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回乐烽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
二、选择题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诗有律诗、绝句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B.曹操是我国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C.《背影》《骆驼祥子》都是我国近代作家朱自清的作品。
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飞鸟集》是他的作品。
三、综合性学习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初中生活的每一天,都会在微露的晨曦中悄然而至,在绽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
我们在希望的早晨里遨游书海,闻着文字间流淌着的水墨香,吟唱wǎn转的曲子,时而pái徊在碧绿的菜畦,时而流连于深邃的天空,酝酿青春最芳香的情感,不断追寻灵魂深处的梦想。
经过时光的洗礼,使我们在课本里茁壮成长。
(1)写出加点字正确的拼音。
菜畦(__________)酝酿(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wǎn(__________)转pái(_______)徊
(3)画线句子有语病,把修改好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摘自报纸和网络的资料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现场)
本报讯: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7日晚在央视播出,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百余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
总决赛中,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取胜。
她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摘自《每周文摘》)
材料二:
(各方声音)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看来,中华经典诗文能提升审美品位,并对抵制日渐粗鄙的网络语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文卫华认为,文化类节目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大多集中在文字、诗词、历史等人文领域,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对文化内涵的开掘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
“诗词大会”可以激发人们对诗词的兴趣。
但要真正深入人心、影响人的气质,光靠几台节目热闹热闹,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范诗银说:
“中国诗词大会”空前好,它使当前大众浮躁的心灵得到了安置。
当前,有些人为钱、为房子、为地产而疯狂,“中国诗词大会”的确给了人一种精神缓冲的心灵空间。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亚军彭敏谈道:
如果用功利主义心态看,背诵诗词是无用的,但诗词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
网友评论:
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综合《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大象文摘》)
材料三:
(调查数据)
一项“关于成年人是否需要背诵诗词”的网络调查显示:
72.7%的受访者表示成年人也需要背诵诗词,理由有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诗词能提升人的气质的;有认为背诵诗词,可给在校读书的孩子做榜样的;有认为不妨背些,以消磨时间的。
但也有27.3%的受访者表示成年人不需要背诵诗词,理由是互联网时代,只要动手查一查就知道了,不必为此费时费脑;还有人说,有背诵诗词的那个时间还不如去赚钱。
(摘自互联网)
4.下列选项与上述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举办得空前好,它深入人心,完美无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成年人也需要背诵诗词。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带来查找文献资料的便利,已没有背诵诗词的必要了。
D.“她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意思是人们从武亦姝身上感受到了古代才女的才情。
5.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新闻标题。
6.从材料二中,概括诵读中国经典诗词的意义。
四、诗歌鉴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悲凉的感觉。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这首曲用极其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
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D.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秋思”的意思是“对秋天的思考”。
8.这首曲寓情于景,用九种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内阅读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
(3)相委而去()(4)入门不顾( )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2.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⑸“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3.文中“盼望着,盼望着”连用,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14.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三幅动人画面,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15.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
为什么?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中“赶趟儿”有什么表达效果?
16.作者在写春风时,通过人的哪几种感官来写的?
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
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
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
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
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
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
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
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
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
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
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
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
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
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
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
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
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
“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
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
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7.“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概括。
(1)进中学后“我”盼望独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
18.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
(从人物描写角度)
(2)“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
”句中加点的“悄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19.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20.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亮点,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七、名著阅读
2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琐记》。
()
(2)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
2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却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迎神赛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后来去看会了,“我”为什么“没有那么高兴”?
请简述之前的故事。
八、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
幸福、坚强、快乐、自信、勇敢、爱心,澄澈的蓝天、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拥有的也很多!
请以“原来,我也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半命题作文,请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写一篇记叙文;
(2)不得抄袭试题中出现的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至少600字。
参考答案
1.
