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docx
《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级本十班殷德升《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doc
SuihuaUniversityGraduationPaper
RomanceoftheThreeKingdosThreeBigCampaign'sDescriptionCharacteristics
StudentnameDeshengYin
Studentnumber200451069
Major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SupervisingteacherWeidongZhong
SuihuaUniversity
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揭示了魏、蜀、吴三国各自不同的战略方针,且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为后世提供了斗智优于斗力,知己知彼,攻其不备,用兵攻心为上,团结一切朋友,孤立主要敌人等战略思想,是历代兵鉴的总结。
关键词:
三大战役;战略思想;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
Abstract
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istheancientChinesemilitary'swarfortheclassic,hasrevealedWei.Sichuan.Wu'sthreedifferentstrategicapproach,andinmoregeneralsense,toprovideforfuturegenerationstopullbetterthanabucketofGhijizhibi,Gongqibubei,Gongxinforusingmilitaryforces,theunityofallthefriendsandenemies,suchasisolatingthemainstrategicthinking,Kamisasummaryofpastsoldiers.
Keywords:
threebigcampaigns;strategicconcept;BattleattheRedWall;Theofficialcrossesthewar;WaroftheYiling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第1章官渡之战2
1.1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2
1.2官渡之战的胜败之故2
第2章赤壁之战4
2.1赤壁之战中战争场面与语言的特点4
2.2智慧影响战争4
2.3火烧赤壁5
2.4周瑜的奇谋妙算6
第3章夷陵之战8
3.1夷陵之战的起因8
3.2陆逊的智慧8
3.3夷陵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特色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前言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描写很有特色,是一部形象的军事教科书,在普遍意义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借鉴,本文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进行分析,以期管窥一斑而见全豹。
《三国演义》120回,几乎回回不离战争,而全书中描写最成功,影响最深的战役无疑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对手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夷陵之战是川蜀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的战争,在这场战役中刘备死于其中,蜀汉集团元气大伤,为魏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第1章官渡之战
1.1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
《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从各个角度对战争进行全面分析描写。
它不仅仅描写双方的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还更侧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着重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斗力,斗智,斗勇诸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读者深入的了解战争过程以及细节。
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
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集团地广兵多,粮草充裕,占据着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掌握着丰足的粮草,与此同时调动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集团,从这方面看袁绍的确处于优势。
而曹操仅有七万人马。
虽然曹操集团与东吴孙权集团结成同盟,但两方实力仍然悬殊,不足以与袁绍对抗。
但袁绍本人却不足以称为英雄,他胸襟狭小,疾贤妒能,不能知人善任,狂妄自大,部属中有很多能人被排挤、打击。
并且他的部署派系林立,互相倾扎。
而曹操则不同,虽然兵马不多,却能调配得当,战场上手下将领奋死拼,谋士众多,曹操又能听得忠言。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计谋多端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屡屡获胜。
综合来看,鹿死谁手,殊难料定。
1.2官渡之战的胜败之故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时,曹操麾下的谋士郭嘉,荀彧曾论曹操有十胜,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此乃知己知彼的一个方面。
官渡之战伊始,双方重要谋士都正确认识到绍兵众而操兵寡,但操兵更精锐,“绍粮草多而操粮草少,故绍宜缓守,操宜急战”。
可谓双方都已“知己知彼”,不过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反而要杀他,这一举动让很多谋士寒心。
袁绍不善于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之徒——淳于琼去守护屯粮要地乌巢,而淳于琼到任后“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5000精兵烧了乌巢。
绍军粮草被烧,军心涣散,纷纷溃退。
操兵大胜之时,袁绍只引随从800余骑逃去。
“正所谓‘弱势只因多算胜强兵’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性。
”[1]
在官渡之战中,描写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火烧乌巢一役。
官渡大战,在军队数量上袁军是曹军的十倍,粮草补给方面更优胜于曹军。
在此情势下,曹操听取了谋士许攸的意见,选择了进攻敌人致命之处——粮草补给。
曹操在整个战役中组织了两次成功的战斗,一次是烧毁袁军后勤保障部队韩猛的运粮军车,一次是烧毁袁军乌巢屯粮基地,从而使袁军一蹶不振。
