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称象.docx
《21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称象.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称象
21称象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
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本课生字比较难读,可直接利用生字条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再结合词句进行生字的识记。
教师要根据当地方言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发音指导。
2.生字的识记。
熟字加偏旁:
干—杆到—倒主—柱故—做
形近字比较:
称—秤住—柱像—象
3.识字的巩固。
(1)抓错游戏。
老师故意读错音,让学生判断对错。
如,“柱子”读成“zù zi”,“称象”读成“cēng xiàn”,“一艘大船”的“艘”读成“shōu”。
老师故意写错字,让学生纠正。
如“一杆称”、“四条退”、“义论”等。
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及时巩固生字的音和形。
(2)转字盘认字。
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
转字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板能转动。
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4.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指导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1)“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
(2)“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迁移到“像”字;(3)“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竖、横、横”。
要注意“在”“再”二字字义的区别。
(二)朗读感悟
1.学生一边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或挂图,一边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说说对这些办法有什么看法。
3.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老师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
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
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这一点,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来,老师可以适当点拨。
5.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三)实践活动
学习讲《称象》的故事,鼓励讲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教学设计举例(片段)
巧用实验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听第四自然段录音,边听边看课件或纸片教具的演示。
2.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弄清楚:
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
(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
(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
(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
(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3.与官员提出的方法比,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儿?
(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宰大象)
学这篇课文,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要求不能太高。
只要能简单弄清称象的四步做法就可以了。
主要是为了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科学、合理而简便,并为比较清楚地讲故事打下基础。
至于曹冲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怎样借鉴官员的方法等不必分析讨论。
五、资料袋
1.《称象》纸片教具做法
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
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2.改进曹冲称象的办法举例
(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
(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
(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更方便。
3.故事:
聪明的徐文长
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
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
有一次,老师想考考学生的智力。
他问学生:
谁有办法做到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不把鞋底弄湿?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
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湿透了。
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
“老师,让我来试一试。
”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提起桶上的绳子,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压在桥上的重力。
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
大家一致赞叹:
徐文长真聪明!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6
时间:
2009年07月31日?
?
?
作者:
匿名?
?
?
来源:
网络?
?
?
2298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
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第一小节展示的是一幅海滩风景图,认识六个生字;第二小节展示的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认识三个生字;第三小节展示的是一幅公园景色,认识两个生字;第四小节描绘的是少先队员的活动场面,认识三个生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海、鸥”等14个生字。
会写“沙、海”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三、教学建议
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既能避免单个字的抽象认识,又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儿童在美的景物中、在感受生活的美好中认识事物,认识汉字,应该是本课识字教学的最好途径。
(一)识字写字
1.自由读文,画景物。
读一读:
文中写了哪些地方,描绘了哪些景物?
用横线画出来。
画一画:
在黑板上分四个方块,让会画的学生画文中提到的景物。
2.认识事物,识汉字。
在学生画的图画下面出示生字卡。
读准字音:
“秧、领”是后鼻音。
认清字形:
(1)引导发现偏旁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海、滩、溪”跟水有关;“舰”跟船有关;“秧、稻”跟禾苗有关;“塘”跟泥土有关;“鸥”跟鸟有关。
(2)熟字加偏旁识字:
干—竿;同—铜;令—领
3.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
(2)连线搭配词语。
一只军舰一畦稻田
一片海鸥一方秧苗
一艘沙滩一块果园
一条帆船一座鱼塘
一道石桥一面欢笑
一群飞鸟一把队旗
一竿翠竹一群铜号
一孔小溪一片“红领巾”
(3)互对词语。
师生互对:
老师说数量词,学生配上准确的词语。
两两互对:
一人说数量词,一人说表示事物的词语。
4.写字指导。
可尝试用“观察写字”教学法。
(1)静态观察:
读字。
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竹”字左边是竖,右边是竖钩。
(2)动态观察:
看范写。
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如“海”字右边的笔顺。
(3)体验观察:
临写。
学生照样子书写,特别注意老师提示的字。
本课有两个带三点水的字,可以指导学生,写好三点水的关键是要把第二点写得靠外一些,三点的外沿呈一条弧线,不要把三点写在一条垂线上。
(4)对比观察:
品字。
写完字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如“沙、海”)、结构美(如,“桥”的木字旁末笔捺变点,“竹”左右各占一半,其余几个字的偏旁占三分之一)。
(二)朗读感悟
1.边读边想事物,初步感知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分组分节比赛朗读。
3.自选喜欢的一节朗读,让大家体验喜爱之情。
4.全文朗读。
(三)实践活动
1.课外给课文的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配上插图。
2.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用上数量词来表达,看谁说得准确。
3.回家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数量词说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评价。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识字6”。
有谁发现“识字6”和前面的识字课有什么不一样?
谁能用数量词说说教室里的事物?
今天要学的是哪些事物的数量词呢?
请借助拼音,自由轻读课文。
(二)读文讨论,感知内容
课文有几节?
每一节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哪些景物?
