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49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docx

治平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城口县治平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

二、建设性质:

新建

三、组织实施单位:

城口县治平乡政府

四、建设地址:

治平乡场镇。

五、建设规模:

新建治平乡生态移民安置区1个,移民搬迁150户,621人。

六、建设内容:

安置区用地总面积40亩,生态移民安置150户,621人。

其中:

集中安置117户,499人;分散安置33户,122人。

主要建设内容为:

新建住房及附属设施39600平方米(用地面积15450平方米);新建石拱桥1座16延米、建沼气池36口。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万元。

其中:

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资金305.4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万元。

八、建设年限:

2008年、2009年度。

九、项目主管单位:

城口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节编制依据

1、《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办发〔1997〕24号);

2、《重庆市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3、《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城口县易地扶贫“十二五”规划》;

5、《城口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6、《城口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

7、治平乡场镇总体规划;

8、治平乡提供的项目区基础资料;

9、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文件及规定。

第三节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指标

备注

1

安置区数量

1个

2

项目总投资

万元

3

重点工程单项指标

其中

人均用地面积

30平方米

安置区住房建设

450元/平方米

农村能源

1500元/户

4

户均投资

6.98万元/户

5

人均投资

1.76万元/人

 

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一节城口县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城口县位于川、陕、渝三省(市)交界处,重庆市东北边缘,东经108°15′~109°16′、北纬31°37′~32°12′之间,东北与陕西省接壤;南与重庆巫溪县、开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宣汉相连。

该县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距重庆主城区距离约500公里。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城口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全县地势南东偏高,北西偏低,境内最高点光头山、海拔2685.7米,最低点沿河乡岔溪口、海拔481.5米。

境内河谷相对高差高达1000米以上,从南西至北东,形成岭谷相间,谷坡陡峻,分别有海拔2200~2400米、1800~2000米、1100~1400米及600~800米的河谷地带四个级。

2、气候条件

城口属亚热带山地气候,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由于山高谷深,高差大,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征。

主要气候特点是: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常年平均气温13.8℃,年际变化比较稳定。

平均无霜期234天,年均降雨日166天,年均降水量1261.4毫米,降水趋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少。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34小时。

年均风速为0.2米/秒,风向多为西南风。

3、土地利用现状

城口县目前农用地面积为380.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7.3%。

其中耕地面积34.2万亩,园地面积7.4万亩,林地面积213万亩,其他面积127万亩。

全县人均耕地面积1.6亩,人均林地面积10.0亩。

4、水资源

城口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

所有河流都属长江水系。

北部为汉江流域的任河水系,南部为嘉陵江流域的前河水系。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50~100千方公里的6条,10~50平方公里的26条。

任河、前河为境内两条主要河流。

5、自然灾害

城口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天气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所以夏季伏前、伏后常发生季节性洪涝灾害;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天气;冬季时间较长、气温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行政区划及人口

城口县辖25个乡镇(街道)、188个村、15个居委会。

全县总人口24.15万,其中农业人口21.2万人,占总人口87.8%。

2、社会经济现状

城口县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最小的区县;辖区内财政收入完成1.4亿元,仅高于巫溪县,位列全市倒数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元,比重庆市4126元的平均水平少1320元,仅高于巫溪县,位列全市倒数第二位。

随着城口县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大发展,通过大力培育农林特色产业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出栏生猪21.7万头、城口山地鸡241.3万只,肉类产量达2.1万吨,中蜂养殖达4.2万箱,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近5万亩。

但是由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弱,经济总量小,农村经济依然较为落后,农户的增收难度较大。

200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亿元,在“两翼”17个区县中排名最后,仅为万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5亿元的13%。

第二节治平乡基本情况

治平乡位于城口县东南部,距县城27公里。

《礼记·大学》云: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平天下”。

治平以此而得其名。

东与厚坪、南与明中、西与蓼子、北与修齐等乡镇接界,幅员面积59平方公里,海拔在820--2302米之间,是个典型的山区乡,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面积8413亩,实施退耕还林1800亩,林地5万多亩,荒山荒坡3万余亩。

通过合并村社,现全乡辖4个行政村、1个社区,2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共1255户,4574人。

其中:

农业户1209户、4483人、空挂户135户406人、五保户39户39人、孤残户68户涉及127人。

2009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153元,户均纯收入11879元。

近年来,在市、县领导的关怀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立足治平实际,按照“围绕特色做文章,搬下山来找出路,走出乡域求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生态立乡、产业兴乡、创业富民”战略,把握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建设“和谐治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治平乡的交通、场镇等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07年底,全乡生产总值达到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2680元。

在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782.5万元,粮食总产量0.195万吨。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0.18万亩,荒山造林1.2万亩,林下种药0.5万亩。

年末牛存栏298头,出栏肉牛65头,山羊存栏0.14万只,出栏山羊0.47万只,生猪存栏0.1092万头,出栏肉猪0.245万头,并确定了个优质山羊基地村,原煤产量11.6万吨。

交通、电信方面,年末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7公里,全乡有4个行政村通公路,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1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40户。

财政方面,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2.5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万元。

文教、卫生和广电方面,全乡共有学校1所,教职32工人,在校学生426人。

全乡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个,病床10张,卫生技术人员9人。

全乡拥有各类广播台站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2.9%,有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46.8%,有线电视入户率28.1%。

生态建设方面,累计实施退耕还林0.18万亩,荒山绿化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1%。

第三节项目建设背景

一、城口县农村贫困现状

城口县地处渝东北大巴山片区,是全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其贫困程度深重,贫困人口众多。

截止2008年,尚有贫困人口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远远高于全市6.7%的平均水平。

城口县农村贫困面广、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大多乡村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深山峡谷地带,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与自我脱贫能力较弱。

二是受自然条件制约,旱灾、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贫困群体抗灾自救能力弱。

三是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培植难度大,农民增收困难,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

四是耕地质量较差,大多为陡坡耕地,广种薄收,单产水平低下,亩产大多不足200公斤,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窘境。

近年来城口县以扶贫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使大多数的贫困户脱离了贫困现状,在解决温饱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扶贫成效较为明显。

目前剩下来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在一些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边远山区,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输入式”扶贫方式已经很难奏效,据调查统计,全县尚有25836名居住在高寒山区的贫困农户需要通过移民的方式来解决其生存问题。

二、城口县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

城口县自2008年实施生态移民项目以来,已累计搬迁退耕农户237户948人。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据调查,我县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农户有1896人,繁重的搬迁任务、紧张的土地资源、资金难以筹集、搬迁后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成为限制退耕农户搬迁进度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难以解决退耕农户后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县2008、2009年生态移民搬迁任务,拟安置搬迁农户474户、1896人。

第四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经调查研究,城口县目前尚有近3万名贫困人口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而需要用生态移民搬迁方式解决其生存问题的有12000人。

城口县2008、2009年生态移民迁出区涉及7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迁出区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现有人口13721人,其中贫困人口2163人、贫困发生率为15.8%,超过全县14.5%、全市6.7%的平均水平。

由于退耕还林区生态脆弱、耕地瘠薄,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农业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窘况,群众就医、入学、行路难,这部分群众的稳定脱贫与发展单靠输入式扶贫方式已难以凑效。

据统计要解决这全县12000名退耕人口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但是如果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仅解决0.6亿元,可节约1.4亿元,节省率可达23.7%,这也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二、是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目标的有效途径

城口县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落后,“三农”问题突出,尤其是落后边远地区要改变现状、加快发展的难度极大。

据调查迁出区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560元,比城口县3200元的平均水平低20%,比重庆市4126元的平均水平低38%。

迁出区人80%以上耕地为坡耕地,土层厚度不足20cm,常年广种薄收,只能栽种土豆、玉米等作物,单产水平低下,平均亩产低于200公斤。

城口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推行“人口下山、产业上山”,发展以林为主的山区特色农业,加上全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后将留在山上的土地通过集约化经营或大户承包流转等方式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并在当地农林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下,发展各种特色种养业。

因此,通过移民搬迁,不仅有利于加快山区贫困农户和退耕农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也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口县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特别是迁出区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71个自然村社中人均可获得水量低于20升的为65个,涉及人口11729人。

人力取水时间超过30分钟的自然村社有40个,特别是龙田乡的15个社取水时间超过了120分钟。

上述问题涉及村社众多、面广,单纯靠工程投入,投资较大,也难以同时解决。

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山区。

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既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问题,又能结合小城镇建设,引导移民向基础设施较好、产业相对发达的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区有序转移,促进人口的合理再分布。

因此,易地扶贫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第五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各级政府对易地扶贫的高度重视