由此可以看出,以少攻多,以弱攻强,万万不能恋战,非用奇兵不能取胜。
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2章赤壁之战
2.1赤壁之战中战争场面与语言的特点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而归,曹操集团基本平定了北方,于是亲率大军南下,顺利征服荆州刘表集团(刘表已死,次子刘琮执政)收编荆州集团马步水军,与曹操集团的嫡系部队合并,共计八十三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马一两万人,东吴孙权派周瑜带领五六万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代抗击曹操。
虽然曹操集团的强大军事力量给孙权联军带来极大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之险和诸多计谋战败了曹操集团,最后曹操只能率领少数人骂逃回北方。
在赤壁之战中,描写战争时采取快慢结合,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穿插许多妙趣横生的场面。
这一手法使读者对作品更感兴趣,更愿意进一步了解作品。
例如,在赤壁之战的刀光剑影中,作者有意穿插一些舒缓的气氛。
诸葛亮舌战群儒,他的辩才让读者领略到三国时期战略家、外交家的风采;“群英会蒋干中计”,在两军对阵之中周瑜与蒋干畅叙同窗之谊,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宴长江曹操赋诗”,给战争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等等,这些叙事节奏的把握,“不仅仅使读者在心理上得以调整,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小说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让读者在阅读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他的表现充分的在读者面前展露出来,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孙,刘两个集团都没有独挡曹操的能力,只有双方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战胜曹操,不过孙权集团内部却出现了两个派系——主战派和主降派。
所以,能否说服孙权抵抗曹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之处,聪明的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孙权对曹操既畏惧又憎恨的心理,激怒孙权,而又在孙权基本坚定抗曹时,分析并讲明曹操此次出兵伐吴的几个重大弱点——北方军队不习惯水上作战;不能得到荆州士族和民众的拥护以及北方马腾,韩遂集团的后顾之忧等等。
使孙权集团更加坚定了战胜曹操的信心。
2.2智慧影响战争
“赤壁之战是一场军事战争,但却又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这场较量既有孙刘联军与曹军的较量又有孙刘联军内部的较量。
”[3]“赤壁之战”是一场战争,政治斗争只能时其原因,外交斗争只是其条件,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依靠军事。
所以在整个赤壁之战自酝酿、准备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作者在写作上除了突出政治和智谋斗争外,又着重突出描写了诸多军事斗争情节。
例如小说中穿插描写的“草船借箭”“孔明祭东风”等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意义深刻,足够说明问题,充分显示出军事家的超人智慧与取胜的信念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使战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孙、刘联盟结成之后,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主要斗争也随之结束,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外交斗争却正在继续,而且更加激烈,更加明显。
通过几次交往、智斗、交锋之后,周瑜深刻的认识到诸葛亮的智慧才能远远超过了自己,处于对东吴将来的发展负责,认为诸葛亮“久必为江东之患”;[4]同时也是处于周瑜自身“嫉妒”心理,于是起了杀掉诸葛亮之心。
但大敌当前,正在用人之际,是不可以公开杀掉诸葛亮的,因为这样会使人心动摇,不利于战争的发展,于是就有了“聚铁山劫粮”和“草船借箭”两个故事情节。
诸葛亮明知是周瑜的害人之计,但公开揭露,就可能引起周瑜的恼羞成怒,破坏了两个集团的团结,“孙刘联盟”很又可能会破裂。
“为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称霸大业,诸葛亮只好‘委曲求全’接受周瑜的命令,顾及了周瑜的脸面,其后则通过鲁肃这个特殊的人物暗中帮忙。
”[5]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隐忍谦让,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沉着机智,以大局为重的气度,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成功击退曹操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在孙刘联军与曹操集团之间,同样存在着外交上的智斗,“蒋干盗书”一节,是一场看似平静简单,其实却惊心动魄的一场心理战,使用“反间计”,但一开始曹操就是使用了外交手段,派蒋干去游说周瑜,而周瑜则一方面以接待外宾的礼节引蒋干与“江东群英”会面,另一方面又当着面揭开蒋干的老底,“子翼良苦:
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6]并宣布任何口若悬河、舌如利剑的辩士都不能动其心的立场,吓的蒋干面如黄土。
周瑜一方面不失去外交礼节接待蒋干,另一方面又在心理上挫败了蒋干,只有这样,方有其后反间计的成功实施。
这一点充分的证明了周瑜的谋略高超。
2.3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双方都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到‘火’的重要性。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场‘烈火’。
”[7]
孙刘联军与曹军赤壁对垒,曹兵号称百万,上将千员,谋士众多。
而孙刘联军兵微将寡,如同官渡之战中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此时曹操新得荆州,士气正望;而刘备却如丧家之犬般逃亡;江东集团惊恐万分,主战、主和两派争斗不休。
在这种背景下,孙、刘两方能否合力战胜曹军,诸葛亮与周瑜的火攻之计可称是劳苦功高。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一部分,描写赤壁之战全书用了八回之多,整个赤壁之战离不开一个“火”字.当三江口大火烧起来时,书中描写很是壮观: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一排通红,漫天彻地”。
[8]这场大战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用火战败了袁绍,在这意义深远的战争中,却败给了敌人的“火”攻。
真是风水轮流转。
2.4周瑜的奇谋妙算
为什么在这场意义深刻,实力悬殊的大战中孙、刘联军能够顺利战胜强大的曹操呢?