(1)山岛竦峙
(2)随君直到夜郎西(3)夜发清溪向三峡(4)落花时节又逢君(5)应傍战场开(6)受降城外月如霜(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试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的“竦峙、夜郎、清溪、傍、降”等字容易写错。
点晴:
积累古诗文,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的正确理解进行筛选,就能正确地写出答案。
2.C
【解析】
【详解】
C.《骆驼祥子》是老舍写的小说;朱自清不是近代作家,是现代作家。
故选C。
3.qíniàng宛(或婉)徘经过时光的洗礼,我们在课本里茁壮成长。
或,时光的洗礼,使我们在课本里茁壮成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识记、书写及音形转换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形似字的辨析能力。
读准字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看是否违背拼音书写规则,比如“有a不放过,没a找o、e;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等;②谨防误读形声字;③改正习惯性误读;④熟练掌握多音字。
“畦”应读qí,不要读成wā;“酿”应读niàng,不要读成lǎng。
(2)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书写及音形转换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
平时要注意抓住形旁与声旁的特点来正确书写汉字,并及时积累。
本题书写要正确、规范,要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宛转”也可写作“婉转”,“徘徊”的“徘”不要写作“排”。
得分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3)本题考查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表述有歧义、不合逻辑等;复句病句类型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考查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经过”或“使”。
4.A
5.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夺冠。
或: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武亦姝夺冠。
6.①诵读诗词能提升审美品位,抵制日渐粗鄙的网络语言。
②诵读诗词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安置浮躁的心灵)。
③诵读诗词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
④诵读诗词可以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解析】
【分析】
4.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化类节目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大多集中在文字、诗词、历史等人文领域,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对文化内涵的开掘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
”可知第一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A。
5.本题考查给新闻拟题的能力。
给新闻拟写标题,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可从导语中查找关键信息来表述。
本则新闻可拟题为: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夺冠。
或: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武亦姝夺冠。
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华经典诗文能提升审美品位,并对抵制日渐粗鄙的网络语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空前好,它使当前大众浮躁的心灵得到了安置”“诗词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可提炼作答。
7.D
8.表达天涯游子孤寂愁苦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分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秋思”的意思是“对秋天的思考”的表述有误,应该是借“秋”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D。
8.试题分析: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本来给人的感受就是肃杀的。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又采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手法,更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9.
(1)舍弃
(2)同“否”(3)离开(4)回头看
10.B
11.
(1)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同行,约好在正午。
(2)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12.
(1)诚信待人
(2)以礼待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年代:
南朝宋
9.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舍”是“舍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
10.这句话意思是: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据此可断句为: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故选B。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与(同)、期(约定)、行(走)、日中(中午)”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惭(惭愧)、引(拉)、之(代元方)”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2.试题分析:
主观表达题。
围绕着“诚实守信”“以礼待人”回答问题即可。
答案不唯一,但要符合文意和题目的要求。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3.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14.“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15..①不好。
“闹”更好,比“叫”更有意境,也更能描写出人的情感。
因为“叫”只是单纯的写出蜜蜂的声音,而“闹”不仅写出了蜜蜂声,还写出蜜蜂争喧热闹的景象,即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看花甜美的特征。
“闹”是拟人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蜂飞蝶舞的热闹景象.而且还衬托了花的香气和鲜艳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16.通过人的触觉、味觉、听觉来写的。
第一句将春风比喻为母亲的手,巧妙地写出了春风温暖而又柔情的特点。
【解析】
【分析】
13.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反复修辞在表达情感的作用。
语句“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14.试题分析:
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选文3、4、5三个自然段分别抓住春天里的“草”“花”“风”来描绘春天的。
依题目给出的答题格式,可概括为:
春草图、春风图。
15.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换,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
答题格式:
解释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
本题从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6.试题分析:
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阅读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然后分析所采用的角度作答即可。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来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据此作答即可。
17.
(2)刚与家人分伙的时候,感到自由快乐。
(3)分伙半个月后“我既委屈又自责(意思对即可)
18.
(1)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翻”“竖”“挡”“吞”等动词生动刻画了与家人分伙后生病,我感到委屈,但又不愿让家人知道的心情。
(2)“悄悄”是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突出母亲既心疼我,又要维护我自尊的想法,体现母亲对我的爱。
(意思对即可)
19.示例:
母亲是个关爱子女,又善于维护子女自尊的人。
当我那天没有东西吃,又不愿上家里饭桌吃饭时,母亲没有强拉,而是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
“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
20.示例一:
(1)“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
”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
示例二:
(2)“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
”“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一直没有变。
【解析】
【分析】
17.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能力。
心理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
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能体现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即可。
先找到提示中给出的“盼望独立”和“感受到温暖”,分别在第①段和第⑧段,然后依次在两段中间找出答案即可。
第③段,“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中的“自由的快乐”,第⑤段,“泪水”“翻”“竖”“挡”“吞”等词生动刻画了与家人分伙后生病,我感到“委屈”,第⑦段,“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写出作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的“自责”。
18.
(1)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句子中,“翻”“竖”“挡”“吞”等动词的运用,可见是对“我”的动作描写。
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
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四个动词写出的是“我”与家人分伙后生病,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我”既委屈,但又不愿让家人知道的心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是:
“……”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情感。
先答出“悄悄”的语境义,这里指母亲说的话不想让别人知道,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词所反映的人物情感。
比如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说?
“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别饿坏了”写出了母亲既心疼我,又维护了我自尊。
都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
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别饿坏了”“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体现了母亲关爱子女;“没有强拉”“悄悄”“你不愿意破例,就……”体现了母亲善于维护子女自尊,教女有方。
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简要概括。
20.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
细节描写即细小的情节,多与动作、心理、肖像、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结合,作用有:
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等。
答题时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考虑。
内容上主要分析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