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370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docx

广州总体规划纲要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引言

2城市发展目标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城市性质

5城市规模

6城市空间布局

7城市生态环境

8城市综合交通

9城市建设政策

10近期建设规划

1.引言

1.1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开展情况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自1989年开始,其间经历了资料收集,调查研究,编制初稿,专家评审,市政府、市人大审议,修改定稿等阶段。

初稿于1992年底完成。

1993年下半年根据市政府、市人大提出的修改意见,开始对初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1994年6月底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送审稿,并于1994年7月1日经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1994年11月22日提交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送审稿。

1996年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上报国务院审批。

国务院办公厅于1997年4月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批交建设部研办,建设部组织有关部、委、办、局对其进行了审查,1999年我市组织人员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办局的审查意见,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审查工作已于2000年10月完成,建设部将有关材料和《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报国务院待批。

由于在此期间广州市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花都、番禺两市撤市设区划入广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原上报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待调整后重新报批。

2001年11月建设部来文(建规函〔2001〕351号),请广州市政府尽快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规划重新报国务院审批。

1.2广州总体发展战略概念规划工作开展情况

广州市的空间发展多年以来一直受到行政边界的制约,市政府倡导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战略由于受到行政界限的限制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针对花都、番禺撤市设区带来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同时为了应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广州市抓紧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方法和实践的探索,于2000年6月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

首先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战略概念规划国内咨询活动,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五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咨询工作,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提出的战略规划咨询研究的内容框架要求,2000年8月底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提交了各自的规划方案,对广州城市的总体发展策略、思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广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战略规划咨询的基础上,广州市组织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深化工作,以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三个专题的深化研究为核心,对五家规划设计单位的战略规划咨询成果进行选择、整理与归纳,形成广州市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并于2001年4月3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提出广州市未来较长时间内比较稳定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形成广州市长远发展政策框架,落实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计划和思路,并分别从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交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同时,为有效地在不同行政区深化落实战略规划制定的全市性策略与纲领,建立地方性的协调策略与规划行动纲领,形成各区域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及环境地域分工协调体系,实施对城乡土地利用布局及其结构的有效控制,广州市又相继组织开展了番禺区、花都区等片区发展规划。

针对战略规划和片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发展区,我们在片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开展规划控制导则的编制工作,对片区发展规划进行技术性落实,对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明确用地布局、规模和容量控制。

近年我市在总结和检讨原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现有规划体系为基础,以战略规划为核心,建构“战略规划—片区发展规划—规划控制导则”的工作体系,并试图通过这一工作体系,加强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导控与管理作用,分引导控制层面和管理操作层面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1.3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方法

针对广州市原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急需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现实情况,并结合广州市有关战略规划、片区发展规划和重点区规划控制导则的探索与实践,现对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如下工作方法:

1.3.1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总体规划纲要;二、组团规划。

总体规划纲要是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确定广州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各组团规划的依据。

组团规划包括:

中心组团规划、番禺组团规划、花都组团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纲要制定的全市性策略与纲领在不同发展片区的深化落实,建立地方性的协调策略与规划行动纲领。

组团规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展开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各组团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水平以及总体规划纲要对各组团的原则性定位,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目标,确定组团的城乡建设用地及人口规模,明确城乡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控制各类用地边界、性质、强度,制定相关用地政策,是以用地控制为核心的地方性总体发展规划。

1.3.2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规划时限上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

近期规划的时限为2002年-2010年,远景规划则是对广州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2.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

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2.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城市与区域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

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广州市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人”字的焦点上;同时还是7条拓展轴的辐射源。

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的协同。

3.2广州市域

本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

都会区:

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

花都、从化、增城、南沙等城镇与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应该在规划结构上明确其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形成有相当规模的综合发展区——片区,但应强化它们在区域内的优势和功能特色。

南沙片区,应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

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增城片区,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

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花都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

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地。

从化片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优越的旅游资源。

可利用其独有的环境及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三高农业。

二十一世纪的广州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建设战略思想,寻求一种既能应对发展挑战又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