原因主要在于巧用计策,计划周密,计谋奇巧。
例如:
周瑜在三江口小胜曹操后,亲往探看曹操水寨,大惊曰:
“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9]得知曹军水军都督乃是蔡瑁、张允后,周瑜思曰:
“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10]当周瑜正在盘算如何除掉这两个精于水上作战的水军将领时,自作聪明的蒋干来到寨中,周瑜将计就计,借蒋干之口,曹操之手轻松除掉了蔡瑁、张允二人。
蔡瑁、张允二人精于水战,如果他们不死,庞统后来所献连环计也可能被识破。
孔明之言为证:
“今蔡、张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
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11]由此可见,如果连环计实现不了,火攻之计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一反间计的顺利实施后,善于作战的周瑜审时度势,紧接着制定了完善的火攻的计划。
这一计划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为了使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周瑜又连环使用间敌之计。
另一个反间计使用蔡中、蔡和来传递黄盖投降,甘宁为内应的假消息。
相对于第一个例子来说,这次相对危险,阚泽密献诈降书时,初见奸雄曹操时,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幸好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淡定自若的瞒过了曹操,保全自己的同时也达到了目的。
庞统巧受连环计之时也是令人心跳不已;庞统献计之时,曹操深信不疑,却突然出现变故——被徐庶识破,吓得庞统魂飞魄散。
幸好是徐庶,如果换了他人,岂不是坏了计谋,庞统也必然丧命于此。
纵观整个赤壁之战,双方在战斗打响之前谋划已经基本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而谋划过程中又以计谋为中心,蒋干两次刺探周郎,蔡和、蔡中诈降都是曹操所用之计,但都被周瑜识破,将计就计,由此看似乎周瑜其高一筹。
战争还没有开始,胜负已有分晓,周瑜不愧为一代英才,用计用的高明、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第3章夷陵之战
3.1夷陵之战的起因
夷陵之战真正的起因,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我们要从赤壁之战说起。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集团霸占了荆州,背弃了与孙权集团的盟约,从此两个集团产生了分歧。
孙权在屡次三番使用政治手段和计谋失败后,终于向荆州发起军事战争,这一战刘备集团失败,而镇守荆州的将领关羽(刘备义弟)又在战斗中死亡,刘备军损失惨重,使刘备悲痛万分,终日希望给关羽报仇,不顾手下将领阻拦,在时机并不成熟时,对孙权集团发起进攻。
这也是导致刘备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兴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大举伐吴,连战连捷。
“此时先主声威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
”[12]但刘备由于轻敌,扎营犯了兵家大忌,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
”火烧连营,刘备大败,白帝托孤,按理说,刘备是不应该败在火上的,因为其军师诸葛亮就是一个用火高手,多次用火制敌,刘备应该对此有所警惕,可惜报仇心切,又无将帅之谋略,着实应该有此一劫。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连连获胜,所向披靡,东吴境内无人能敌。
直至阚泽推举陆逊为大都督,用计避敌锋锐,用疲兵计,只乘高守险,并不出战,等待蜀军疲惫,刘备移屯丛林,在林中扎营,陆逊分路放火劫寨。
蜀军全然无备,仓皇应战,顾此失彼,丢盔卸甲逃命去了。
刘备仓皇逃入白帝城,仅剩部下几百人。
此战从始至终陆逊都是“知己知彼”,所以用疲兵之计避其锋芒,此《孙子兵法》曰:
“强而避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13]后用火攻,则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所以能一举摧毁蜀军的有生力量,大获全胜。
3.2陆逊的智慧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是蜀国走向衰弱的一个转折点。
东吴顺利取得荆州,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刘备御驾亲征为弟报仇,七十余万大军所向披靡,以致“权大惊,举止失措”。
值此危难关头,阚泽力保陆逊为主帅。
东吴无奈之时,只好起用陆逊,而事实证明陆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军事家。
书中有例,在第83回陆逊对韩当说的一番话可谓是知己知彼的经典之语:
“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
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
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之间。
我当以奇计胜之。
”[14]敌强我弱,敌胜我靡,不可力战,只能静待其变,变起击之,这是陆逊对形势的正确分析。
事实正如他所料,刘备不听马良之谏——“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
”不知对手深浅,骄傲轻敌,错误判断敌我形势,把队伍驻扎在茂林之中。
与陆逊相比,刘备是一个好君主,却不是一个好将军,真是不知己不知彼,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证明了“知己知彼”这个战略战术的正确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简直是取胜的不二法门。
3.3夷陵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特色
夷陵之战中,战斗场面描写也很宏大,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余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连天,阵势森严,气势磅礴。
在战争中,陆逊火烧连营时大火连天,万箭齐发,杀声震天,死尸重叠;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吴军更是乘胜追击,大军遮天盖日,紧追不放,把战争描写推向了高潮。
其中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彩。
如刘备欲起兵东征时,赵云的谏言,简单明了的刻画出一个文武双全,忠君爱国的虎威将军形象;诸葛亮的劝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荆州之祸,劝谏刘备以国家社稷为重,这更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而在东吴方面,阚泽以全家性命力荐陆逊一段,则充分体现了阚泽的知人和善用,成为东吴反败为胜的关键。
结论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手法,不但写出了战争的进程,将各次战争的特定环境,特定条件,双方的作战部署,战术运用,实力对比等等都作出了具体的分析,生动的描写。
