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将下列语句认真誊写在田字格内。
深不可测络绎不绝
二、句子默写
2.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朋友信之,________。
(《论语》)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
(作者____《赤壁》)
(3)____________,倚清秋。
(朱敦儒《相见欢》)
(4)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________》)
(5)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6)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
(苏轼《题西林壁》)
(7)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采菊赏景的优美意境,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悠闲安逸的思想感情。
三、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①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qīng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惟妙惟肖。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②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底。
(茅盾《白杨礼赞》)
③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汪曾祺《昆明的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雕刻____qīng听____惟妙惟肖____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改为________改为____
(3)将划横线的语句概括为一个成语:
__________
四、选择题
4.下列有关课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
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叙写了父亲送我乘车上学的故事。
C.《背影》的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多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手法。
D.《背影》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亲情,感人肺腑。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
同“叛”。
背叛。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富贵不能淫》)女:
同“汝”,你。
C.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
使饥饿,使动用法。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周亚夫军细柳》)式:
同“轼”,车前横木,名词。
6.《昆虫记》中,下列关于昆虫的特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猎物的方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感觉猎物在网上的振动。
B.结婚是大孔雀蝶生命的唯一目的,它们只是为了代代相传才作为蝴蝶生存的。
C.萤火虫自生下来起一直到寿终正寝为止,都一直在发光,用以夜间飞行照明。
D.西班牙蜣螂喜静而不喜动,蜣螂妈妈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会让子女缺少吃喝。
五、名著阅读
7.名著阅读。
(它)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
它看见自己面前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
它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
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
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
(它)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
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
它的大颚咬不着(它),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
(它)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语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国家)昆虫学家______(姓名),语段中的“它”是指______(昆虫名),语段内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列举出《稻草人》中所叙述的三件悲惨事情。
六、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1)请用符号标示出下面句子的成分。
被称为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2)指出下列语段表述不得当之处及原因,并进行改正。
初二
(1)班小明同学的爸爸四十多岁,周末,小明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聊天。
他爸爸对他说:
“儿子呀,爸爸已经年逾不惑,感觉记忆力不如以前了,真是羡慕你在豆蔻年华,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光啊!
”
(3)给下面新闻拟写一则标题。
北青报 昨天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
“嫦娥四号”的探索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创造崭新的思维和方式,开辟浩瀚无限的时空和未来。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试品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表达效果。
11.尾联引用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链接)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王曰:
“何以?
”曰:
“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
“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曰:
“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年且九十
(2)始一反焉
(3)帝感其诚
(4)括死军覆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2)吏无敢仰视之者。
15.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愚公”和“赵母”所具有的主要相同点。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苏州园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6.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17.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请结合内容分析。
18.下列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种善意不必说出口
葛闪
①那个冬日,鹅毛般的雪花直到深夜还兀自下个不停。
整个世界,都披上了白色的外衣。
冷意,更是侵入了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②母亲招呼完最后一批前来吃火锅的顾客,就喊上我和姐姐一起,忙里忙外地收拾桌子上的残余,准备打烊。
母亲说,这么冷的天气,这么晚的时间,怕不会再有人来吃火锅了。
③正说到这里,门外突然刮来一阵刺骨的寒风,两个“雪人”闯了进来。
我们定睛一看,两个“雪人”一高一矮,明显是一对父子。
这么冷的冬天里,男人的衣着竟还是颇显单薄,脸色铁青,双手一边不断地互相搓着。
孩子很小,约莫七八岁,他身上的衣装倒还算是厚实,小脸通红,双眼滴溜溜地在铺子的每一个角落里搜寻着。
④男人做了一个深呼吸,半晌,才小声问母亲:
“最便宜的火锅得多少钱?
”
⑤母亲笑了笑,说:
“十五块。
”
⑥“十五块?
”男人用手摸了摸鼻子,又俯下身子小声问儿子,“十五块,吃不?
”
⑦孩子想都没想,赶紧点了点头。
或许,他的父亲是第一次请他吃火锅吧,以致他根本没有考虑十五块对于这个衣着寒酸的父亲来说是什么概念。
⑧母亲走上前去,用手抚摸着孩子通红的脸庞,眼神里满是疼爱。
我们知道,母亲又要大发善心了。
⑨果然,母亲抬眼望向男人说:
“这样吧,我们忙到现在,也还没顾得上吃晚饭,如果不嫌弃的话,不如大家凑合着一起吃,就收你五元钱,你看怎么样?
