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71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docx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顾凌轩第三次课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

﹙10月20日﹚

一.导读

叙事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叙事散文等,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戏剧、童话、寓言很少涉及,选材以小说和叙事散文为主。

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区别主要是:

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

而在中考中,一般对作者和文章背景并没有注释,考生很难分清其是小说还是叙事散文,而且两者的考点基本是一致的。

中考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一般为千字左右的小说或叙事散文。

在阅读时先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二.考点链接: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3、概括主要内容

4、提炼中心思想

5、关于标题

6、环境描写的作用

7、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8、个性解读和迁移拓展

三.几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指导

考点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1)弄清词语的本意

(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考点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

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诠释深层含义。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文章开头

内容:

(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

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

结构:

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

文章中间

内容:

(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

结构:

承上启下(过渡)等。

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文章末尾

内容:

(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

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②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

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

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作者观点,感情,加强节奏感等。

反问,设问:

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3、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例如:

2009浙江省义乌市中考题(《温暖的扑克》)第7题:

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即为此类型的题目。

考点4、提炼中心思想

(1)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2)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考点5、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例如:

“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

“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标题有时候还具有提示文眼的作用(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如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绝版”一词就是文眼,它一在表明周庄的不可复制性,二在表明作者对江南古镇周庄被现代商业日渐侵蚀的忧虑。

这也就是文章所主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考点6、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

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

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

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主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会环境:

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等的描写。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考点7、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表现方法:

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想象、象征等。

考点8、个性解读和迁移拓展

这一类型的题目往往是要求针对文章作者的的观点、思想倾向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独特的评价。

如2009年江苏淮安市中考试题(《光明里那手绘的花朵》)第12题:

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迁移拓展是在理解、领会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心得,是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我们融入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1)材料探究题:

从表现内容、思想感情、蕴含哲理等方面综合分析文章和材料谈思考和感悟。

(2)联系实际题:

应立足于文章的主旨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3)拓展积累题:

如对名言警句、作家作品的积累,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读书卡片等等。

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要求,然后锁定范围,有针对性做答。

四、备考策略

备考策略之一:

要有整体把握的观念

叙事类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因为叙事类散文的主旨往往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

因此,要通过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人和事,来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章的主旨。

文章思路理清了,主旨理解了,把握了文章整体大意,那么,对于局部的理解感悟,像词句理解、要点概括、语言品析、作品感受、个性解读、迁移拓展等,也能够比较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了。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主要通过写父亲在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来表现深沉的父爱。

对于这个基本的文意把握了,无论怎样设题,无非是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但一切都是离不开这个主旨的。

解答这一类试题时,要始终立足于文本,结合文章主旨,根据具体语境,去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特点。

写作技巧是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写作技巧的考查,也要结合具体的文意来分析。

把握住了这个原则,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去组织语言做答,就不会有大方向上的问题。

备考策略之二:

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

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

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因文解道),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因道解文),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理解。

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完成阅读理解。

第一步,精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

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明确文章:

1、主要内容(写的什么),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

2、思路(怎么写的)。

3、关键句:

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的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

4、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

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

第二步,研读问题。

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

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以便精心组织答案。

应该注意的是:

1、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有的是文段局部,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

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全面地整理出答案。

2、组织答案。

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

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

五.典型例题

阅读《父亲》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

①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②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

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

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

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

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

我说:

“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

”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

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

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

“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

”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③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④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

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给了他的孙子孙女。

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

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⑤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⑥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

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

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

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

不久,父亲中风了。

⑦人老了就怕得这病。

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

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

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⑧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

“疼死我了!

“疼有什么办法呢?

谁让你喝那么多酒!

”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⑨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

行前我去看望父亲。

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

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

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

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⑩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

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⑾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

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

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

一看表,刚好10点。

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

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⑿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⒀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

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⒁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慈悲E.朦胧 F.矇眬 G.依稀 H.模糊

2.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3.“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5.“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6.文章结尾处写到: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同是写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C 、F。

备选答案是两组近义词。

解答这个题首先要分析词义。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喜爱;“慈悲”,慈善和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朦胧”,月色不明,不清楚,模糊;“矇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依稀”,模模糊糊;“模糊”,不分明,不清楚,混淆。

第二步是分析前后语句,根据语境选择答案。

第2段主要写了父亲对“我”的“爱抚”,“爱抚”一词要特别注意,和答案相呼应,有联系。

第4段主要写父亲对孙子孙女的关爱。

父亲把什么给了“他的孙子孙女”呢?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慈善”是对别人而言的;“慈悲”有怜悯的意思,爷爷对孙子孙女只能说爱,绝不能说怜悯。

显然,第一组的答案应是C。

第二组答案中“朦胧”、“矇眬”“依稀”都有“模糊”的意思,但只有“矇眬”形容“快要睡着”的样子。

第11段第1句尾写到“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这不正是快要睡着的时候吗?

分析到这儿,答案就很清楚了,应该是F。

2.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着我入睡。

要注意“是母亲”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关键的短语。

这三个字提示我们,题目要求我们找的是父亲做的事情、并且本来是母亲会做的事情。

3.“我”没买西瓜,空手去看病中的父亲。

怎么知道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呢?

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以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就要考虑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当然,出题者明确指出这一点,考生就好答一点了。

答案应该从第9段中找,但又不能概括第9段的全部内容。

为什么呢?

