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800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闭关政策

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

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

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这种外贸政策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

虎门销烟

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

“(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

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穿鼻草约》:

琦善与义律签定的,《穿鼻草约》的内容是:

(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

(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

(3)中、英官吏平等。

(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

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魏源

中国晚清思想家。

湖南邵阳隆回人。

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常胜军

中国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组成的一支装备近代武器、用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雇佣军。

咸丰十年(1860),美国冒险家F.T.华尔经清苏松太道吴煦赞助,于6月2日成立洋枪队,有百余人,以华尔为统领,总部设在松江。

次年8月,洋枪队在松江改组,由欧美人任军官,中国人当兵,扩编为700余人,随后又增至2000余人。

同治元年(1862),洋枪队改名常胜军。

清末“新政”

中国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10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发“新政”主要内容有:

①编练新军。

②筹饷。

③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

④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

⑤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

赵三多

(1841―1902年)字祝盛,人称老祝,洛珠,威县沙柳寨人。

义和团运动的最早首领和举旗人。

1897年春,赵三多与阎书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园屯“亮拳”三天,借此向教会势力和官府示威,也是义和拳开始转向武装斗争的标志。

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等人决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团”,增强了迷信色彩。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巨额的赔款负但转稼到了广大劳苦大众身上。

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捐斗争。

赵三多率义和团余部加入起义队伍。

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兵前来镇压,赵三多突出重围至巨鹿县姬家屯被俘,在南宫监牢绝食7天而死,终年62岁。

【邹容】

(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革命家》成为当时鼓动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论著。

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孙中山先生称赞道:

“《革命军》一书为推满(反清)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

”清政府嫉恨万端,遂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制造了哄动一时的“苏报案”。

1905年4月3日,一个冷风细雨的早晨,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逝世于狱中,年仅20岁。

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

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

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

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

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

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海国图志》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

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这在当时是很有胆识的。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影响。

徐继畲

 徐继畲(1795―1873年),号松龛,山西五台人。

道光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

由于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徐继?

?

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

1848年,他撰成《瀛环志略》10卷。

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瀛环志略》

《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

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他说: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进步思想。

《原道觉世训》

《原道觉世训》除加强宣传上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功能,要人们朝夕敬拜外,还提出同“皇上帝”相对立的“阎罗妖”,作为一切妖神的代表,号召天下兄弟姐妹应当共同击灭之。

由此,它抨击历代帝王妄改皇上帝尊号,指出只有上帝才能称帝,人间君主不得僭越,表现了对君主的蔑视。

《劝世良言》

多次科场失意,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就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劝世良言》。

这本书是七年前他在广州应考时得到的,内容是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

《讨粤匪檄》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以动员一切反对势力起来镇压太平天国。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

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

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遵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竟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捕人时扯落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

当时该船并未悬挂英国国旗,叶名琛据实复函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将获犯送到英领事馆。

巴夏礼百般挑剔,拒不接受。

23日,英舰突然闯入珠江,进攻沿岸炮台,悍然点燃战火。

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于29日攻入城内,进行焚掠。

由于兵力不足,被迫于当晚撤出广州,退据虎门,等待援军。

《校?

?

庐抗议》

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

?

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

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

《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

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

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

《中法新约》

1885年6月9日(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法新约》)。

主要内容为:

清朝承认法国与越南立的条约;在中越边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凉山以北”,法国商人可在此居住,法国政府亦可在此设立领事;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法军退出基隆和澎湖。

由于清朝的腐败怯懦,法国在战场失利的形势下达到了发动这场侵略战争――中法战争的目的,法国实现了据越侵华的图谋,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广西,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所谓“在华领事裁判权”,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幼童赴美留学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着名学府深造。

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阿思本舰队

同治元年,亦即1862年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向总税务司李泰国寻求帮助。

通过李泰国的斡旋,清政府从英国购得7艘兵船,组成一支小型的“中英舰队”。

总理衙门委任英国海军大佐阿思本为舰队统领。

然而,英国人和中国人因为指挥权问题相持不下,结果双方都很失望。

计划以失败告终。

“阿思本舰队”事件,终以清政府损失38.2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而结束。

这一事件进一步暴露了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的野心,同时充分说明,依赖外国军舰来巩固自己的海防是根本行不通的。

《中英烟台条约》

亦称《滇案条约》,共分三大部分16款,并附有“另议专条”。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

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

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及官方交往两方面,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

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天义报》

  我国最早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为“女子复权会”的机关报,后来也是“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机关报。

该刊声称:

“本报之宗旨,在于破坏固有之社会,颠复现今一切之政府,抵抗一切之强权,以实行人类完全之平等。

”于提倡女界革命外,还提倡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

主要栏目有:

论说、学理、时评、译丛、来稿、杂记等,卷首有图画。

曾刊载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还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译文。

第十五卷刊有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的中文译文,这是上目前所见恩格斯著作的最早中文全译本。

