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39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docx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9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

2016.4.9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

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①,(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

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继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匮乏风云变幻毗(bǐ)邻B.更叠纷至沓来记载(zǎi)

C.边陲大相径庭东渐(jiān)D.边缘一如继往盎(àng)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免考察重心B.难免考察中心

C.难免考查重心D.不免考查中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C.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D.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骑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人员流动,是因为人们要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所以,一个地方的经济禀赋与公共治理水平可以确保该地区的就业机会。

B.沈约等人的设计没有达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水平,因为人们对于语音的感受往往不像对音乐的感受那样,全力体验音声的高下低昂长短缓急。

C.都说全球在变暖,可是大规模寒潮席卷全球。

无论变冷还是变暖,极端天气的变化频率和强度都有愈发强烈之势,而这正是气候变化的集中反映。

D.在2016年初全球金融动荡的寒风中,以“创客天堂”形象令世界瞩目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正经历着一场从“产业创新”向“社会创新”的蜕变。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

简而言之,一是通过自然证据,二是通过人文资料。

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所谓“自然证据”,就是发掘到的生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文遗迹、植物孢粉、冰川或湖泊沉积物、石笋等,通过测定它们的特殊元素或成分获取其存留期内连续的历史气候信息。

所谓“人文资料”,就是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等,甚至包括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关于水旱、晴雨、冷暖和生物活动等的记栽。

单独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定性地知道一个时期的状况;如果加上与现代资料的对比分析,甚至能将这些定性的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系统地搜集、鉴定和辑录这些材料,可供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树轮、湖芯、冰芯、石笋样本等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还是文明古国,自殷商以下,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书缣帛等存世文献之丰富与连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我国现代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曾说: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关于利用自然证据研究气候变化的情况,可从我国史前全新世气候研究窥见一斑。

古生物研究发现,现今分布北界为高雄和绿岛的珊瑚礁曾分布到台湾岛北岸;现今生活在南海的喜暖的一种昆虫,全新世时曾分布到宁波、上海、连云港水域——这说明当时海洋环境要比现代温暖。

与自然证据相比,人文资料烙上了社会性的特殊印记,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

古人编写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

比如江苏涟水《安东县志》记载1637和1642年分别出现“四月大雪杀禾”和“立夏大霜”的极端天气,但我们无法通过这些记录发现这一时期的气候整体趋势。

而在私人文献(如文人笔记)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比如冯梦祯的《快雪堂日记》就记载了1588—1644年27个年份里,苏宁杭等江南地区的桃花、梅花、玉兰等的始花或盛花日期。

这些春季植物物候期平均较20世纪60~80年代晚3天以上,说明此段时期春季温度整体上要低于现代,如果进一步分析现代江南地区植物开花与春天温度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当时的春季温度,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并可以相互对照。

自然证据保存至今,记录的“噪音”往往多于真实的气候信息,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人文资料散落在浩繁的典籍之内,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

以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开启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面目,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独具特色的研究之一,也必将继续焕发出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研究历史气候的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B.通过自然证据即可对历史气候窥见一斑,而人文资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

C.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又是文明古国,存世文献既丰富又有连续性。

D.对自然证据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对人文资料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自然证据和通过人文资料是研究历史气候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研究的。

B.把古代人文资料与现代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将单独分析古代人文资料时获取的定性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

C.古代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提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而私人文献则专门记录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

D.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用来揭开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相。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根据人文资料进行气候研究的一项是

A.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很多。

B.《荀子·富国篇》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现在北方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可知战国时代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期比现在长。

C.天凤三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

《汉书》中有很多王莽时期这一类反常气候的记录,说明当时出现持续多年的严重低温。

D.《梦溪笔谈》中,北宋沈括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提出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

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

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

“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

必为台牧,卿□勉之。

”九岁,从师季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

或谓之曰: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贤曰:

“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

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

”问者惭服。

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①等,据州城反。

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

“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

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

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

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

如吾计者,指日取之。

”众皆从焉。

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

群贼大惊,一战而败。

狼乃斩关遁走。

贤轻与三骑追斩之。

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

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

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

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

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

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

贤固请,德乃从之。

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

所掠之人,还得安堵。

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

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

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②,以备寇戎。

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

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

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

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

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

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虏遂震慑,不敢犯塞。

饿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

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

高祖亲临,哀动左右。

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

谥曰桓。

(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

人名。

大野(dà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

②斥候:

侦察兵。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受:

通“授”,教授

B.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卒:

通“猝”,仓促

C.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闲:

熟悉

D.高祖亲临,哀动左右动:

感动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必为台牧,卿□勉之②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③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

A.①且②乃③之B.①其②因③之

C.①且②因③焉D.①其②乃③焉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B.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C.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D.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担负起了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彼此十分友爱。