易地扶贫移民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并列入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重点工程。

2006年,国家发改委将重庆1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纳入全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试点范围;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指出应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重庆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工作的意见》(渝办发[2008]65号)中明确表示,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和扶贫移民保障措施,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并提出到2012年全市完成生态和扶贫移民35万人,到2017年基本完成生态和扶贫移民搬迁任务。

这无疑为城口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带来较大的历史机遇。

二、城口县具有丰富的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经验

城口县2001年以来,在国家和重庆市大力支持下,共完成高山移民搬迁4915户、16903人。

该县在组织领导、搬迁方式、安置模式、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摸索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同时,由于前期移民搬迁工程效果显著,贫困地区群众搬迁意愿强烈,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为开展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城口县具有相关企业、合作社支持移民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易地扶贫移民工程后,通过人口聚集和土地资源的聚集,原有土地通过集约化经营或大户承包流转等方式发展山区特色农业,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1165户、4610人搬迁农户将与城口县当地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帮扶下,发展山地鸡养殖业、中蜂养殖业、林果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业等农林特色产业,帮助搬迁农户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第三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本兼治,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安置区建设为重点,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采取综合措施,整合支农资金投入,切实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和退耕还林成果,逐步建立起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

——因地制宜、就近安排的原则。

——以土为本,有土安置的原则。

——生态移民、易堤移民对象优先安排的原则。

——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二节迁出区及移民对象的确定

一、迁出区确定的原则

1、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贫困山区;

2、地质灾害频发区;

3、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生态敏感区;

4、退耕还林区。

二、迁出对象确定的原则

1、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群众。

一是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的群众;

二是居住在水、电、路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就医、就学、行路困难,原地解决相关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建设成本和人均投资过高的地区的群众;

三是耕地条件极差(土壤耕层厚度不足20cm,粮食单产不足200公斤)地区的群众。

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建卡贫困户和已退耕还林的贫困户。

2、居住地常年单程取水距离超过1公里,或人力取水时间超过30分钟,或垂直高度超过100m,饮水特别困难,项目解决难度大的农户。

3、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修路、通电、人畜饮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过大,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条件的农户。

4、居住在地裂、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严重发生区,经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并在短期内难以改善,无法在当地稳定生存发展的农户。

5、居住在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的城镇水源涵养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对生态有严重影响的农户。

三、迁出区基本情况

本项目迁出区涉及治平乡的4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退耕地区大部分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现有人口1850人,其中贫困人口449人、贫困发生率为29.6%,超过全县14.5%、全市6.7%的平均水平。

退耕地区人均耕地2亩,人均粮食占有量350公斤,人均纯收入2466元。

退耕地区80%以上耕地为坡耕地,土层厚度不足20cm,常年广种薄收,只能栽种土豆、玉米等作物,单产水平低下。

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人畜饮水得不到保障,大多不通公路。

四、迁出对象的确定程序

1、首先由乡政府组织召开各相关村社群众会,向农户仔细宣传生态移民的范围、对象、条件、国家补助标准以及安置方式等。

2、自愿搬迁的农户写出申请书,并说明搬迁意愿、安置去向、搬迁后生产生活解决办法。

3、“村支两委”根据农户的申请,召开村民代表会对迁出对象的条件进行讨论评议,初步确定搬迁对象,在群众对搬迁对象无意见后,将搬迁对象名单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附上农户申请书、户口薄和村委会意见。

4、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上报的搬迁对象名单以户为单位逐一核查和统计,乡政府对审查后的搬迁对象名单在政府信息栏内公示7天(公示的举报电话为乡镇纪委书记和县发改委电话),对公示后无异议的搬迁对象由书记或乡镇长签字盖章后报县发改委办审核。

5、县发改委批复后,组织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到迁出区及安置区实地考察、审核、确认后下达项目实施批复,乡党委政府组织指导农户有序搬迁。

第三节安置区及安置规模的确定

一、安置区确定的原则

1、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海拔在700-1000米,远离地质灾害区,属河谷、平坝、低山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力相对较高,适宜生产的土地相对充裕,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2、人均基本农田(含迁入户)能够达到0.5亩,且有林、茶、药、果、种养殖业等优势资源,能为安置户提供可以发展产业的资源条件。

3、有一定物质基础。

安置区尽量选择在场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居民活动中心,已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设施。

