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06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8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要知识点关注

1、理解宋朝儒学复兴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宋元时期文学发展的背景、主要表现及特色

3、掌握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特点及及影响。

4、了解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程朱理学

2、词、曲、和话本

3、山水画

4、三大发明

5、少数民族文字

首先同学们看教材引言部分,结合教材讨论宋朝书院产生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儒学的复兴关注学习聚焦:

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教师讲理学的概念】

“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们们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通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用下面的图表掌握理学的形成过程

时间

过程

魏晋南北朝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隋朝

三教合归儒

唐朝

三教并行政策

宋朝

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形成理学(程朱理学)

【教师提醒】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有及佛教和道教,但儒家学说仍然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

那么,理学在背景下产生的呢?

请同们讨论一下。

【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教师解读】

(1)“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

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过分的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迫寻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但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

请同学们看上面的图片,简单介绍一下图片中的人物对理学的贡献(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

【教师解读“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被统治者重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1)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

(2)程朱理学是种以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学思之窗】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②的,经学、词赋是两等。

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③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④修己治人之学。

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阅读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

理由何在?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目文学艺术

首选关注学习聚焦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思考:

词在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教师提醒】诗、词的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诗和律诗):

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

内容长短不等,配乐演唱,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接下来同学们看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讲一讲元朝的文学成就,思考元曲发展的原因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元杂剧的渊源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有情节的舞蹈和有念白的滑稽表演,后者相当于今天的小品。

宋代城市中有傀儡戏、皮影戏等娱乐活动,由人操纵表演。

北宋和金朝还流行一种说唱艺术,称为“诸宫调”,由演出者演唱一个长篇故事,类似于今天的大鼓或弹词。

作为综合舞台艺术的元杂剧,就是在上述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教师拓展】元散曲的特点

格律自由;语文俚俗、灵动自由;抒情真切、酣畅淋漓;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接下来我们看教材: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思考宋元话本盛行的原因。

教师首先解读话本的概念:

话本是随着民间说书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话本用通俗语言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接下来同学们看教材这句话: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思考:

宋元书法、绘画艺术发展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三子目:

科技

一、首先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1:

宋元科技水平的生要代表性成就?

你认为推动火器的研制和广泛应用的因素是什么?

中国三代封建政府重视天文历法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看下面两个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三个题目

左图介绍:

简仪,是元代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简仪的创制,是中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

思考1:

指南针在宋朝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的原因

参选答案:

思考2:

三大发明的传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

思考3:

宋元科技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史料实证】鲁迅的三大发明

史料: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人,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请同学们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看法,请同学们讨论请代表回答。

【教材拓展】1三大发明的传播

发明

外传

印刷术

13世纪东传朝鲜,后来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火药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

13世纪传入西欧

【教材拓展】2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少数民族文字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三幅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小结: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时间

人物

评价

战国

孟子

孔子,圣之时也。

西汉

司马迁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南宋

朱熹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明末

李贽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清

康有为

孔子为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

民初

袁世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人人都应该尊孔读经。

1917年

李大钊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

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

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

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

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

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

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一回应范式的具体化。

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

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

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此观点正确。

评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

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

结论: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

(材料中的其它观点如“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现代化范式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等。

【解析】

【详解】

首先,根据“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观点:

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然后,亮明自己的态度:

此观点正确。

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评析,可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说明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说明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最后得出结论:

在近代历史的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

就洋务运动而言,其四大军工企业的创办都与外债结下不解之缘。

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

无论他们如何标榜“中体西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

外债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

说明:

外债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出现,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

这进而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变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相继出现。

政治变革的反封建倾向和地方势力的壮大,使封建专制统治难以为继,清朝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

【解析】

【详解】

观点:

据材料“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

”可知,外债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

说明: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

”并结合所学可知,外债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出现,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据材料“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可知,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势力逐渐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这进而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相继出现,最终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

(要求:

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答案】第一段:

特点:

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段:

特点:

主要到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段:

特点:

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

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须认真审清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要从表格中给出的信息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分析结合每个阶段从特点、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背景主要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

其次,须审清并把握三个阶段,同治时期、光绪年间、五四前后;并注意每个阶段的方式和学习对象。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学习的层次性,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阶段具体状况进行阐述即可。

比如第一阶段可从“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等国防角度回答。

答案不唯一,答其它阶段也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