B.对于都督大野树儿杀害州民豆卢狼、据城作乱一事,李贤认为谋划得当,就可以诛杀为首的将领,平定叛乱。

C.李贤在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后,又安抚了张掖等五郡,不久,又带兵击退了抢劫百姓的茹茹族,百姓得以安居。

D.李贤在河州担任总管期间,积极备战,打得羌族、浑族害怕不敢进犯,从而境内太平。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

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4分)

(2)贤固请,德乃从之。

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3分)

(3)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

(3分)

14.阅读下面一诗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

廖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

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农历九月九日出使期间。

②双节:

使节出行时的仪仗。

③禹:

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

④桑榆:

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

⑤天书:

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2)请赏析上阕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中子夏谈到人生要多学习,多发问,多思考,从而达到“仁在其中矣”的句子是“,”。

这句话后来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2)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3)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中“,”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春天的强烈的留恋之情。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照要求续写一句话。

要求:

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超过25字(含标点符号)。

(4分)

李嘉诚有言:

一件衣服被我穿上,80%的人都说好看,那我一定会买;一个生意机会被我遇上,80%的人都说可以做,那我绝对不会去做。

我深信世界上的“二八”定律。

为什么世界上80%是穷人,20%是富人?

因为20%的人做了别人看不懂的事,坚持了80%的人不会坚持的正确选择。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相关政策。

其中提出,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此事引起热议,有人赞成,有人质疑。

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

要求:

赞成者使用陈述句,质疑

者使用反问句。

赞成者说:

质疑者说: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大家好!

①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毕业生发言。

此时此刻,②我心情非常激动。

高中三年,③我们早已习惯于在学校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四季飘香的校园。

④我们将告别大家朝夕相处的同学、学识渊博的老师。

⑤在此,⑥请允许我代表高三的全体同仁,⑦向我们的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后,⑧我们这些高足,⑨定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校……

(1)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达不简明,应删除个别词语。

表达不简明的句子序号分别是__和__。

(2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达不得体,应替换个别词语。

表达不得体的句子序号分别是__和__。

(2分)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孝心(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

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

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

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

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

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

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

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

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

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啥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手推车,旁边还有一只羊。

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

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

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

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

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

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

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

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

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

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19.小说的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4分)

 

20.分析小说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

(1)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

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2)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

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21.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2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为什么?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则行车记录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显示:

3月5日,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在变道时,被紧随其后的比亚迪车撞翻。

对于这起事故,交警认定前车违法变道负全责。

后比亚迪车主唐先生将该视频传到网上,声称这一撞意在维护自己的路权,并放言“只要对方全责就去撞”。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引发热议:

大众车被撞是否属于“咎由自取”,比亚迪车主有没有故意撞车之嫌,路权与生命权孰轻孰重……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二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参考答案

1.C(A.pí,B.叠→迭,D.继→既)

2.A(“不免”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

“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这种结果虽然主观上不愿意它出现,但客观上又很难完全避免。

“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

“中心”“重心”都表示事物的主要部分。

“重心”表示事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中心”表示事物里周围所环绕的中央部分。

3.B(①保持陈述对象一致,②句式一致)

4.A(B.对象不当,应用“息息相关”C.不合语境。

“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应该用“栩栩如生”,多用来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D.搭配不当,“熟视无睹”不能带宾语)

5.D(A.不合逻辑,B.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

 

9.A(A“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中的“受”如解释为“教授”就与前面的“九岁”和此处的“从师”矛盾;故联系人物当时的年龄,以及此处的“从师”可以推测出“受”应解释为“得到,接受”。

【答题技巧】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

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

本题一看前面的“九岁”和句中的“从师”即可猜测出“受”的意思,既然是跟随老师,那必然是接受学业。

10.D(本题所填虚词应结合语句的意思以及虚词前后词的词性。

第①句中是放在主谓之间,同时应表达一种商量的语气,应为语气副词,故用“其”,解释为“还是”,这种用法在课内学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子“吾其还也”。

“必为台牧,卿其勉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来必定做到台臣牧守,你还是好好努力吧”。

第②句中“乃”是副词,意思是“于是,就”。

“贤乃招集豪杰与之谋”这句话的意思是“李贤于是召集豪杰之士,与他们商量”。

第③句中“焉”表示陈述的语气,作为句末语气词,“之”无此用法。

“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河州旧无总管,到这时才设置”。

11.C(断句应依据一些固定的标志。

本题所选择的句子可以依据如下内容断开,一是名词和代词,比如“西疆”“贤”“之”“隘路”,一是特殊句式,“吐谷浑数千骑”是定语后置,一是动词,比如“引”“入”“知”“伏”。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有否讲不通的地方。

12.B(B“都督大野树儿杀害州民豆卢狼”错误,文章第二节的开头说的是“州民豆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