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29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提升练六.docx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练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提升练六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新疆质检)《管子·大匡》载:

“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解析 在材料中看不到法律,无法体现“以法律形式确立”,故A项错误;赋与税是田租和各种徭役、兵役等杂税的总称,并不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故B项错误;“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工商业”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河南六市质检)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解析 好政策会推动经济发展,宋初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积贫积弱,故B项错误;虽然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但材料只说明了宋真宗时的繁荣升平世象,并未反映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故C项错误;“不抑兼并”只能导致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对象,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陕西渭南质检)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致田制为空文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B.人口迅速增长

C.土地兼并严重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与均田制的瓦解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均田制无法继续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人口迅速增长,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严重是均田制瓦解的重要原因,但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均田制瓦解的重要原因,但材料也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5·山东淄博二模)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解析 手工工场是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5·山东实验中学二模)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 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解析 材料表明这是“家庭”的经营状况,经营内容有“耕”(稻)有“织”(绢),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给出的是单个家庭收入的构成情况,看不出国家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农民养蚕卖出接近一半,另外收入是按照白银来统计,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该农户种桑养蚕、卖出原材料将近一半、自己织绢等收入几乎相当于总收入的一半等细节来看,当时该地区的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6.(2016·湖北宜昌三模)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

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

A.古欧洲内需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D.张骞通西域

解析 从公元4世纪开始,古欧洲就消费了中国的丝绸,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古欧洲的内在需求,丝绸是奢侈品,更是地位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间商牟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张骞通西域,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5·山东潍坊三模)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出现”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河南濮阳质检)《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

“(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全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

”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  )

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大批商人来扬州进行食盐贸易,并未论及饮食文化,故A项错误;明中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B项错误;从材料“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全靠着食盐贸易发家”说明扬州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C项正确;私商成为商人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福建莆田质检)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这反映了(  )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解析 根据材料所知,由于福建巡抚奏请,朝廷准许“贩东西二洋”,导致从事商业的人增多,海上贸易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因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才准许,言外之意,此时尚未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到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发达,没有说到其已成为福建经济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显示明朝有海外移民,但是不是明朝开始有,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6·河南郑州质检)《秦律·田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

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

解析 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5·湖南郴州二模)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

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

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

D.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解析 踹匠罢工,要求“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虽然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但这点不是本质上要说明的问题,只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故A项错误;把踹匠的罢工放在康乾盛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手工业者提出一些不被理解的要求,说明当时农耕文明高度发展,分离出某些变异,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命令禁止了踹匠罢工,这不是本质问题,依然浮于表面,故C项错误;禁止踹匠罢工,不满足工匠的要求,这不是保护工商业,而是伤害工商业,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5·山东淄博三模)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

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

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清朝海禁政策破产

C.全球商路畅通无阻D.英国重视对华贸易

解析 依据材料“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

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信息可知,英国重视对华贸易,故D项正确。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海禁政策破产,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全球商路畅通无阻的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6·山东菏泽质检)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

……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

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

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

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

“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

一个矛盾的时代》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

说明理由。

(8分)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6分)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

说明理由。

(6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需明确表明你的观点;第二小问,论证时要注意“19世纪前”的阶段性,宋朝超越前代没有疑问,列举有关表现即可,但是否超越明清时期可选择不同观点,如正方可选择闭关锁国政策等角度论证,反方可选择市镇、货币经济地位、商帮、资本主义萌芽等角度论证。

(2)问,注意文明史的角度,据材料一中“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可知这是从经济角度,据材料二中“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可知这是从科技角度,据材料三中“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可知这是从人类文明角度,据材料四中“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可知这是从文化角度,概括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文学……绘画……学术思想……都数得到宋代”、“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需明确表明你的观点;第三小问理由,应注意分析角度的不同,据材料一、二、三、四可归纳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角度,据材料四中“贫指国力、财政”、“弱指……军事”可归纳出政治和军事的角度。

答案 

(1)观点一:

同意。

理由:

宋代城市经济大大超过前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集镇、夜市、海外贸易兴盛。

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进步,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商品经济总体不如宋朝。

观点二:

不同意。

理由:

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

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发达,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

(2)说明:

商品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繁盛;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

(3)观点:

宋代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朝代。

不矛盾:

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宋代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来看,确实存在积贫积弱现象;但是从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来看则是商品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朝代。

14.(2016·福建三明二模)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

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

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

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

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10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0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见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三大航线”表明贸易范围较广,“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表明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传统悠久,有优越的海洋条件,陆上丝绸之路因辽夏金的存在而被阻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等。

(2)问,第一小问,强调明代的新特点,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以澳门为中转港”“墨西哥”“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由此可概括出明代的不同;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丝银之路”的兴盛使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徐光启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

答案 

(1)特点: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条件:

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

(2)不同:

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

影响:

促进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