一个干涸的河床那样缺少生气,很少美感。

城市的繁荣感是不可少的,但还应具有时代精神,这一点以后还要论述。

上述的这类原则,可以挖掘的东西当然还很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立足于人,于社会,于生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为了更真实于生活的需要,更便于生活的需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美是生活”(尽管作者对美的本质理解问题上,有从人本主义出发的种种缺陷,但应当肯定其在美学史上的进步意义。

当然,关键还在对生活的理解。

)城市的美首先蕴藏在人以及整个社会内在素质之中,“诚于中而形于外”,它与生活是如此地密不可分。

因此,上述种种美好城市的要素,首先是社会美的体现。

这种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生活的形象,它重在内容,它和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每当城市建设取得一重大进展,不仅人们生活需要的部分满足,也是崇高的目标与理想的部分实现,也是人们创造力的一次检阅。

人们享受着一种“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语)的喜悦,象我们从希腊、罗马、中国秦、汉、唐、宋等时代的伟大艺术创造中看到了人们的智慧与力量一样。

今天,我们从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发现自己的力量而豪情满怀。

城市的物质环境,包括着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内容,而两者又是互为依存的,即自然环境中有人为部分,而人为环境又以自然为依托。

它们也都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创造自然美和人文美作为工作内容之一。

对人文美的创造亦可称之为艺术美。

城市的建设和经营最终要造成一种艺术的境界。

这样,就可以回到本文的前提,什么是城市美?

城市美,概言之就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构成。

它内容广泛,并且极为丰富多采。

在对总的轮廓作一番探索之后,环境艺术美也就比较容易耙梳了。

(二)狭义的认识

以下着重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讨论城市美的有关方面。

1、城市自然环境之美

首先,城市必须以自然为依托,任何一个城镇都是一定的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凭借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伯,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历史上有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边境地区建造军事营寨城市,自然条件并不优越。

但即使如此,它也力图选择“草木丰盛”、“泉水甘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城市生存的地点。

山水雨雪等各种自然、物理要素,是构成城市景观很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山水,常常成为城市开发、发展凭借。

所以城址的选择很讲究。

例如:

——福州:

城内三山鼎立,城外左右旗山、鼓山,前对五虎,后有莲华,气势非凡。

——杭州:

西子湖山,钱塘形胜。

——桂林:

“城市山林自郁葱”,“环境五里皆奇石,拟是虚无海上山”。

——南京:

北锁江流,龙盘虎踞。

其它如镇江的金、焦与北固山更是城市景观的名胜之区⑹。

滨海城市中,美丽的海湾、岛屿常形成独有的特色。

这些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的布局构图也常以此为基础。

正是由于城市中有这些自然风光,使城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

对自然的利用,不仅反映在城墙的选择上,也反映在总体布局,辨方正位(定轴线,确定道路网),建筑群的组织与推敲,以及如何利用和发挥地形的特色上。

历史上福州城以于山、乌石山为南面双阙,双塔对立,玉屏山作为中轴线对景,城外东西湖相依,山水建筑饶有章法,就是一个并非有名但确很杰出的例子。

城市自然环境与特征为城市建筑艺术,为建筑形象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袁中道⑺说“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楼阁位于水边,前景空间大为扩展,因此显得“壮”;凭借山势,借山形巨石、树丛等自然景观的衬托,使建筑有更美的姿态,所以显得“妍”。

他基于这种认识来看岳阳楼,认为“峙于江湖交会之间,以穷其吞吐之变,此其以奇也”。

中国的景观建筑的选点常常贯穿着这种种艺术哲学。

自然风景还要人工开拓。

城市的风景名胜,都是前人长期不断开拓的结果。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的,是自然美再加上人工剪裁与再创造的结果,因此它更引人入胜。

试想镇江何能与金、焦、北固三山分割开来,武汉何能无龟蛇二山,湖口何能无石钟山,南通又何能无狼山?

