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822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粤教版选修4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五猖会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特色,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难点:

1、前三次写的“赛会”对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2、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自读法、点拨法。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者,了解作者。

分别从“名、时、地、评、作”5个方面回顾,掌握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名)浙江绍兴人。

(地)

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评价)

3、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4、一生的主要经历:

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

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

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

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二、简介《朝花夕拾》:

(结合课文提示)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注音和意思。

1、词语:

豪奢   姣(jiāo)长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称娖(chuò) 高跷(qiāo) 篡(cuàn)改    考据癖(pǐ) 蹊(qī)跷  忐忑(tǎntè)   肇(zhào)开

2、词意:

姣长:

美丽修长。

       臻臻至至:

齐备之意。

    称娖:

行列整齐的样子。

 

眼学:

亲自阅读研习。

   蹊跷:

奇怪;可疑。

      忐忑:

心神不定。

 

四、研讨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标题。

并指出其详略。

1、童年看赛会(1-2段)(略)          2、明人的赛会(3段)(略)

3、亲见的赛会(4段)(略)           4、东关五猖会(5-22段)(详).

(二)细读课文,一一研讨前三次赛会。

1、研讨第一部分内容:

童年看赛会(1-2段)(略写)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提示:

简单。

“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

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

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

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提示:

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

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4、总结:

前三次对赛会的简单叙述对第四次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提示:

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

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部分。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讨第四部分:

东关五猖会(5-22段)(详)(全文的重点)

1、把这部分划分成三个层次:

(1)介绍“五猖会“的来由。

(第5段)

(2)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

(6-20)

(3)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21-22)

2、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

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

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

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

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

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

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讨论:

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

你如何理解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这件事?

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提示:

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3、品味语言:

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

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三、小结全文:

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

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

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四、作业:

讨论课后练习三。

后记:

鲁迅的文章比较含蕴难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意义,切忌浮躁。

想北平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粘合(niān)什刹海(shí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g)橘子(jú)辜负(gū)

2.字形

3.词语

俊伟:

清俊雄伟/均调:

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

形容极度惭愧/清福:

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5.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6.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介绍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

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

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

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

(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

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三、解题:

1.“想”。

(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

“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

(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

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第三节)

四、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3—6节)景物复杂有边际(形散)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

2.“怎样写”

(1).上海、天津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形散)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四大历史都城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对比衬托手法

(情)(情)

我真爱北平真想念北平

(神聚)(神聚)

(2).语言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

“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

3.“为什么这样写”明确: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

“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

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

啊,我不是诗人!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

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

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5、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小结:

1.文章中流露的感情;2.给我们写作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就一些具体的人、事、物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要做到言之有物,真情流露。

附:

板书设计

景物俊伟上海、天津(情)复杂有边际巴黎(情)我真爱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四大历史都城真想念北平(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形散)对比手法

碗花糕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现作者所表现的亲情和乡情。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分别为上述1、2点。

教学难点:

为上述第3点。

课型:

教读课。

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作者,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充阊,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

1935年生于盘山。

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

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

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二、词语: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踵(zhōng)事增华花翎(líng)擀(gǎn)面皮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

词解:

敷陈演绎:

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

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趔趔趄趄:

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

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

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

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

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三、朗读课文,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和谐快乐。

——“我”与嫂嫂的亲密情谊。

——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惨去世。

四、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

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5件事情:

1、除夕夜,把包有铜钱的饺子偷偷盛入我碗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大方有爱心。

2、把我报到她屋里睡觉。

3、给我缝制衣裳4、喂我母乳

这三件事情体现了她的善良勤劳,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疼爱之情。

5、给全家蒸碗花糕――体现了她的灵巧能干。

小结:

这一部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温馨的和谐的氛围,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知乐。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3件事:

1、嫂嫂对我善意的作弄:

除夕让我借枕头、搬荤油罐。

――体现了嫂嫂的活泼,是一位快乐天使,也反映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2、护卫闯祸的我――体现了她的善良、乖巧以及对我的疼爱。

3、夜半给我叫魂――善良富有爱心

小结:

这部分重点写嫂嫂的笑,她如一位快乐天使,给家人带来快乐,突出了她的人性美,自然美。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2件事:

1、嫂嫂不忍心改嫁,最后被迫改嫁――表现了她的孝心、爱心和责任感。

2、改嫁后的嫂嫂依然关心我的父母和我――善良,有爱心。

小结:

这一部分写大嫂在厄运的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性美,体现了人间的真情,情感凄凉、感人,催人泪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总结大嫂的性格特点。

二、研讨课文:

1、默读全文,把文中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的语句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2、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

提示:

一共有3次写到碗花糕。

碗花糕是全文的线索,以此贯穿全文。

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能干和善良,盛满了人间的真情,可以看出嫂嫂的至美至善。

3、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特别是第一部分,找出来分析)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提示:

《碗花糕》的背景,是医巫闾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

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

“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团圆年”,连辛苦一年的牲畜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大段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这位“自由人”的天伦之乐。

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我”对嫂嫂的爱,不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相亲相爱吗?

在20世纪末物欲横飞的尘世,作者寻找的精神家园是否就是这种纯粹的人间真情?

这种与天地同和的快感是否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高峰体验?

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看法,宇宙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是和乐的,它们本身就是最美妙的歌曲。

所以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

这合于中国自古就有的人伦模式,也合于他这位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又特别喜欢庄子的人。

三、小结:

《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

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主旨)

读《碗花糕》时,觉得像是在采访作者的童年一样,他把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像对朋友般娓娓道来,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保留。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完全是开放式的,面对读者他敞开了心扉,他把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的真情,他不怕人们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后记:

学习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能从细小的事件中概括出大嫂的性格,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会散文的写作方法,懂得如何选材。

第二单元

囚绿记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

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

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

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

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

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

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