通过本次安置区项目的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教育、医疗条件较好,通讯、电信网络覆盖率100%。

4、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安置区应具有不同层次、水平与规模的种植业、农村土特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等第三产业。

将移民安置到这些区域,即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基础与条件,节省投入,又可使移民户尽快稳定下来,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就业或发展产业,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还可促进这些区域的相关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改善城镇设施水平和支撑条件,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按照以上要求,本项目拟在治平乡场镇建设生态移民安置区。

二、安置规模及安置来源

本项目涉及搬迁农户150户、621人。

移民来源为迁出区治平乡新红村58户240人,新胜村14户51,岩湾村49户198人,阳河村29户132人。

其中:

集中安置117户499人,分散安置33户122人。

三、安置区基础条件调查

安置区处于河谷地带,属乡场镇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均耕地面积1.4亩,可协调的耕地面积为310.5亩,可满足移民人均0.5亩口粮田的要求,安置区已接通自来水,人均日供水量可达到60L-100L,水资源保证率达到100%,乡级公路通达率100%。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可满足安置要求。

 

第四章安置区建设选址及条件

第一节建设选址

一、选址原则

1、应充分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布局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选择交通便利、水电接入方便,通讯覆盖良好的区域,并能满足项目建设所需建材供应。

2、应注意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荒地、薄地,不占和少占良田、好土和林地。

3、避开山洪、风灾、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震断裂带、雷击高易发区、地方病高发区、重自然疫源地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4、避开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内的现有村庄建设应符合相关专业规划确定的禁建区、控建区和各级各类保护区的要求。

5、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的生产、生活设施及交通条件并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6、应坚持靠近交通、靠近城镇、靠近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工业集中区(点)的原则,集约布局,进行集中统一建设。

7、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节约土地资源。

二、安置区选址

根据治平乡规划及现状,安置区选址于治平乡场镇,占地面积45亩。

第二节建设条件

一、项目地质条件

(1)地质构造

参照选址临近地块,所选区地质构造简单,片区内无断层通过,除强风化带泥岩层内风化裂隙发育外,中等风化带中裂隙不发育。

(2)不良地质现象

参照临近区域地质勘探,所选场区内无断层通过,无软弱夹层、滑坡、崩塌、地下洞室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场区周过地质条件良好。

(3)水文地质条件

经简易水位观测,所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为极弱透水层,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位较深。

根据地区经验,地下水PH值约大于7,总矿化度不高,小于1000mg/L,无侵蚀性CO2,对混凝土侵蚀性影响极弱。

地下水对本项目安全和施工无影响。

(4)其它施工条件

交通:

所选地段交通方便,可完全满足施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

通讯:

电话已实现程控化、光缆化,可满足施工要求。

供电:

能满足施工要求。

供水:

可保证施工用水。

(5)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得,该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二、气象条件

城口县城属四川盆地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区,垂直气候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其中:

年平均气温13.8℃

年平均降雨量1261.4mm

最低气温-13.2℃

最高气温38.9℃

年平均日照时数1534h

无霜期234天

相对湿度78%

 

第五章搬迁对象条件及安置地条件

一、移民搬迁对象条件

1、居住在海拨1200米以上,气候恶劣、耕地条件极差、发展产业难度大、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或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的贫困农户。

2、居住在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作地70%以上,且土壤贫瘠,耕作土层在15cm以下,粮食亩产不足200公斤的贫困农户。

3、居住地常年单程取水距离超过1公里,或垂直高度超过lOOm,饮水特别困难,工程解决难度很大的贫困农户。

4、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修路、通电、人畜饮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过大,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条件的贫困农户。

5、居住在地裂、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严重发生区,经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并在短期内难以改善,无法在当地稳定生存发展的农户。

6、居住在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对生态有严重影响的农户。

对符合以上要求,并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易地移民搬迁的对象。

1、有强烈的搬迁意识和致富愿望;

2、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3、能够积极主动投工投劳,踊跃参与退耕还林、兴修水利、整治土地、修建道路、植树造林等生态移民工程建设;

4、团结邻里,宽厚待人。

二、安置地条件

1、海拨在700-1000米以内;

2、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地,安置点有足够的建房地域;

3、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基本具备或建设的难度小,投资相对较少;

4、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有利于移民户的远景开发;

5、邻里团结,民风淳朴。

三、确定生态移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