它们都是城市得天独厚之处,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交相辉映。

温州瓯江有绿岛,谢灵运⑻诗赞曰“乱流趋正绝,弧屿媚中川,云日拥辉映,空水共澄鲜”。

而这岛上的东西塔和江心寺,正是对自然山水的点睛之笔。

北京城什刹海上“银锭观山”是在特定条件下巧借自然之景而形成的城市景观,使城市顿然生色。

人们不仅与那些改造过的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未经改造过的自然,也会产生兴趣。

在大城市车水马龙、人群喧闹的集中之处生活日久,就愈想探求自然的“野趣”,更期望能在周末假日到远山近郊去登高抒怀。

在森林中漫步,在江湖上荡舟,正月赏雪,清明踏青,重阳登高,这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剂。

城市自然景观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定要保护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风景地区,并发挥其特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向多方面发展,这种开拓与发挥自然特色,也向新的深度与广度发展。

从消极方面说,我们不能因为城市的发展,用地的缺乏等而丢掉了这种城市的自然特色。

但杂乱的建设,缺乏规划或者水平不高的规划,是可能“轻而易举”地破坏这经过千百年不断加工而形成的特色的。

例如,在风景区大办工业,砍伐林木,破坏景观,切断或污染水源,填没一些有风景价值的河流水面等等。

特别是为发展旅游业,在风景名胜区内建造高层旅馆,其对景观的破坏性就更大了。

这种例子中外皆有,如美国旧金山中心区的高层建筑遮挡了原有美丽的山峦的自然轮廓线,每为论者所惋惜。

这些历史的经验都值得我们重视。

2、城市历史文物环境之美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中之姣姣者。

其文物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西安的秦陵,雅典的卫城和罗马的旧墟等等,即使是颓垣断柱,仍是举世奇观。

这些历史的遗迹是时间的印记,人们置身其间,仿佛时间是可读的。

如象陕西韩城太史公祠那漫长的砖铺坡道,由于经年累月无数拜谒者足迹的磨损,坡道的断面已成下陷的曲线,这动人的“足迹”,叙述着漫长历史的陈迹。

象这一类的文化遗产,全国各地到处都存在着。

其它一类建筑遗产,它虽不如宫殿庙宇之“高贵”,却另具特色。

例如一些老字号店铺(如北京的瑞趺祥,未翻建前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等),会馆(各老城都有),学堂,包括一些保存得尚完整的住宅区等,人们还生活在其中,因而也更多些生活气息。

这类文化特色,也应非常珍惜。

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贫富,给人的印象就很不一样。

富有文物遗迹的城市,仿佛是“活”的博物馆,是不用加以布置的永不闭幕的舞台,它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的事迹,为现代和未来的史家留下了继续探索的园地。

并且,从建筑中能看到历史艺匠与科学家的智慧创造,一种无言之美在默默地传递给拜谒者和旅游者,教育着后代。

作为城市的主人,常以自己的乡土文化而自豪。

但是历史文物总是会随着时代风雨的侵蚀,人为的影响而逐渐损圯的,而它的价值也必然随着时代的久远而更为提高。

这就是城市文物保护意义之所在。

3、现代建筑之美

城市有旧的部分,更要有新的部分,而后者是大量的,是与日俱增的。

如果说历史文物的生命力在它永恒的历史的与艺术的价值,那么新时代的建筑美更富有活力。

特别是一些经过精雕细刻的规划设计,并管理得好的新建筑、新区和新城,它们既满足新的生活要求,又是历史文脉的继承,反映着对建筑美的新追求,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时代之美。

现代建筑之美,在一些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如现代化建筑材料,新的结构工艺所建造的造型新颖的新建筑上必然有所体现。

建筑上有一些学派在这方面努力作新的追求。

我国的建筑设计也应充分利用多种新的可能性,创造新的建筑形象。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般常用的、简朴的、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果运用独特的设计构思,高明的设计技巧,精湛的工艺技术,也可以表现出另一种新的形式美,也同样可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近代建筑对地方建筑传统学派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还必须看到,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结合在一起,如善为组织,可以相得益彰。

特别是当旧建筑得到良好的保护时,富有特色的新建筑就更显眼,更显出城市的丰富多彩,这就是“共存之美”。

正象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有老中少幼,显得热闹昌盛。

一个社会各色人物都有,社会才能延绵。

这是新与旧的辩证法。

4、园林绿化之美

园林绿化的生活实用价值,植物在城市中的生态作用,这里姑且从略,而重点谈绿化的艺术价值。

这是达到城市美的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园林可以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

