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16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阅读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人物传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挚(友)zhì燕(然勒功)yān(地)壳qiào

校(补)jiào硕(果)shuò宰割zǎigē

筹(划)chóu彷徨pánghuáng仰慕yǎngmù

鲜(为人知)xiǎn可歌可泣kěgēkěqì

(当之无)愧kuì(妇)孺(皆知)rú铤tǐng

(马革)裹(尸)guǒ夐xiòng曛xūn

鞠躬(尽)瘁jūgōngcuì(元)勋xūn

殷(红)yān诞(生)dàn纠(纷)jiū

(选)聘pìn(难)堪kān

2、释词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

歌颂,赞叹;泣:

流泪。

元勋:

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

竭尽劳苦;瘁:

辛劳。

已:

止。

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

承当,承受;无愧:

不惭愧。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

明白、了解;晓:

知道。

截然不同: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

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

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

重迭,重复;穷:

穷尽。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试用简短的话语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惘,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

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合作探究,赏析全文

1、学习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说说邓稼先的生平。

(2)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85年8月……而逝世”

3、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与邓稼先亲如兄弟的50年友谊与奥本海默17年的同事经历?

——为了说明他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使后文的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和富有说服力。

(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作者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

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学习第四部分

(1)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5、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

“这犹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4)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文中)

(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结: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6、学习第六部分。

(1)朗读第六部分。

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2)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贡献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

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三、总结课文。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3)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邓稼先》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写人的文章中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层次,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教法,学法: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

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预习导航:

1、自学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采用了发现阅读法,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2、查阅资料:

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3、给下面的字注音

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无垠殷红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需要注音的请按上面的格式写下来。

4、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可歌可泣:

元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需要理解的?

请写下来。

课堂导学:

1、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研读赏析:

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五.拓展阅读与训练。

(一)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

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

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

“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

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

“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

“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

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二)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莱,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

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请在正确答案的括号内画“√”(多项选择)

A.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

B.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

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

D.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E.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

3.“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4.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中心是()

A.表现母亲勤快、能干、健壮。

B.反映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C.写母亲整日劳碌着,作者很自然地帮她的忙。

D.写母亲的勤劳及对作者的影响。

5.选文第二段文字是以人称记叙的。

6.第二段文字的记叙顺序是()

A.顺叙B.倒叙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学习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背景,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臧克家,诗人。

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49年3月从香港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描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

(1)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2)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3)迭起: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4)高标: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5)锲而不舍: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

雕刻。

(6)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穷:

(7)沥尽心血:

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

沥:

滴。

(8)潜心贯注:

用心专注而深刻。

(9)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

(10)迥乎不同:

形容相差很远。

迥:

(11)一反既往:

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

既:

已经。

既往,过去。

(12)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13)气冲斗牛:

形容怒气很盛。

斗牛,斗星。

牛,牵牛星。

斗牛,泛指天空。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作为学者的方面”):

潜心学术,成果卓著。

第二部分:

(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完):

投身民主,视死如归。

2.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

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细读文章,划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明确:

⑴     划出精辟的语句

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人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