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9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docx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表现

3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表现

小班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

因此,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从生理方面看,他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因此三岁以后的幼儿学习儿歌只要唱几遍就记住了,并且不容易忘记。

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

1.易兴奋,易疲劳

3~4岁幼儿的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

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因而易兴奋、易疲劳。

2.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育都有重要价值。

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知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3.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已掌握一定口语,约有l000~1600个词汇。

能用较恰当的词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但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初步体验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能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4.认知发展易受外部作用影响

感知觉逐渐完善,能初步辨认红、黄、蓝、绿等常见色;辨别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

但幼儿的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5.无意识记为主

他们对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够满足幼儿个体需要或者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多半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留终生。

6.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小班幼儿是在使用物体、摆弄玩具的动作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

掌握实物概念只能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虽然也用词表达一个概念,但这时的词所概括的内涵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个或某一些特征,不能把握事物的所有特征。

对数概念的掌握处于动作感知阶段,即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掌握到“5”左右。

理解事物常常要依靠具体形象,往往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个人情绪来进行判断、推理。

7.想象与现实混淆

小班幼儿的想像几乎没有主题和预定的目的,有很明显的即时性、情境性、易感性。

他们想像的主题主要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内容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经常与知觉过程相纠缠,因此常出现想象与现实中的事物相混淆的情况。

8.无意注意占主导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无意注意占主导。

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应该注意的事物。

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

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

9.情绪支配行动

小班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

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常出现因争抢玩具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

(二)小班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1.易兴奋,易疲劳

3~4岁幼儿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因而易兴奋、易疲劳。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较长的叙述,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表现出疲倦状态,如无聊、爬在桌子上、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等;对活动则表现出较强地兴奋,一旦刺激特别新颖或较多时,兴奋度增大甚至难以平静。

2.注意力易分散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无意注意占主导。

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应该注意的事物。

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

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

当教师的教具图片内容应过于复杂,或一次呈现过多时,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表现出兴奋、注意力分散的行为。

3.幼儿不会运用交往语言

大多数幼儿不会运用交往语言。

而小班幼儿存在行为在前,语言滞后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运用交往语言的能力更加弱一些。

例如:

当他们穿不上衣服时便哇哇大哭,不知道如何请求帮助;当他们想玩别人的玩具,却不知道如何与人商量,只会粗暴地争抢……在交往中,他们会因缺乏语言沟通感到无助或发生争执,不知如何发表意见而退缩,有的则通过“武力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4.适当出现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间冲突或攻击行为

小班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

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常出现因争抢玩具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

这年龄段幼儿还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打人、抓人、咬人)。

攻击性行为是这个年龄幼儿的普遍现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班中95%的幼儿都会有这些攻击性行为(不论是男孩、女孩、平时很乖的或者是很调皮的),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年龄大小、力气大小)每个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简单,也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系,由于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说用动作代替,甚至于用牙齿代替,这样来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为嘴巴讲不清楚。

当教师发放玩具数量不够或“不公平”时,没有得到满足的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出现抢他人玩具的行为。

4.使用拟人化语言

幼儿常常把动物当作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

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的体现。

5.思维依靠动作进行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育都有重要价值。

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知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

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

“面条!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不能听从教师“做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应遵循“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方式。

当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应该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不应在心里默数。

案例描述:

积木区里,教师投放了新积木,意在让孩子搭建各种房子,嘟嘟围着新积木兴奋不已,他先拿起一块圆形的积木放在地板上滚来滚去,嘴里发出:

“嘟嘟”的声音,过会又拿起一块条状积木在空中作飞行状,玩了一会,又找到一块三角形积木瞄准远在语言区的小朋友,嘴里喊着:

“呯、呯”。

案例分析: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往往是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思维的直觉性行动性导致的,他们在活动中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与活动本身无关的事情。

6.爱模仿他人

爱模仿是3岁幼儿突出的特征。

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尤其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当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时,它们容易放弃原有的行为而去模仿同伴的行为。

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

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

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案例描述:

娃娃家内,圆圆抱着娃娃自言自语:

“别哭,别哭,妈妈帮你洗澡”,接着把玩具全倒在地板上,用装玩具的筐当澡盆给娃娃洗澡,不一会,她找了一个小锅,跑到墙边,撕下一大块墙饰上的皱纹纸,又撕成了一堆碎片装在锅里,抱起娃娃说:

“开饭了,妈妈喂你吃饭。

案例描述:

撕纸拼贴游戏

我们投放了一些粘有小动物头像的纸盒,意在让幼儿进一步运用撕粘的技能给小动物穿衣服。

甜甜等几位孩子正在美工区里尝试新的玩法,这时,洋洋来到美工区,他看了看新投放的盒子,摆弄了一会儿,就拿起撕粘用的手工纸往盒子里塞,塞满了一个再换一个,其他孩子看到了,也放下手里的活儿效仿起来,不一会儿,桌上便摆满了一堆各色手工纸塞得满满的盒子,美工区里的撕粘活动就这样变成了塞盒子活动。

案例描述:

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

坐一坐老师的椅子,摇一摇老师的铃鼓,弹一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画画,有时拿着油画棒就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举不胜举,但凡老师的样子,他们学得惟妙惟肖。

7.记忆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3岁幼儿以机械的背诵为主,但对于意义并不清楚。

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行为要体现出机械记忆的特点。

如教师问到“你念的是什么呀?

