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3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docx

高考历史专题中共党史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19世纪早期和中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工业革命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益尖锐,工人

运动的斗争矛头越来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

(3)、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4)、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这一思想武器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

(5)、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1864年成立了第一国际,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6)、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稳定和平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举措,对工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要求,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

(2)、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更加广泛;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工人的集中程度提高,组

织性增强。

(3)、第二国际的成立,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3、一战后到二战爆发时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理想变成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2)、一战后,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在英法美日等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

共产国际成立,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

(3)、20世纪30年代,工人运动同反法西斯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共产国际“七大”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4、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壮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随着二战结束,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范围,世界

上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12个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5、50年代中期以来的曲折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和东欧改革受挫。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

1、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

⑴、法国:

①两次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年)——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②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⑵英国:

宪章运动(1836年)——英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⑶德国:

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1844年)——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⑷美国:

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罢工(1886年)——在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

⑸俄国:

俄国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⑹印度:

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1905年)——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国际工人运动组织

⑴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

1847年底,马、恩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⑵第一国际(1864-1872年)——1964年成立于伦敦,原称“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⑶第二国际(1889—1914年)——1889年7月14日成立于巴黎,这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以及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节等的决议。

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以列宁为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

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瓦解。

它的特点是:

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活动的,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

②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第二国际活动前期的指导。

不同点:

①组成不同:

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

②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同:

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

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③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组织的上级组织。

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

⑷共产国际(1919—1943年)——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又名第三国际。

在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中外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1)巴黎公社: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苏维埃俄国: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是一个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4)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东欧建立的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亚洲四国(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挫折

1、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和教训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⑴1918—1920年是国内战争时期。

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进攻时,苏维埃政权在列宁领导下采取一切手段,建立红军抵抗进攻;同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最终打退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实践证明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⑵1921—1925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严峻形势下,列宁领导的俄共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且于1922年成立了苏联。

⑶1928—1941年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通过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基本实现了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形成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显现出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⑴背景:

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东欧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

⑵改革历程:

20世纪40、50年代南斯拉夫在困境中率先改革;20世纪50、60年代,首先从苏联开始、接着波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诸国,形成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也走上了改革之路。

改革的模式:

一是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模式;三是实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苏联:

①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失败原因);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手法、改革的结果)

东欧国家的改革

①改革的主持者:

波兰——哥穆尔卡;匈牙利——卡达尔;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

②改革的内容:

▲波兰:

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

▲匈牙利:

从1968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同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③改革的结果:

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许多社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相继遭到挫折。

▲波兰:

未取得明显效果,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匈牙利:

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平稳,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捷克斯洛伐克:

苏共领导指责《行动纲领》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改革就此中断。

南斯拉夫则因过度自治,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中国吸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相似之处:

①、时间: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②性质:

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

③原因:

都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的,都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

⑵东欧剧变的经过

①第一阶段:

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反对派,并联合起来。

②第二阶段:

执政党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③第三阶段:

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取得政权,个别国家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⑶苏联解体的过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⑷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仅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今天中国模式还在实践和发展,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①搞社会主义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②必须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关键时政治思想建设;③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要抵制和平演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⑥正确认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的挫折:

从历史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而且这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两者不是等同概念,而且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还在实践和发展。

4、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与教训

⑴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

①战后初期(1946—1952年):

巩固战争胜利果实,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合和合作,并一度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任意干涉他国内政,1948年的苏南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

加紧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干涉各国的内政外交。

成立华约组织;1956年波匈事件;与中国关系的恶化并之至破裂。

③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10月—1982年11月):

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1968年纠合华约国家入侵捷克;1969年挑起中苏珍宝岛事件。

⑵苏东关系问题上的教训

①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地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

②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党史

一、党和国家的历次重要会议

1、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1)、“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二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三大”:

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八七会议:

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正确革命方针。

(5)、遵义会议:

1935年,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独立自主解决党内的重大分歧,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6)、瓦窑堡会议:

1935年,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⑻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⑼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9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⑾一届人大:

1954秋,在北京召开,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⑿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⒀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⒂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⒃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⒄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⒅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⒆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规划了跨世纪的蓝图。

⒇2002年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认识(启示):

⑴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表明: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因而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

⑵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⑶在不同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政治领导。

⑷党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法律、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这是党的思想领导。

⑸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保证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付诸实施,并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这体现党的组织领导。

⑹在新的形势下,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精神面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二、党的政治、思想建设

1、军队建设(武装斗争)

(1)大革命期间,从黄埔学生到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许多中共党员成为革命武装力量的骨干。

叶挺独立团发挥了先锋作用,为保证北伐胜利进军做出了贡献。

但由于党还没有独立掌握自己的军队,使党在国民党右派反叛时,难于进行有效的回击而遭受严重的损失。

血的教训使党从中认识到建立独立武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精辟地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光辉思想。

(2)南昌起义(1927.8.1)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革命军队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党内“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军事的失利,被迫长征。

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

(3)“八一三”事变后,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两支军队广泛开辟抗日根据地,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4)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组成了人民解放军。

经历了防御、反攻、战略大决战,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粉碎美国拼凑的“联合国”军,国内消灭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民军队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后盾。

2、政权建设

(1)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其他革命根据地也仿效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2)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4)解放战争中,在各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5)1949年9月,政协召开会议,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6)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规定了国家宪法和根本政治制度。

(7)“文革”中的夺权,各级政权受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

3、思想理论建设

(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的创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了丰富发展而达到成熟,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和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特别是建国后经济建设方面许多创造性的举措,如三大改造等,大大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思想体系。

其主要贡献:

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学说。

(2)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其主要贡献: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同点:

①都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②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束缚产生的;③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农村包围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④从根本上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都要不断发展;⑤都是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集体领导和集体智慧的结晶;⑥从根本上都是历史的飞跃和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

(3)“三个代表”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其主要内容是: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样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4、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第三,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党的经济建设历程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政策

1、政策:

⑴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①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②意义:

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⑵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⑶1947年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2、认识(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二)新中国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1、过渡时期

(1)恢复发展经济(1949年─1952年)

①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转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③人民政府平抑稳定了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涨的局面,全国财政经中央统一管理,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

④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整编和精简机构、军队,节约财政支出。

⑤在农村组织农民互助组、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市进行民主、生产改革。

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为国家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从1953年开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