以广州市域丰富的地形地貌,“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

构筑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城市。

4.城市性质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同时,广州市还将建设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5.城市规模

5.1人口规模

人口增长受国家城市化政策影响较大,人口布局也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会发生较大变化,估计未来网络化城市还会出现“非场所性”增长。

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

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5.2用地规模

广州市适宜总用地规模为:

7434.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

平方公里。

片区土地面积情况

序号

片区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备注

1

都会区

2342.0

包括广州市辖八区、永和镇、新塘镇

以及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地区

2

花都

961.1

花都区行政范围

3

增城

1572.0

增城市域扣除永和镇、新塘镇地区

4

从化

1974.5

5

南沙

584.8

番禺区扣除沙湾水道以北、东涌镇的地区

6.城市空间布局

6.1发展方向

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空间发展捉襟见肘,目前环境、交通、土地存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

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

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

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

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

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6.2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

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

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

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

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

其中:

广州大学城:

45平方公里;

广州新城:

148平方公里;

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54平方公里;

南沙新港区:

60平方公里。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未来广州要进一步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将城市发展从注重沿路商业发展为主转向沿江生活环境提升为主,把珠江和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珠江成为令人向往、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活场所。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

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约163平方公里;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约184平方公里。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

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由于传统的商贸功能仍旧要依赖旧城发展,因此城市传统的两个增长方向仍然会有一定的发展惯性,必须加以积极引导。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

6.3人口分布

都会区三个发展带用地约779平方公里,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如下:

沿珠江前航道的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其中荔湾、越秀、东山、天河、白云、海珠和黄埔区原规划发展区,原规划总人口480万。

旧城区基本不再增加,东翼组团考虑土地扩展、功能置换和人口自然增长,安排增加80万人;

沿珠江后航道的发展带,约163平方公里,总人口160万人,包括芳村、大石居住组团和广州大学城。

沿沙湾水道的发展带,约184平方公里,总人口180万人;该区为广州新城主要发展地区,以吸纳机械增长人口为主,在原番禺中心区50万人口基础上安排新增130万人口。

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150万人,分布如下:

新华:

40万人

荔城:

30万人

街口:

25万人

南沙:

55万人

其它城镇50万人

6.4公共中心建设

公共中心建设:

以天河新城市中心区为全市的中心商务区,各片区地区性中心、组团中心和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共同形成多级的公共中心体系。

中心体系分为三级:

CBD地区:

以天河体育中心周围和珠江新城为硬核,环市中路、东风路、琶洲为核缘,承担全市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功能。

地区中心:

旧城中心、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白云新城、东部产业区中心、市桥、南沙。

组团中心:

芳村、大沙、海珠、新塘、大石。

7.城市生态环境

7.1生态建设战略目标

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把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发展、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创造条件。

7.2生态结构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7.3生态政策区划

生态分区是在对广州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得出的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的政策区划,从而引导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合理有序地进行。

生态政策区划共分三类地区:

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协调区。

生态保护区:

绝对保护、禁止开发建设的地区。

生态控制区:

以生态自然保护为主导,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建设的地区。

生态协调区:

适于进行建设,但必须重视与生态协调的地区。

8.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是:

系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通过交通引导并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并具有前瞻性和适当超前。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交通发展策略及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交通调整与构建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城市交通的六个发展目标和都会区以“双快系统”为基础的交通模式。

六个发展目标是: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空港、海港、铁路及枢纽;建立双快交通体系;确立公交优先原则;强调新技术的运用;维护并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设施与公共设施;重视并改善行人步行系统与步行环境。

“双快”交通体系是:

建立基于高快速道路交通系统及快速轨道线服务系统的“双快”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对城市空间拓展、区域及枢纽间联系、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重要支持。

并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影响与地位。

这是本次交通规划都会区路网体系的最为重要的策略。

其中快轨线以南北快线为核心,常规线路为基础,市郊铁路、城际快轨为辅助。

建议尽快完成地铁二号线,开展地铁三号线、四号线与机场快轨线的论证与选线。

高快速路系统则应在都会区继续发展并完善环形放射(旧城区)加方格网状(新发展区)的体系明确的道路系统基础上,强化区域间与枢纽间高效交通联系,适应机动车客货运输的需要,支持并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

