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291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内容

要求

考题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D级

2018课标全国Ⅰ,14—15

2017课标全国Ⅰ,14—15

2015课标全国Ⅱ,8—9

选择题

主观题

★★★★★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色

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的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真题典例】

(2018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

用乌鸦羽毛作箭羽制成箭,用山桑木制成弓,

仰天射落衔芦鸿。

仰天射箭,口衔芦苇的大雁从高空中跌落。

麻衣黑肥冲北风,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

带酒日晚歌田中。

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男儿屈穷心不穷,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施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枯荣不等嗔天公。

愤怒地问天公:

为什么作这有枯有荣不平等的安排?

寒风又变为春柳,

凛冽寒风终会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吹拂下的柳树,

条条看即烟濛濛。

嫩绿的柳条随即就像在轻烟笼罩下一般。

赏 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诗的首联,表面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宏愿。

诗的颔联描绘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方式。

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

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诗的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

诗的尾联则表明,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第二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紧密关联。

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注释

野歌: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

用乌鸦羽毛作箭羽制成的箭。

山桑:

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

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

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屈穷:

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

不伸。

穷:

困。

枯荣:

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嗔:

生气、发怒。

天公:

老天。

看即:

随即,转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

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

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青年诗人虽遭挫折但对社会还充满希望时的真实心态,其写作年代大致在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

点 评

整首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

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

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

叙事之中的形象描写、声响渲染已见豪放、洒脱之态,抒怀之时的内心表白、艺术遐思犹溢自信、憧憬之情。

这样,全诗脉络清晰,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核心考点:

①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的语言。

审题关键:

①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加大了做题难度。

②四个选项都是对诗的赏析,可结合选项大体理解诗的内容。

解题方法:

(1)精准理解词、句的意思;

(2)熟练掌握表现手法;(3)快速判断诗歌情感;(4)语言特点要熟知;(5)学会分析诗歌意境;(6)赏析艺术效果;(7)联系诗歌常识。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准确赏析原诗,即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恰当赏析,哪些是无中生有。

命题规律:

2018年由于文学类文本变为必考内容,整个卷面分值发生变化,本题由五选二选择题改为四选一选择题。

能力要求:

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对诗歌进行赏析,设置四个选项,再把其中一个选项设置为错误赏析,设误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情感等;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赏析。

 

核心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审题关键:

①答题区间很明确,最后一联;②题干要求分析诗句含意,既要有字面意思的解读,又要有深层含意的分析。

解题方法: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

(2)从意蕴丰富的角度提炼。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准确,不会使用诗歌情感鉴赏术语。

命题规律:

①课标卷一般在这个题上设置分值为6分;②考查形式为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考生归纳作答。

多为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②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③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诗宋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限定概括分析的范围,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赏析。

破考点

【考点集训】

一、(2018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一、

1.答案 D

2.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2018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

 

 

 

 

二、

1.答案 A

2.答案 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三、(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三、

1.答案 BE

2.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四、(2018湖南怀化三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

(6分)

答:

 

 

 

四、

1.答案 C

2.答案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

五、(2017福建四地六校月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对 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五、

1.答案 C

2.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炼技法

【方法集训】

一、(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

 

 

 

 

 

 

 

一、

1.答案 BD

2.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二、(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

 

 

 

 

 

二、

1.答案 CD

2.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三、(2016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三、

1.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四、(2018山东济南一中学业检测,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注]。

  [注] 少微星:

本是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

B.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用了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四、

1.答案 BC

2.答案 ①无奈与伤感之情。

昔日的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

作者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

③老友重逢的欣喜。

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

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

尾联直接表达了作者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答出三点即可)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一、(2016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一、

1.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二、(2016课标全国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答:

 

 

二、

1.答案 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三、(2015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

 

 

 

三、

1.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答案 第一问: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四、(2015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