《天义报》第二卷,登出该报的发起人为:

陆恢权,周怒涛、何震、张旭、徐亚尊、殷震。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晚清时创建的棉纺织业的第一家近代工厂。

属官督商办性质。

1879年,进行了第一次改组。

择定在上海杨树浦临江地方建立厂址,并向美国定购配备。

1882年,经李鸿章奏准,获得“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的专利权;又所产布匹在上海本地免完税厘,转销内地的只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免除内地沿路税厘。

1893李鸿章派津海关道盛宣怀会同上海道聂缉规复。

于是,上海机器织布局遂改建为华盛纺织总厂。

宋教仁案

1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参众两院392个议席,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党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从而成为总统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最大政敌。

袁世凯以50万元钱拉拢宋教仁,遭到拒绝。

1931年春,宋教仁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说,批评时政,反对袁世凯专权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使袁世凯大为嫉恨。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袁世凯所派刺客枪击,22日逝世。

麦克马洪线

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

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由于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

劝世良言

1819年,梁发写作只有37页的《救世录撮要略解》,内容主要是关于上帝的创造、拜偶像的罪恶,劝人做善事以及自己的一些观点。

到1832年时汇集成了约10万字的《劝世良言》。

1843年,洪秀全第三次考试又落榜,考取功名的念头完全断裂,他因《劝世良言》的启发,决定加入基督教,却因误解被延迟受洗,洪秀全受洗被拒干脆自行“以水灌顶”作为洗礼,承认自己是基督的门徒,在其家乡与好友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

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

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3万余种。

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

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

刊行于1891年。

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

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

《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一部重要著作,在1898年刊行。

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

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华兴会

 1903年11月4日,是革命党人黄兴30岁生日,在寿宴上,商定建立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推黄兴为会长。

拟定华兴会在长沙联升街设立机关,为了避免官方的注意,这个机关对外是“兴办实业”的“华兴公司”,华兴会的骨干都是公司的股东,入会者均称“入股”,股票即为会员证。

会员通讯也都用商号作为化名。

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又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建立同仇会作为联络会党的组织,准备11月在长沙起义。

华兴会的首次武装起义就此流产。

次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会员相继加入,华兴会遂停止活动。

政闻社

  1907年10月17日,清末立宪派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以配合清政府“预备立宪”。

梁启超等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等四大政纲。

创办机关刊物《政论》,鼓吹君主立宪,以总务员、常务员主持日常工作。

马良任总务员。

次年总部迁上海,积极联络国内各立宪团体,发起国会请愿运动。

不久,被清政府查禁。

由于政闻社采取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故遭到革命党人反对。

当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时,革命党人张继、陶成章等闻讯到场轰散,并痛殴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政治上既为慈禧所不容,又因为不能随时代前行,而为革命者所抨击.

《新世纪》

  又名《巴黎新世纪》。

我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刊物之一。

该报宣传无政府主义,标榜反对强权、私产和宗教,主张无国界、无种界。

着重介绍巴枯宁、克鲁包特金和蒲鲁东等人的无政府主义学说,报道各国社会党和无政府党的活动。

虽也曾抨击清政府,时有嘲骂慈禧、光绪的文章和漫画,但只是以漫骂代替对反动实质的揭露与批判。

提倡“万国新语”及“创立新世纪纪元”。

清政府禁止运入国内发行。

 《万国公报》

维新运动最早的宣传刊物。

1895年8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筹集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

原刊末署出版日期及地点,似为两日刊。

用木刻活字排印,形式与《京报》相似,托售京报人随“宫门抄”分送。

1895年12月16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正式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民报》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

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民主义”。

《民报》全力宣传同盟会“驱逐继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并把它具体化为《民报》6六大宗旨。

即:

(一)额复现今恶劣政府

(二)建设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五)主张小国、日本两图之同民的联合;(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光复会

清末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团体。

其活动分前、后两期。

光复会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冬在上海成立。

会长为蔡元培。

激烈宣传革命,而宗旨着重“反满”,有着比较浓重的汉族传统民族思想色彩。

后期始自1910年2月(宣统二年)光复会在日本东京重建。

以章炳麟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

其成员大多是对孙中山抱有各种不满的原同盟会会员,其中也有一部分光复会旧人。

章、陶两人都受汉族传统民族思想影响较深,“反满”特别激烈,对农民土地问题比较关心。

重建的光复会在政治上的准备并不充分,没有独立提出完整的政纲。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制造“亚罗号事件”。

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

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

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中国人。

该船曾被海盗夺去。

为了方便于走私,该船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

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

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

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

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退出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

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

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

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

德、法亦随声附和。

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

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

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强学会

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8月,在翁同、孙家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

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

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

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

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皇族内阁

又称“亲贵内阁”。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

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

廖?

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铲军、怯、农工商、邮传、理想十部,以粱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询、绍昌、博伦、盛宣怀、寿卷分任各部大臣。

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

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

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

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

1931年1月1日,国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