9.城市建设政策

9.1总体策略

港口下移,释放内航道净空,降低城市南向发展建设成本。

由于船型、货物结构的变化和珠三角港群的竞争,受制于航道条件的广州港内港区逐渐向南转移,黄埔新港、新沙港,特别是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新港的建设将促使广州向河口、海口型城市方向转变。

培育城市策略性增长区,为城市发展控制土地资源。

结合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特别是通过轨道交通建设来引导土地开发。

应坚持公共开发主导的开发机制,由政府控制并经营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系列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服务的功能区,形成了一条强劲的南向拓展轴,建设自科学城、琶洲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的东南部高科技产业带,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

继续建设东翼传统产业拓展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创新,整合东部产业区,建设东部产业服务中心。

通过积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控制城市结构性生态用地。

各级政府必须协作控制、调整城市组团隔离绿带内的村镇生产结构,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高效益的果树、花木种植,建议将“城市生长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管理范畴。

9.2北翼地区

由于新机场地处花都区与广州都会区之间,北翼组团北进与花都区新华镇的南进,不利于新机场的航空安全。

另外,新机场的净空限制和航空噪声对城市向北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取消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北翼大组团”,将广州北翼地区发展用地控制在华南路以南地区。

北翼地区土地资源比较充沛,但是地质条件差,城市交通也存在瓶颈。

对外交通设施条件较好,北有机场、南接旧城,因此有一定的发展动力,但是又处在机场控制区。

因此,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

作为广州市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的延伸、旧城功能的补充,可以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重点开发“白云新城”。

重新检讨原花都总体规划,遏制其向机场地区的发展势头。

积极在花都发展交通产业、空港工业,建设机场带动区、物流中心等。

严格按照“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在广州市北进发展区与花都区新华镇之间控制大片航空安全与生态控制区,保证必要的生态隔离。

9.3旧城区

广州2000多年来一直在“番禺城”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由于白云山和珠江的限制,城市只能沿珠江向东西延伸。

正因为城市在原址发展壮大,旧城既定的城市结构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限制作用。

人口和活动过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确立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改善的原则,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保持城市特色的政策基点。

有机疏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疏解过高的人口与建设密度,预留和控制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用地。

旧城改造必须坚决遏制以市场为主体的无序的旧城改造,制定整体的旧城改造政策。

通过整治、改善与适度的旧城更新,建设广州城市传统的商业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9.4东翼地区

东翼地区是广州市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向,拥有约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有一定的基础。

虽然众多产业分布在广大的东翼地区,但是生活居住、产业服务设施仍然依托旧城,造成大量东西向通勤交通。

另外,东部地区环境保护、生态养育有待加强。

建设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CBD21),拉动城市商务、行政功能东移。

将东翼大组团建设为广州制造业的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和广州21世纪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之一。

推进员村工业用地置换,释放东部组团发展空间,形成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带动的东圃居住组团的建设。

为东部产业区提供充足的居住及服务设施用地。

加强南岗—新塘一线的居住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东部产业服务中心及产业工人居住组团,完善东部地区功能,减少大区间的通勤交通。

将增城市新塘及永和两个镇并入东翼政策区域,统筹产业发展,扩大东部产业发展空间。

应加强东部新区政策协调,统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9.5南翼地区

根据自然地理和城市结构的现状,考虑城市中轴线南延、广州大学城选址、地铁三号线、四号线定线的现状抉择,提出集中向南发展形成南翼大组团的构想。

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建设21世纪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筹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保障一个合理的城市结构和生态框架。

考虑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从城市长期和整体利益出发,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控制城市策略性增长用地、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生态绿地。

策略性增长用地,是广州市建设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新港区的储备用地,必须严格控制,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结构性生态绿地,是番禺大石组团与中心组团之间、大石组团与新造大学城之间、市桥中心组团与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