先从色彩学看,绿颜色是一种安静的颜色,这种颜色能使人安详,使人联想到如茵的草地,茂密的森林,平静的湖水,……色彩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绿野”。

人们的视野内有一定比例的绿颜色,人才会觉得舒服。

唐代斐度⑼就已不自觉地领会到一点这个道理。

他取其宅名为“绿野堂”。

《园冶》说的“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可能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虽然未必是现在色彩学上的含义,却别是一番意境。

无怪陶渊明在弃官归来时,写下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诗句,表达了从宦海中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惬意心情!

今天由于城市拥挤,现代生活的紧张而引起的城市生活的窒塞心理,会因接触自然环境而有所弥补。

另外,植物种类繁多,给人以多种质感。

例如,草地总是象地毯一样宜人;墙上的蔓萝是那样自然有趣,使硬实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的建筑造型得以打破它的单调感,并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色彩感,以及空间环境的开阔感。

各种植物随着季节的变更,朝夕的变化,风雨侵润以及本身生长期间长期的代谢,姿态变化等等,总给人以生机变化的美。

总之,园林绿化在城市构图,在城市美的创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好的建筑群要靠园林植物来陪衬。

消极地说,不了看的东西,也要靠绿化来遮挡。

平凡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会因园林绿地的经营而得到提高。

北京有一组建筑群,在设计上较为一般,但经过挖池堆山,植树栽花,环境顿然增色,而建筑形象也不显得那么贫乏了。

所以,绿化在城市中宜增不宜减,特别是城市在急剧发展,为了城市能有一个清新环境,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绿地面积更要寸土必争。

如果说,在市政建设中绿化面积增加多少,是衡量政绩的指标之一,是并不为过的。

现在城市里的情形是,随着城市的增大,人均绿地在不断减少。

与此相联系,是在园林和风景区中,建餐厅、游乐场成风,甚至搞展销也跑到园林里去举行。

即使是园林部门搞的,也是变相地侵占绿地,干扰游憩。

我们不反对园林结合生产,但应研究正确的结合方式。

居民生活中需要公共游乐设施,应另辟空地,不能侵占园林。

上述现象都只能看作对城市绿地基本功能的破坏,遗害子孙。

在谈园林植物之美时,必须大声疾呼对老树“古木”的珍惜与保护。

“古木”是寓自然之美与文物之美于一身的珍品。

一般数十年上百年的老树,即应非常珍视。

至于“唐槐”“汉柏”,如泰山道上与岱庙内的汉柏、莒县青城山的银杏,蒲田县的宋代荔枝树等,更是稀世文物,无价之宝。

园林风景区中要为古木立档,并予以特别管理。

一些有重大风景价值的树木的枯萎,例如北京至石景山道上的银杏的枯死,可能是疏于管理的缘故,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5、城市中建筑,雕塑、壁画、工艺之美

在西方古代,建筑、雕塑、绘画是三位一体的,称为综合的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大师如米开朗琪罗等,即是建筑家,又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因此更能得心应手,他们的开拓为城市艺术美增添了很重要的内容。

建筑艺术形象的表达是抽象的,内容是有一定局限的,但雕塑能道出建筑所不能表达的内容,雕塑作品可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歌颂什么或憎恨什么。

特别是对建筑环境的创造,主题的发挥与内容的说明性,雕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雕塑与水池、喷泉结合起来,更为吸引人;它增加了空间动态美,打破了环境的宁静,却又使得环境更为幽静。

近年来,由于雕塑家不断呼吁,城市雕塑引起了重视,也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

关键在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精雕细刻,创造足以反映时代的高质量的作品。

壁画方面,目前室内颇有成功之作,但室外壁画实践较少,这是尚未开垦的园地。

另外,中国传统特有的书法艺术,对城市美所起作用极大,从摩崖石刻,碑文铭记,建筑上的名人题记,到商店匾额,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城市工艺美术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例如,广场铺地(我们现在搞的都是水泥砖铺地),街头小品建筑(如坐凳、路灯、以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