”“这首唐诗是什么意思?

”时,应回答不出来。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不能理解反话

8.想象与现实混淆

小班幼儿的想像几乎没有主题和预定的目的,有很明显的即时性、情境性、易感性。

孩子会由于强烈的想象,而常常达到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地步,因此常出现想象与现实中的事物相混淆或夸大的情况。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创设一些无意义说谎的行为。

比如说他会很兴高采烈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谈论爸爸妈妈带他到XX动物园或植物园去玩,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等,其实他并没有去,这只是因为他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但这并不是有意在说谎。

案例描述:

“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爸爸、妈妈带孩子,杨博烧了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又烧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钱锟呢,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

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

因此,不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

如:

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

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逼真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挫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可适当让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玩,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9.不合作行为

当幼儿在2岁—3岁时,孩子会产生与大人不合作的行为,比如用沉默、退缩、或身体的抗拒来拒绝成人的要求,并常用“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帮助,这种抗拒常常在三、四岁时达到高峰,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第一反抗期”。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可以在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一些活动中,拒绝教师的帮助

10.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3岁幼儿感知觉逐渐完善,能初步辨认红、黄、蓝、绿等常见色;辨别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

但幼儿的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对图片等描述应是对表面现象的粗略描述。

11.情绪很不稳定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

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情绪不稳定,还表现在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当受到教师批评时,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表现出不高兴、不合作的行为。

在活动中如果受到挫折,不能控制情绪,会发脾气。

12.缺少同伴间的协作

他们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但并不太在意同伴间的协作,往往只是各玩各的。

只有在宽松的户外活动时,才会相顽追逐、奔跑、喊叫,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有联系的交往。

一些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在活动中一般没有合作,对于教师要求的需要合作的活动,不能很好进行。

如在作画的时候,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可以很专注,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但在讲评时,多数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对别人的画漠不关心,只对自己的画感兴趣。

案例描述:

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

佳拧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

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

袁博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袁博就把照相机抱在胸前,使劲儿躲起来,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

“袁博要玩照相机,袁博要玩照相机嘛!

”老师对他说:

“袁博,你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

”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

13.愿意与教师亲近

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

他们会经常主动地拉拉老师的衣服.以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和与老师交往的意愿。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在教学中,当教师走入学生中时,一些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主动拉教师的衣服或手,表达对老师的亲近。

14.愿意向老师告状

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

当邻近同伴出现不听老师话、违反纪律的行为时,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告诉老师。

16.在集体面前,比较退缩,不敢大胆表现自己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对于站在前面表演的活动,应表现紧张、声音小、动作放不开等退缩行为,

17.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在活动中,如果遇到困难,不会主动解决,而是停下来等待教师指导,或放弃转向其他活动。

如绘画一种事物出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放弃绘画。

18.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侍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

比如,拿到新玩具时,既喜欢操作摆弄,同时也能认真看、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

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对于“新鲜”事物应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可以适当向教师提问“问什么”。

三、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1.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

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

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

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

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

“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

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3.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

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

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

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5.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

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

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6.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

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

7.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

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

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

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8.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

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

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

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9.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4、5岁的儿童已掌握了口语的基本语法和2000个左右的词汇,已能清晰地谈话,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能用语言向成人提出要求,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

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

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

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

“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10.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

4、5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

有人说:

“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

”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

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

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

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

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

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

11.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

“没关系,我会飞。

”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12.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4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二)中班在活动中的表现

1.好提问题

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是经验少,智力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对周围事物非常好奇,因而总爱提问题。

如“小鸟为什么会飞呢?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小狗有妈妈吗?

”等等。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方案设计中,应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多设计一些问题。

2.辨别是非能力增强

中班幼儿能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初步自我控制的能力,如咬人、打人现象比小班时明显减少。

中班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还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当看见别人的不良现象时,爱向父母和老师告状。

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  “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

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

比如:

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等。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方案设计要减少打人行为。

对于同伴的不良行为,应及时向老师告状。

3.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在思维与想象力方面,幼儿已经开始摆脱3-4岁时期那种思维受到动作束缚的特点,其思维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但幼儿的思维仍离不开实物和实物的表象,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

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

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如洗手时,他们会一次次的把肥皂攥到手心里,然后看着肥皂滑落。

同时他们会思索着:

为什么肥皂这么滑?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如到草地上去捉虫,问问虫子为什么是哪种颜色,蚯蚓靠什么走路等等。

作为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选择性的回答教师的提问。

如果教师问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4与2相比谁多谁少?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摇摇头说不知道,但如果问“4个苹果与2个苹果相比谁多谁少?

”则会回答4个苹果多。

这是因为4和2这两个数字是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而4个苹果和2个苹果,则变得具体形象了。

如果问:

“2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多少?

”在模拟课堂中的孩子表现时“小朋友”应会说不知道。

但是当问“2个苹果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