要考虑到作者写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虽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内疚、遗憾的思想感情。

所以,答案不能把天热、行前去看望父亲、给父亲喂水等内容概括进去。

4.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

“心理”可理解为思想感情;词典里有这样的解释:

“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5.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写信求药方;为父亲按摩;“我”在奔丧中的表现(举出两例即可)。

题目中“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是要点。

6.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的感情。

这道题有两个问题,应分别作答。

第一个答案要概括作答,不必举出具体事例。

抓住第13段中的关键语句,问题不难解决。

第二个问题,要求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做这个题,要根据全文的中心来分析这句话的思想感情。

下一道题目中揭示了本文的中心:

“父恩难忘”。

父亲对“我”和“我”的孩子是那样的关爱,而“我”觉得自己“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再看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不难得出答案。

7.回忆父亲的往事、“我”孝与不孝的表现。

解答这道题的第一问,要联系《背影》的内容,找到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那就是“回忆父亲的往事”。

解答第二问先要看文中叙述的侧重点。

第二段多一半写的是“我”孝敬父亲。

7、8、9、11、12段都写的是作者孝与不孝的表现。

另外要注意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段。

本文结尾的13、14段写到自己的孝,但更多的是写自己的不孝;主要表达作者自责、遗憾的思想感情。

当然,回答这一问,要从和《背影》的不同点去考虑。

读懂题目,读懂原文,从题目和文章中找到解答问题的信息,冷静分析,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实战演练

﹙一﹚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

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

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

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

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

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

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

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

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

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

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

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

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

台面上下都没有。

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

”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

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

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

因为今天是我生日。

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

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

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

”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

“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

”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

”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

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

“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

“就是它。

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16)女孩连忙说:

“不用,真不用。

”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

“那女孩,真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

您应该去叫保安。

”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限在25字以内)

本文叙述了的故事。

2.这篇叙事散文以为线索。

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把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

受赠珍珠项链→感叹珍珠项链→→

3.本文采用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起,到“”止。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4.细心的你已发现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

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她”,而作者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

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5.“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二﹚一百美元

①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

②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

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

去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不愿意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约翰不知道,孤单的奶奶该如何生活。

给爷爷办完丧事,约翰父母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了一个可以异地取款的存折和100美元现金。

③看到孙子,奶奶非常高兴,她挎上菜篮子就说:

“我去买你最爱吃的鳕鱼。

”然后,她去了窗台,约翰看到窗台上放了一大把钱,有零有整,奶奶把钱全部拿在手上就出去了。

④“钱怎么能放在窗台上呢?

只要窗子一开,路人随手就能拿走。

”约翰想,等奶奶回来,他就让奶奶把钱放到电视柜子上面。

奶奶说:

“没必要,我这一年还没丢过钱呢。

”但她还是采纳了孙子的建议。

⑤第二天,奶奶买了东西回来,还是顺手把钱丢在了窗台上,约翰再次帮她收拾好了。

⑥第三天,奶奶依然如故。

约翰知道这是习惯使然,他再次从窗台上拿起奶奶买东西找回的钱放到了电视柜子上,并顺便把那些钱整理了一下。

在整理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奶奶的钱增加了!

他记得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是368美元,可现在3天过去了,奶奶买了不少东西,钱数却变成了405美元。

⑦难道奶奶口袋里还有钱?

可他明明看到,奶奶每次出去都是从窗台或电视柜子上把钱全部拿走,回来后再全部丢在窗台上,她身上应该不会有钱,增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⑧晚上,约翰接到了爸爸的电话。

爸爸说,他前几天查了奶奶的账户,发现奶奶从没取过他们存的钱。

奶奶手里只有他们走时留下的100美元现金,这一年来她是怎么生活的呢?

约翰知道,小镇上的生活标准每月最低也得1000美元,就算奶奶再节约,也不可能100美元用一年啊!

⑨约翰把爸爸的疑问说了一遍,奶奶茫然地看着那沓钱说: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会从银行取钱。

我也不认识美元,我不知道那是多少。

⑩奶奶不懂英语,不认识美元,约翰是知道的,他不明白的是,奶奶是怎么用钱买东西的。

奶奶说:

“我每次买东西的时候总是把手里的钱全部给卖东西的人,让他们自己拿钱和找钱,我想别人是不会坑我这个老太太的。

”哪有这样买东西的?

约翰感到很可笑。

他决定跟踪奶奶一次,看她究竟是怎么买东西的。

第二天,约翰悄悄地跟在奶奶后面。

果然,奶奶买水果时,一下子把钱全部拿出来,让卖水果的人自己拿钱。

约翰发现卖水果的人从奶奶手里拿出一张10美元的钞票,却放回了两张5美元,他等于没收奶奶的钱!

接下来,他看到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不收奶奶钱的,还有多找奶奶钱的……

约翰的眼睛湿润了。

他明白了,这都是小镇上的人们在帮助无依无靠的奶奶!

约翰找到了镇长,感谢小镇人一年来对奶奶无声的照顾。

镇长说:

“以前都是你爷爷跟别人打交道,他去世后,你奶奶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中。

刚开始小镇上的人还感到这个老太太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她根本不认识钱,没人愿意欺骗一个不认识钱且完全信任别人的人,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其实,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小镇上原来也有坑蒙拐骗的现象,自从碰到对人没有丝毫防备的约翰老太太后,这种现象才没有了。

我们应该感谢你奶奶才对啊!

7.简述“100美元”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8.用简洁的语言把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奶奶”独立生活;();约翰发现钱增多的秘密;()。

9.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10.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奶奶”把钱丢在窗台上?

11.文末为什么镇长说“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

12.试推断:

小镇人帮助“奶奶”,为什么采取“无声”的方式?

五.作业:

﹙一﹚小提琴的力量

(澳)布里奇斯

①每天黄昏,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尤莉金斯湖畔的公园散步,在如血的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

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声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让琴声把我带入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

②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别墅。

刚刚一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我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

“有小偷!

”我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