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4812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docx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

入学年月2010年5月

姓名__xx____

学号_XXXXXXX_

专业___会计学____

学习中心__xxxxx_____

指导教师_xxxx_

 

完成时间201X年3月30日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探讨

摘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处理利得损失和收入费用的关系存在不足,而正确划分收入费用和利得损失、明确各自的核算科目,对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理性地作出决策至关重要:

关键词:

 利得;损失;收入;费用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1、引言…………………………………………………………………1

2、关于利得和损失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归纳………………………1

2.1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1

2.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2

3、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关系上的不足………………………………5

3.1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地位不平等………………………………5

3.2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界定过于抽象…………………………7

3.3与具体准则衔接不明,难以指导实践……………………………9

3.4利得与损失的子要素地位尴尬………………………………10

3.5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科目运用混淆………………………11

3.6未实现的利得及损失的确认问题……………………………12

4、改进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关系………………………………12

4.1提升利得损失在会计要素中的地位……………………………13

4.2为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界定设置参考依据…………………13

5总结…………………………………………………………………13

致谢词:

…………………………………………………………14

文献财政部……………………………………………………………15

 

1引言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首次提出了利得和损失概念。

所谓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并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做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近,但在理论和实务中面临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利得与损失与现行六大会计要素的要素归属问题;二是已实现与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在报表中列报混淆与不统一问题。

2、关于利得和损失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归纳

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其中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2.1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主要通过营业外收支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具体如下:

(1).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各项利得。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

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2).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各项损失。

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该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以及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是: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期末,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无余额。

2.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主要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

积科目核算,主要由以下交易或事项引起:

(1).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减少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当处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当将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转入投资收益。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的,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等,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在行权日,应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按行权价收取的金额),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原确定的金额),贷记股本(增加的股份的面值)或实收资本,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溢价)。

(3).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计入资本公积。

在转换日,按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按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按账面余额贷记开发产品,按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同理,企业将自用的建筑物转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也计入资本公积。

即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账面余额),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若产生的是借方差额,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待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再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5).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非货币性项目,如果期末的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则应当先将该外币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具体地说,对于发生的汇兑损失,借记资产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对于发生的汇兑收益,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6).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重分类日,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余额),贷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7).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分拆。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所得税的影响。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使得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对应科目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关系上的不足

  收入和费用、利得与损失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净利润。

通常,收入与费用应该是构成企业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不少企业的利得和损失喧宾夺主,占净利润的比重相当可观。

为了反映企业正常的盈利能力,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基本准则)中首次将利得和损失列入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但是利得和损失与收入费用的关系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3.1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地位不平等

  我国新基本准则仍将会计要素设置为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把利得和损失作为次要要素从属于所有者权益和利润。

但是这样的设置既不符合利得与损失的身份,也不符合会计要素设置的框架理念。

(1)从利得和损失的定义看,利得是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从本质上看,它们都代表了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与收入和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因此从身份上说,应该与收入、费用平起平坐,四者应处于同等地位。

(2)会计要素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框架理念。

个人认为,这种框架理念应该使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相结合。

并通过会计等式来描述这种关系。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静态要素、存量要素,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以及利润是动态要素、流量要素。

其中,收入和利得是反映流量增加的要素;费用和损失是反映流量减少的要素。

从各国会计要素框架设置看,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同时作为基本的财务报表要素。

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十项,分别是:

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二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共同作为基本会计要素的子要素。

如,英国在其《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七类,分别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得、损失、业主投资和向业主分派。

这里的利得和损失实际上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了会计期间内企业正常与非正常活动中所有的经济利益的增加或减少。

狭义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均作为子要素。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概念框架中。

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五类:

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

这里的收益与费用也是广义的,狭义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也都作为其子要素。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

狭义的“利得”是指企业除来自营业收入和对外投资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广义的“利得”包含了营业收入;狭义的“损失”是指企业除费用、分配的股利或支付的利息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广义的“损失”包含了费用。

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它们都包括了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事项,以及其他一切没有经过经营过程就导致的权益的增加或减少。

利得与损失作为财务表要素呈,有利于全面地反映企业收益的变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准则,都将利得与损失定位于已确认标准上,即包含了已实现或未实现的权益变动。

可见,各国设置的会计要素框架无论是哪种方式,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都是共同进退的,而我国却将收入与费用作为基本会计要素,利得和损失作为子要素,使基本会计要素中的流量要素不全面。

也无法合理地用会计等式来描述基本会计要素的动态关系。

如用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