这是《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高明之处,也是深刻之处。
给我们后人很多深刻的教益,即使在今天的现代化战争时期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对于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京,胜负成败的重要一环——《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后勤保障解读[J],中国机关后勤,2005,(11),第36页
[2]周松英,《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J],广西教育,2004,(6)第28页
[3][7]苗富强,论《三国演义》中“火”的情结[J],广西教育,2004,(3),第87页
[4][6][8][9][10][11][12][14]罗贯中,三国演义[M],海南:
南海出版社,1999,第332页,第336页,第380页,第303页,第305页,第311页,第520页,第531页
[5]吴国联,智斗艺术描写的典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70页
[13]孙武,孙子兵法[M],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557页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创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此处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绥化学院学习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的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使用授权书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系本人在绥化学院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绥化学院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绥化学院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绥化学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致谢
此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钟伟东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钟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几个月来,钟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钟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殷德昇
2008年6月2日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殷德昇
指导教师姓名钟伟东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提纲及基本要求
论文提纲:
前言:
着重分析三国时期场面相对宏大、意义深刻的几场战争描写,具体分为战争细节描写、战略战术描写,以及战争对战后的影响,胜利与失败的原因。
第1章官渡之战
1.1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
1.2官渡之战的胜败之故
第2章赤壁之战
2.1赤壁之战中战争场面与语言的特点
2.2智慧影响战争
2.3火烧赤壁
2.4周瑜的奇谋妙计
第3章夷陵之战
3.1夷陵之战的起因
3.2陆逊的智慧
3.3夷陵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特色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了《三国演义》几次经典大战的战略战术描写特点,让读者更直观的面对了历史。
基本要求:
1.观点明确,纲目清楚;
2.材料丰富,引证充分;
3.逻辑严谨,行文流畅;
4.内容完整,格式规范。
主要参考资料
[1]何京,胜负成败的重要一环——《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后勤保障解读[J],中国机关后勤,2005,(11),第36页
[2]周松英,《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J],广西教育,2004,(6)第28页
[3][7]苗富强,论《三国演义》中“火”的情结[J],广西教育,2004,(3),第87页
[4][6][8][9][10][11][12][14]罗贯中,三国演义[M],海南:
南海出版社,1999,第332页,第336页,第380页,第303页,第305页,第311页,第520页,第531页
[5]吴国联,智斗艺术描写的典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70页
[13]孙武,孙子兵法[M],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557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学生姓名
殷德昇
学号
200451069
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4级10班
指导教师姓名
钟伟东
学位
文学学士
职称
副教授
论文(设计)题目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
特色
字数
6020
指导教师评语:
文章选题得当,分析深刻。
材料丰富,引证充分。
文章分析了《三国演艺》中上百场战争最具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的结果曹操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三足鼎立的形成,夷陵之战的结果预示着统一天下的是魏晋。
为什么曹操以七万人之力战胜了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孙权刘备联军六万人大败曹操八十万大军,刘备举倾国之兵却没有斗过陆逊这个刚刚出山的后辈?
为什么以少胜多的这种案例频频发生,却无人防备,是真的无人防备?
作者分析《三国演艺》揭示战争胜败的关键是斗智,战略战术的运用和在战争中的地位以及不可磨灭的功勋,斗智优于斗力,攻心为上。
文章结构合理,纲目清楚,逻辑严谨。
文章先后分析了三大战役的综合实力对比和战争的结局以及其原因,然后得出结论,并以夷陵之战为例,分析了三大战役战争场面的描写特色。
从文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以及对于这段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体现出对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我国历史的热爱,尤其三大战役的描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探求。
指导教师意见:
同意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评价表(理论类)
学生姓名:
总分:
评价项目
分值
具体要求
得分
A
B
C
D
E
文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