出示下表,小组学习讨论:
第几节什么地方哪些景物数量词第一节海边海鸥、沙滩、军舰、帆船一只、一片、一艘、一条第二节农村秧苗、稻田、鱼塘、果园一畦、一块、一方、一座第三节公园小溪、石桥、翠竹、飞鸟一道、一孔、一竿、一群第四节活动场面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一面、一把、一群、一片
(三)创设情境,激趣识字
1.看图认识事物,随图识字。
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有哪些景物?
能用数量词说说吗?
出示生字卡,联系图画认识“溪、竿”,并了解偏旁表达的意义。
2.分析字形,据意创设图景。
(可由学生画,也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资料剪贴)
(1)师生共同创设图景一。
“鸥”,是鸟字旁,是鸟的一种;“海鸥”是在海上飞的鸟。
谁能画一只在海上飞的海鸥?
“滩”,是三点水旁,跟水、沙土有关。
谁能画一片沙滩?
“舰”是舟字旁,跟船有关;“军舰”是军事上用的一种船。
谁有军舰的图片?
请贴在黑板上。
“帆”是巾字旁,跟布有关。
帆船是怎样的一种船?
谁能用图表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创设图景二。
学生先质疑理解难词。
如,“一畦”指田间的一长行秧苗。
小组分析字形,据意画图。
提示:
“稻”是禾字旁,跟禾苗有关;“塘”是提土旁,跟泥土有关。
3.看录像,在活动情境中识字。
“铜”是金字旁,跟什么有关?
“号”是口字头,跟什么有关?
“领”是页字旁,跟头有关。
(四)多种形式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两分钟自由朗读,看谁读的遍数多。
(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中读熟课文)
2.小组分节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流利、最整齐。
3.师生对读。
老师读数量词,学生说出相应的表示事物的词;老师说表示事物的词,学生说数量词。
学生读数量词,老师说出相应的表示事物的词;学生说表示事物的词,老师说数量词。
4.齐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扩展活动
1.重点指导:
“沙、海、桥”左窄右宽;“军、苗”上窄下宽、上小下大;“竹”左右对等。
2.扩展活动。
(1)“我会认”。
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
(2)“我会写”。
五分钟描红、临写,看谁写得又好又快。
(3)“我会说”。
用数量词说事物,看谁说得多。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块──稻田……一座──果园……一道──小溪……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4)“我会讲”。
回家以后,把家里的东西用上数量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间:
2009年07月31日?
?
?
作者:
匿名?
?
?
来源:
网络?
?
?
2298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
一、教材简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
多少年来,当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当我们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候,就会想起毛主席这位杰出的领袖,就会想起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不朽功勋。
他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是中国人民深深热爱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今天,让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的新时代儿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让他们了解这位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就是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识字、朗读是重点,感悟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
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课前准备。
学生按下面的儿歌自学生字,画出容易读错的字。
拼拼音节,读准音,
看看结构,认清形,
连成词语,理解义,
自己学习,记得清。
学生搜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
教师制作介绍毛主席革命历程的课件。
2.出示生字。
方式一:
揭示课题,出示生字“忘”、“挖”、“井”。
方式二:
谈话法引入,出示生字“席”、“导”、“革命”、“解”。
挖井人指谁?
你知道毛主席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领导人民革命,解放了全中国)
方式三:
讲故事,随机出示生字“战士”、“刻”、“念”。
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
3.指导认字。
(1)给机会尝试,体验识字快乐。
出示“我会认”提示卡,学生主动拼读生字,并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字。
(“井”、“念”)
出示“我会记”提示卡,学生主动介绍识记的方法,供同学参考。
教师及时点拨、评价,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快乐。
(2)给出提示,引导发现识字方法。
归类比较记字。
同偏旁:
忘、念;同结构:
挖、刻。
形近字比较记字:
开—井;土—士。
(3)通过游戏活动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游戏一:
听老师读生字,学生取字卡带读并扩词;
游戏二:
先把字卡分发给学生,学生听老师读字音,拿相应卡片的学生上台读字、组词、说句子。
游戏三: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老师读生字,学生读生词。
再分组进行扩词比赛,哪组括词多,哪组获胜。
4.指导写字。
(1)老师板书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每个字的什么特点。
(2)学生分析发现书写特点,并上台试写。
老师重点指导:
本课“忘、想、念”三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
可以联系第十课“意、总”两个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心字底”的写法:
关键是不要把“卧钩”写成“竖弯钩”;第一点是左点,不要写成撇。
(3)出示“我会写”提示卡,学生描红、临写,养成边写边记的好习惯。
(二)朗读感悟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读课题质疑:
“挖井人”是谁?
“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2.逐句细读课文,读正确每句话。
可以采取“朗读接力赛”的方法: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做到四不(不错字、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字),读对了,下一位接着读下一句;读错了,下一位重复读前一句。
老师指导正音、断句。
3.自由朗读,理解感悟。
学生在读中感悟毛主席的伟大,从而读出崇敬之情。
(三)实践活动
通过阅读或向别人请教,了解有关毛主席的故事。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在揭示课题中识字
1.板书“井”,说一说:
井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用?
想一想:
“挖井”是件容易的事吗?