”
⑩男人的脸上蓦地现出喜色,把头点得如鸡啄米般。
孩子也高兴得蹦了起来。
尽管我们知道母亲心存怜悯,但也没想到她竟只收了他五元钱。
⑪男人和孩子一定是从未吃过火锅,所以吃起来很有点狼吞虎咽的姿态。
母亲边不停劝他们别噎者,边让我从厨房里再上一些配菜,以便随时往滚热的火锅汤里添加。
⑫我刚将配菜端上桌子,男人就将配菜中的肉脯丸夹了几个放到孩子的面前,而孩子,亦连忙将肉脯丸塞进嘴里。
我惊得“呀”地一声叫了出口,母亲忙用手在桌子下狠狠地捏了我一下,用眼神示意我不要说话。
⑬我不明白,那肉脯丸明明没下锅,母亲却为何阻止我说出口来?
我一为眼前的这个男人的“土”而感到好笑,又为母亲的这种做法而感到疑惑。
此时,对面的男人似乎也觉出异样,停下筷子,问怎么了。
⑭然而,更让我吃惊的一幕又出现了。
母亲笑了一笑,说,没事,继续吃!
说完,母亲竟然也夹了几个没下锅的内脯丸,且放进了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
我再度想张口,但又再度被母亲暗暗阻止住了。
我和姐姐一气,离开了饭桌,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⑮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听到男人吃完,即将要走的声音。
透过门缝,我看到母亲收了男人的五元钱,一直将他和孩子送到门外,看着他们离去才关上门,且来到了我们的房间。
⑯我心里有气,便问母亲:
“没赚钱也便罢了,干嘛还要陪他一起吃那些根本就不宜入口的东西?
”
⑰母亲说:
“难道你们没看出?
其实,这对父子明显是从乡下来的,也许,他们根本就没吃过火锅。
如呆我任由你惊叫出口,任由你说出真相,那岂不是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母亲叹了一口气,“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再穷的人!
”
⑱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母亲的一番苦心。
姐姐又说:
“你这样心善,与其收他们五元钱,还不如免费请他们吃一顿呢。
”
⑲“不收钱。
那岂不将同情演变成了施舍?
”母亲笑笑,“有一些善意,还是不说出来为好。
”
(选自《读者》,有删改)
19.通读全文,概括母亲对那对父子善意的具体表现。
20.下列语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两个“雪人”一高一矮,明显是一对父子。
这么冷的冬天里,男人的衣者竟还是颇显单薄,脸色铁青,双手一边不断地互相搓着。
孩子很小,约莫七八岁,他身上的衣装倒还算是厚实,小脸通红,双眼滴溜溜地在铺子的每一个角落里搜寻著。
2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22.文章最后,母亲说:
“有一些善意,还是不说出来为好。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请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十、作文
23.写作。
大海深处隐藏美丽珊瑚,目光深处饱含浓浓爱意,文字深处沉淀人生真谛,自然深处寄寓美丽风景……
请以“我的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深不可测络绎不绝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规范书写。
一般使用正楷或行楷对汉字进行临摹,如果使用正楷时,就要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去写;如果使用行楷时,汉字的笔画可以有连接的部分,但是都要书写准确、规范,同时还要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这样才会书写美观。
注意“测”字的结构。
2.
(1)少者怀之
(2)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3)金陵城上西楼(4)烽火连三月春望(5)学诗谩有惊人句(6)只缘身在此山中(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详解】
作答此题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
注意“陵、烽、谩、篱”易写成别字,“雀、悠”笔画易写错。
3.
