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55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docx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一:

小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主要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

二、学习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初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可能性

1、联系分数的意义,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3、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用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增

强数感。

三、考点分析:

1、有些应用题涉及两三种物品的数量计算,解答这种应用题,可根据它们的组合关系,用一种物品替换另外的物品,使数量关系单一化,这样的思考方法,通常叫做替换法(也叫代替法)。

2、假设法就是依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设想,然后按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再根据数量上的矛盾作出适当的调整,得出正确答案。

3、一共有几种并列的情况可能发生,其中一种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一。

4、在有几种不同的数量组成的一种整体中,其中的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是这种情况的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四、典型例题

例1、(重点展示)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例2、(重点展示)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

问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例3、(重点突破)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例4、(考点透视)甲、乙、丙三个工人共生产110个零件,甲生产的零件数是乙的2倍,丙比乙多生产10个,三个工人各生产零件多少个?

例5、(重点展示)小红和小林正在玩游戏,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玩,这种方法公平吗?

为什么?

例6、(重点展示)一个口袋里装了4支红铅笔、6支蓝铅笔,从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一支铅笔,摸到红铅笔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例7、(重点突破)抛10000次硬币,前9999次中有5000次正面朝上,4999次反面朝下,那么第10000次()。

①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大一些

②一定是反面向上③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各占

例8、(考点透视)有一次游戏,小华和小明拿出1、2、3、4的卡片各2张,每人每次从中任取2张,和是偶数算小华胜,和是奇数算小明胜,小华获胜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小明呢?

【模拟试题】

一、基础巩固题

1、填空。

(1)1枝钢笔的价钱相当于4枝圆珠笔的价钱,李老师买了2枝钢笔和12枝圆珠笔。

李老师总共用的钱相当于()枝钢笔的钱,或者相当于()枝圆珠笔的钱。

12

(2)陈阿姨到菜场买了3只鹅和8只鸡。

1只鸡的重量是1只鹅的。

那么陈阿姨买鸡鹅的总重量相当于()只鹅的重量,或者相当于()只鸡的重量。

(3)鸡兔同笼,共有45个头,146只脚。

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方法一:

假设45只全都是鸡,共有()只脚,比146只脚少()只,要在()只上各添上2只脚,因此就有()只鸡()只兔。

方法二:

假设45只全都是兔,共有()只脚,比146只脚多()只,要在()只上各减去2只脚,因此就有()只鸡()只兔。

(4)口袋里装有体积相等的小正方体,1个红色的,2个蓝色的,2个绿色的。

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正方体,摸到红色的可能性是(),摸到蓝色的可能性是(),摸到绿色的可能性是()。

(5)口袋里装有体积相等的小正方体,3个红色的,1个蓝色的,2个绿色的。

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正方体,摸到红色的可能性是(),摸到蓝色的可能性是(),摸到绿色的可能性是()。

2、买10千克苹果与20千克梨共用去70元,1千克苹果的价钱与1.5千克梨的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多少钱?

1千克梨呢?

3、小王有面额10元和2元的人民币共29张,计130元。

两种面额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12

【篇二: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赛课教案详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解决生活问题很有策略,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

(出示课题)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

“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

出示问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

老师刚设了个陷阱。

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

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

一起来看看。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

还能往下说吗?

(出示:

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

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

同学们真会思考。

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

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

谁能继续往下说。

(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

)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

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

(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

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

加5是想求什么?

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

同学们真会思考。

(大屏上留下: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

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

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你打算怎么解答?

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

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

(2)交流:

展示1(列算式):

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

35指的是什么?

这个5呢?

求的是?

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

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

问题解决了吗?

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

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

谁来说说。

(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

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

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

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

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

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

一起看大屏幕。

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

他是列式解答的。

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

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

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

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

多了几个5?

也就是20个。

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

方法怎么样?

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

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

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

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

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

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

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

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

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

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

生:

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

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

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

生:

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

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

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

学生想不到看题。

师:

没有了?

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

【篇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

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

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

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

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

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

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

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

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

最多剩下多少元?

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

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

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

300-215=85(元)

(3)想一想:

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

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

100-72=28(元)

2.思考: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

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

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

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

(1),引导分析:

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

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

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

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

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

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

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

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

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

你有自己去买过吗?

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

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

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

(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

画多长呢?

(学生讨论)

引导: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

(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你是怎么列式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2.想一想:

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

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

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

(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

(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

(已知条件)什么变了?

(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

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

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48元

裤子

上衣

(2)追问:

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

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解答的过程呢?

(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

(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

(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

练习四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

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

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还剩的米数:

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

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

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

师板书。

(3)提问:

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

师板书。

追问:

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

数量关系变了吗?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

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

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

(1),并提问:

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

(1):

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

(2):

在问题

(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