板书课题,认“忘、挖、井”三个生字。
2.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
(二)介绍人物,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1.出示毛主席的画像,让学生说说他是谁。
2.老师简介毛主席的生平及事迹,并随谈话出示生字“席、导、革命、解”,学生认读。
3.讲毛主席为乡亲们挖井的故事。
认“战士、刻、念”四个生字。
(三)朗读课文,在文中熟悉生字
1.借助拼音读全文。
2.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反复读带生字的句子。
3.朗读接力赛,在赛中正音,把课文读对、读顺。
4.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1.学生听音取字卡,再带读、组词。
2.开火车读字卡,分析结构认偏旁。
如,忘:
上下结构,心字底。
挖:
左右结构,提手旁。
3.读字,猜字卡后面的词语,看谁猜得对。
(目的是扩词)
4.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老师读字,学生接字读词。
5.指导写字。
(五)实践活动
课外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讲故事。
五、资料袋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
“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
”老表回答说:
“吃呀!
”毛泽东又问:
“水这么脏,能吃吗?
”老表苦笑着说:
“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
”毛泽东又问:
“是从哪里挑的?
”老表回答:
“塘里挑来的。
”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
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
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
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
“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
”老表摇摇头,说:
“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
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
”毛泽东又问:
“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
”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
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
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
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的井水。
群众激动地说:
“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
红军长征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
沙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
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挖了五次。
敌人无可奈何,只得罢手。
沙洲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
建国后,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称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
后来又把木牌改为石碑,碑上刻着: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王二小
时间:
2009年07月31日?
?
?
作者:
匿名?
?
?
来源:
网络?
?
?
2298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
一、教材简说
王二小,一个只有小名的孩子,牺牲时才十三岁。
他用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为今天的孩子们换来了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再次朗读课文《王二小》,再次欣赏王二小英雄事迹的图片,再次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他好像就在我们面前。
我们仿佛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我们好像听到他乐观、豪爽的笑声。
王二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千人讴歌,被万人传诵;他所谱写的生命之歌,响彻祖国的万里长空;他响亮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让我们仔细阅读,仔细欣赏,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我们的心灵。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
会写“王、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学生课前自学生字。
2.用插图导入新课。
将文中的三幅图以投影的形式出示,同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了解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人。
3.用插图引出生字,认生字。
图一:
王二小在干什么?
(边放牛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认识生字“助、哨”。
图二:
敌人在干什么?
(大扫荡,要王二小带路)
认识生字“敌、荡”。
图三:
王二小是怎么做的?
(装着顺从,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认识生字“顺”。
补充图四:
结果怎么样?
(敌人杀害王二小之后,被八路军全部消灭)
认识生字“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4.指导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六个字中,共出现了“边、这、进、道”四个带“走之”的字,这是继第九课和第十五课之后的又一次再现。
因此,本课写字指导的重点是复习巩固“走之”的写法,不仅要写正确,而且要写美观。
要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写好“走之”:
(1)三笔写成;
(2)点不要和下面的横连在一起;(3)横折折撇要向左下方稍斜一点;(4)捺是平捺,不要写得太斜,要防止学生把捺画的尾部上翘。
“从”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可指导学生借鉴“林”的写法,把第一个“人”字的捺变成点。
可让学生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声中描红、临写。
(二)朗读感悟
1.朗读全文。
找一找:
先找出与三幅插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
画一画:
从这些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
品一品:
句一:
“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
(体会“一边……一边……”,照样子说话。
)
句二: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
(想象敌人会怎么“叫”?
)
句三: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
(动作示范,理解“顺从”;朗读比较“把”字句和“被”字句。
)
想一想:
王二小勇敢地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结果会怎样呢?
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根据内容配一幅插图。
2.想象,感悟英雄品格。
说一说:
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王二小,根据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议一议: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3.配乐朗读,表达崇敬之情。
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读一读,要求读出感情;再以《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实践活动
1.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
歌声是时代的写照,儿童则是一面从细微处折射时代面貌的镜子。
这首讲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感人故事的歌曲,常常将走过从前的人们带回到昨天。
这首歌共有七段歌词,如果全曲用同一种力度、速度和演唱形式演唱下来,会令人感到单调、乏味。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处理。
(1)下面有七个表达感情的词语,想想放在哪段歌词合适,想好后,按此感情演唱。
焦急地激愤地惋惜地叙述地
歌唱地歌颂地颂扬地
(2)演唱形式的处理,可独唱、领唱、齐唱。
可让大家讨论处理每段的演唱形式。
(3)从后面的速度术语中,为各段选择合适的速度。
(中速稍快放慢)
2.课外阅读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观看《小兵张嘎》故事片,开一个“学英雄,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主题班会。
3.给课文画第四幅插图并张贴在墙上,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情境引入
1.观看课件“王二小”,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2.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二)用插图引出生字,认生字
可参考“教学建议”部分。
(三)读通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阅读理解
1.找一找。
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
2.画一画。
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3.问一问。
给时间让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如:
“儿童团员”、“扫荡”、“敌人”、“八路军”。
4.议一议。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呢?
5.说一说。
(1)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2)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
王二小被。
(3)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八路军把。
(五)想象感悟
1.想象说。
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