(1)diāo倾xiào
(2)练炼底砥(3)连绵不断
【详解】
(1)雕刻:
在金属、木材、石头等上面刻出图形、纹饰等;雕:
拼音diāo,“刻”的意思。
倾听:
细听,认真地听;倾:
用尽力量。
注意笔画别写错。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肖:
读音xiào,相似,像。
(2)锤炼:
锻炼,磨炼。
炼:
侧重于通过千锤万凿得来的,来得不容易,在时间上并没有限制,“练”多指长久的,反复学习,多次操作。
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砥:
磨刀石。
(3)根据意思推测词语。
句中形容雨连续不止,从不中断,故为:
连绵不断。
4.B
【详解】
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
故选B。
5.D
【详解】
D.式:
同“轼”,这里用作动词,用手扶横木。
故选D。
6.C
【详解】
C.“用以夜间飞行照明”有误。
根据原文“我通过观察研究得知,萤火虫自生下来之日起,一直到寿终正寝时止,都一直在发光。
它的卵在发光;它的幼虫在发光;雌性萤火虫亮着的是华丽的灯;雄性萤火虫保留着幼年时期的那盏已有的小灯。
对于雌性萤火虫的光带的作用,我可以说是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它的尾灯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我很遗憾地说,我尚不得而知。
昆虫物理学要比我们书本上的物理学更加地深奥,这个问题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在永远的将来,也都会是个不解之谜”可知,对于萤火虫发光的原因作者并没完全了解。
故选C。
7.昆虫记法国法布尔螳螂螳螂捕食蝗虫的经过。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及内容。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题空一“昆虫记”,题空二“法国”,题空三“法布尔”。
螳螂:
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
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意方向转动。
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的上下起落着。
螳螂的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
根据文段中“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它)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判断“它”是指“螳螂”。
根据“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
(它)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
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概括为:
螳螂捕食蝗虫的经过。
8.①主人的稻子被害虫吃光了;②渔妇的孩子病了;③一个女人跳河自杀了。
【详解】
稻草人在夜间遇到的事情有:
①稻子的仇敌小娥,在稻田里下的子变成肉虫,到处都是。
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秆儿。
主人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了。
据此概括为:
主人的稻子被害虫吃光了;
②渔妇的船停在河边,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
渔妇不能多管孩子,又上岸去拉她的罾。
稻草人很伤心,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
据此概括为:
渔妇的孩子病了;
③稻草人看到田岸上走来一个黑影,原来是个女人,穿着肥大的短袄,头发很乱。
因为丈夫赌钱输了,将她卖掉,她跳河自杀了。
据此概括为:
一个女人跳河自杀了。
9.
(1)(被称为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2)“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而小明同学是男生,所以使用不当。
将“豆蔻年华”改为“大好年华”或“青春年华”。
(3)“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详解】
(1)本题考查句子成分,要求用符号标注。
分析句子成分。
主语为“山东舰”,下加双横线;谓语“交付”,下加单横线;主谓语用双竖线划分开;宾语“海军”,下加波浪线;“被称为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是定语,用小括号;“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作状语,用中括号。
正确的答案为:
(被称为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2)根据上文“儿子呀,爸爸已经年逾不惑”可知,小明是男孩,爸爸说“真是羡慕你在豆蔻年华”,“豆蔻年华”一词使用不当。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不能用来形容男孩小明。
句中表达老爸对小明的羡慕之情,应将“豆蔻年华”改为“青春年华”。
(3)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主要事件的简洁概括,可以根据新闻导语部分进行概括。
根据第一段“‘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概括为: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10.“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精致地揭示出来。
11.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分析】
10.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黑云压城城欲摧”意思是: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黑云”比喻敌军,形容敌军人马众多,“压”写敌人来势凶猛,用这个动词来加强对此种势态的描写。
“黑云压城”表现了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欲摧”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1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中引用这个典故,表达诗人渴望遇到重视人才的明君,暗含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结合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2.
(1)将近
(2)同“返”,往返(3)被……感动(4)覆灭
1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4.
(1)你太不聪明了!
(2)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
15.执着坚持,愚公排除干扰坚持移山,赵母坚持劝谏赵王不要任用自己儿子赵括为将军。
【分析】
12.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
(1)句意:
年纪将近九十岁。
且:
将近。
(2)句意:
才往返一次。
反:
同“返”,往返。
(3)句意: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感:
被……感动。
(4)句意:
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
覆:
覆灭。
13.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
“命”是谓语,“夸娥氏二子”是兼语,既作“命”的宾语,又作“负二山”的主语,“负二山”是“夸娥氏二子”的谓语成分,故按语法结构,应断句为: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4.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注意重点词语:
(1)甚矣,汝之不惠!
属主谓倒装句,正确语序为:
汝之不惠,甚矣!
汝:
你。
惠:
通“慧”,聪明、智慧。
(2)无:
没有。
之:
他。
15.
本题考查人物性格。
由“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执着坚持;由“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括母曰:
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由此可见,赵母坚持劝谏赵王不要任用自己儿子赵括为将军。
【点睛】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众人纷纷说:
“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簸箕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没有父亲的儿子,刚刚换牙,跳着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劝阻他干这件事,说:
“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
”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链接: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快要出征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赵王问道:
“这是为什么呢?
”赵括的母亲说:
“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
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日做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
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
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
”赵王说:
“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说:
“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
”赵王说:
“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
赵王因赵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